李云松 程曉彬
(四川民族學院農學院/川藏滇青大型野生真菌研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1)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ntaPers.et Amans)又叫陽雀菌,為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真菌,因子實體菌蓋外觀極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質元素和維生素,香味獨特,是食用菌中的佳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肚菌性平,味甘寒,具有益腸胃、消食和胃、化痰理氣、補腎補腦等功效。通過實驗室分析研究發現,羊肚菌子實體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稀有氨基酸等多種藥用成分,具有激活巨噬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能力、抗病毒、抑制腫瘤等多種功效,是一種具有極高開發價值的藥用菌[1]。
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特殊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條件,孕育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境內有林地190萬hm2,草地886萬hm2,野生菌資源豐富[2]。在“院州”農業科技合作的帶動下,甘孜州的羊肚菌產業發展迅速,2015年11月,甘孜州政府頒發《關于加快羊肚菌等生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在全州適宜區域應加快發展以羊肚菌為主的生態食用菌產業,力爭到2020年底,人工種植規模突破333.5hm2。2017年4月,州委辦公室和州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甘孜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在大渡河流域建設800hm2羊肚菌產業帶。大渡河流域為高山峽谷地貌,該流域海拔在2000m以下,受峽谷閉塞地形的影響,區域內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溫度為14~17℃,10月—次年4月,平均氣溫為4.7~17.1℃,平均無霜期≥300d,年均降水量在600~800mm[3],該區域在自然條件下有多種野生羊肚菌分布。
羊肚菌為腐生型真菌[4],菌絲生長階段適宜的碳氮比為20∶1,生殖生長階段適宜的碳氮比為30~40∶1;羊肚菌為偏低溫型真菌,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5~20℃,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2℃,3℃以下和28℃以上停止生長,子實體發育適宜溫度為15~18℃,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子實體的形成;營養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強光會抑制菌絲生長,生殖生長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子實體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光照過強或太弱都不利于出菇;子實體的形成與生長發育對空氣十分敏感,CO2濃度超過0.3%時,容易出現畸形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土壤含水量在45%~55%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80%~95%[1]。在羊肚菌生活周期中水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過高或過低的水分都不利于羊肚菌的生長發育,暗光有利于羊肚菌菌絲體的生長,但子實體形成生長階段則必有一定的散射光線,同時氧氣充足也對羊肚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有促進作用。因此,根據羊肚菌的生長特性,根據溫度、濕度、土壤等生態因素,合理選點,精細管理,提高羊肚菌的產量。
2012年,在“院州”農業科技合作的支持下,大渡河流域羊肚菌人工栽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2013年,政府整合專項資金950余萬元在大渡河流域進行種植、示范、推廣,老百姓通過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在技術人員的培訓下初步掌握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的基礎,隨后積極籌措資金進行羊肚菌栽培,到目前為止,形成了沿大渡河流域的百公里羊肚菌產業帶,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甘孜州氣候冷涼,中低溫持續時間較長,氣候適宜,生產的羊肚菌菌蓋長、肉質肥厚、香味濃郁,2015年通過了歐盟認證,2017年被授予“高原羊肚菌之鄉”,該名片的獲得對甘孜州羊肚菌品牌打造、市場開拓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5]。
目前,該區域羊肚菌主要采取拱棚加遮陽網覆蓋凈作栽培方法,一般是玉米或土豆與羊肚菌輪作,也有部分一年只種一季羊肚菌。由于不同海拔高度氣溫有所不同,所以播種和出菇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是當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播種,次年2—6月出菇,整體出菇時間普遍長于內地。
羊肚菌的栽培主要是依賴自然氣候條件順季栽培,自然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量的高低。若是品種單一、栽培設施簡單、管理粗放,就會使得羊肚菌無法抵御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使產量降低,嚴重時還會絕收。由于種植戶缺乏應對極端惡劣天氣的措施和方法,由于氣候原因而造成的原基死亡、幼菇枯萎,以及大面積減產問題時有發生,特別是在2015—2016年冬春季節,甘孜州連續出現低溫降雪惡劣天氣,羊肚菌因低溫凍害和雪災出現了減產、絕收情況,給種植戶帶來了經濟損失。
大渡河流域羊肚菌一般種植在沿河兩岸的山坡地上或河谷地帶,通過走訪發現,目前栽培設施主要是竹木結構的中拱棚和單棟鋼架結構大棚,棚內設備簡單,甚至不具備溫度計和濕度計。而該區域受高原氣候影響,空氣干燥、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極端天氣時有出現,而羊肚菌生長對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條件敏感。在營養生長階段遇3℃以下低溫則會影響菌絲的生長,在生殖生長階段遇到20℃以上高溫對幼菇的生長影響很大,容易導致死菇和爛菇;羊肚菌是喜濕菌類,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過低會影響其生長,但高溫高濕環境易造成病害嚴重;子實體生長階段對氧氣需求很高,中小拱棚通風性能較差,容易出現畦面氧氣不足。這些不穩定的環境條件嚴重影響了羊肚菌的生長,甚至造成羊肚菌絕收。
