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王英男
(1.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3)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離不開人的組織和廣泛參與。長期以來,在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人才的短缺是制約鄉村發展最突出的短板。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鄉村要振興,鄉村人才必振興,要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農戰略[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戰略舉措,鼓勵多方人才返鄉創業,建設美麗鄉村。破解鄉村人才制約瓶頸、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作用是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總抓手。本文力爭通過實地調查,結合典型示例著重討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重點培育和發展對象,為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指導。
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具有深遠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為引領,注重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鄉村人才是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的核心載體,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拓寬農業發展領域的有生力量,承擔著農業科技推廣上傳下達的重要使命。鄉村人才整體素質的提高,可短時間內領略到農業科技的核心內容,快速地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廣泛普及,讓農業科技扎根于田間地頭,內化于農民之心,外化于農民之行,不斷拓寬農業發展領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載,農村改革經歷了探索突破、城鄉互動、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全面深化5個階段,已經確立了10項基本制度,完成了農村改革制度體系框架構建[2]。每一項制度的確立和實施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完善的鄉村治理機制離不開村干部的領導,完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離不開種糧能手的經營,完善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制度離不開鄉村能人的溝通與協作,完善的農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設離不開鄉賢的協助。在推動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鄉村人才能夠清晰準確地把握時代發展要求和進展思路,是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的可靠支撐。
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鄉村產業,而鄉村產業的發展不再單純依靠農業產業的發展,也包括農村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政策支持和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的新形式下,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農村二三產業迅速興起,并逐漸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載體[3]。伴隨新興產業的發展,也衍生出一系列如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問題,迫切需要一批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支撐。而鄉村人才大部分來源于鄉村,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同時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知識儲備量,能夠妥善處理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素。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據統計,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560萬人,比2010年增加4337萬人,年均增長率1.67%,其中80后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49.6%。新生代農村青壯年人才紛紛涌向城市,迫使農村各項事業發展遲緩。同時,農村青壯年人才的單向流出導致農村“386199”現象日益突出,通過實地調研顯示,現階段超過80%農村人口結構由婦女、兒童和老人組成,婦女、兒童和老人由于勞動能力普遍偏低,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并且這一現象的凸顯,衍生出了農村養老、婦女就業、學前教育等一系列尖銳問題。
留住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空間較為狹窄,發展環境不利于人才回流。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環境不優,交通網、物流網、能源網等建設相對不足,導致產業鏈條較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與現代青年人才生活需求不相匹配,無法實現年輕人所需要的文化、體育等設施;勞動報酬較低,不足城市生活平均水平的1/5,偏遠地區甚至低于城市生活水平的1/10。同時,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并不把