據了解,目前該區域栽培的品種主要為“梯棱羊肚菌”以及少量的“六妹羊肚菌”,菌種均來自于平原地區,不能很好地適應高原氣候,加上繼代次數過多,造成菌種退化現象嚴重。大渡河流域百公里長廊內,海拔相差在1000m以上,不同的海拔高度,氣候條件不同,土壤環境各異,單一的品種和栽培管理技術很難適應多變的氣候和土壤環境,結果是相同的管理技術,有的地方產量高,有的地方產量低,農戶很難掌握。
由于大渡河流域土地資源有限,受氣候因素的影響,當地以旱作為主,栽培作物的種類較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羊肚菌連年種植的情況普遍存在,種植戶反映,第1年種羊肚菌,長勢喜人,產量高,品質好,種植戶積極性很高;第2年繼續種植,同樣的管理,但是菌絲很少,有的菌絲不分化原基,即使長成幼菇,死亡現象也很普遍,同時病害還很嚴重,對羊肚菌產量和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種植戶常常束手無策;第3年種植,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連年種植,土壤中羊肚菌的代謝產物積累較多,礦質營養失衡,土壤中的微生態平衡被打破,有益微生物種群減少,有害微生物增多,土傳病害加重,嚴重影響羊肚菌的生長。
大量研究表明,外置營養袋是影響羊肚菌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6],包括營養袋的配方是否合理、滅菌是否徹底、含水量是否適宜、放置的時間是否恰當、放置量是否充足。據調查,由于購買營養袋成本較高,為了降低成本,一部分種植戶在放置營養袋時降低放置密度,致使菌絲生長缺乏營養,影響原基的形成和幼菇的生長產量,導致產量不高、品質不好;部分種植戶自己制備營養袋,但是營養袋滅菌不夠徹底,放置以后雜菌污染嚴重,給后期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由于種植戶對外置營養袋的作用不清楚,營養被吸收以后也沒有及時移出,移出的營養袋也隨意堆放在棚外,導致雜菌滋生,鼠蟲害嚴重。
羊肚菌是一類真菌,適宜羊肚菌生長的生態環境,對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也非常有利,營養豐富的營養袋也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羊肚菌菌絲體和子實體營養豐富,氣味獨特,也容易誘發昆蟲聚集,再加上管理粗放,在出菇階段病蟲害較為嚴重。據調查,危害羊肚菌的病害有霉菌性枯萎病、白斑病和紅腿病,浸染病原菌后,菇體出現萎蔫,子囊果畸形,進而子實體大量死亡。危害羊肚菌的害蟲主要有跳蟲、千足蟲和白蟻,鼠害也比較嚴重。由于羊肚菌子實體菌蓋表面有許多小凹坑,再加上生長周期短,化學藥劑防治容易造成藥物殘留影響品質,目前只能進行簡單的物理防治,防治效果甚微。
有的種植戶在試驗種植后收益較好,嘗到了甜頭,于是就懷著一夜暴富的心理,盲目擴大種植規模;還有其他行業的經營者看到種植羊肚菌效益好,也加入到羊肚菌種植,由于種植面積擴大過快,而農技服務人員人手不足,導致技術指導難以全覆蓋,使得菌種質量參差不齊,加之管理經驗和技術不足,因此出現低產、減產,損失嚴重。
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技術依托,加大羊肚菌優質品種選育力度,篩選出適合甘孜州高原推廣種植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好的羊肚菌品種[5]。同時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解決羊肚菌病蟲害、高低溫危害等栽培技術問題,使羊肚菌栽培技術更加精細,更好服務于羊肚菌生產。
4.2.1 林下種植
大渡河流域林地資源豐富,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資源,進行1a一換地的林下種植,利用樹干搭建遮陽網,一季收獲以后,摘下遮陽網,種植后的廢料作為有機肥殘留在林地,一般種植一季后,間隔2a再種。
4.2.2 大棚輪作
建大棚時應考慮大棚高度,羊肚菌收獲后,摘下遮陽網,用石灰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水源充足的地塊可以大水漫灌7d左右,然后開溝排水,水分適宜時耕地種一季玉米、大豆或蔬菜,地塊最好間隔1a再進行羊肚菌栽培。通過換地栽培和輪作,減輕連作障礙帶來的危害。
4.2.3 大棚套作
羊肚菌與草莓套作,套作羊肚菌時,畦寬80~100cm,兩邊種草莓,中間種羊肚菌,羊肚菌生長釋放的二氧化碳能促進草莓的生長,草莓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長,二者相互促進,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符合生態農業的要求。
羊肚菌種植周期短、見效快,多數種植戶試種獲得較高收益后,盲目擴種,但由于資金有限,栽培設施設備投入有限,栽培設施主要是小拱棚,抗風雪的能力弱;設施內設備缺乏。因此需要加大宣傳,控制規模,集中有限資金,建造鋼架結構大棚,完善棚內氣溫、土溫、土壤水分、空氣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的監測設備和控制設備,提高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
羊肚菌栽培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栽培不一樣,與傳統的農業種植也不一樣,農戶對其不了解,所以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技術人員對種植戶加大種植技術的培訓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利用“四川科技扶貧在線”進行線上答疑,舉辦各種培訓班和現場指導,提高種植戶的技術水平。
羊肚菌產業的發展應當遵循市場規律,科學規劃,避免過度擴張,適度發展,應做到精準規劃,根據區域發展情況、生態環境和種植技術水平,合理規劃,適度規模,穩步發展。同時種植管理要精細,根據種植地立地條件和生態環境對管理技術進行適時調整,確保種植成功。
要搞好種植地周邊環境衛生,做好播種前場地的殺菌殺蟲處理,及時清理和處理廢棄營養袋和感染的營養袋;選用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嚴把菌種質量關;要調控好棚內微生態環境,為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創造一個優越的環境,提高抗病蟲能力;菌種培養料和外置營養袋的滅菌要徹底,降低雜菌污染;在門窗和通風口安裝防蟲網,防止害蟲進入;利用物理方法誘殺害蟲,如掛黃板、糖醋液、殺蟲燈等誘殺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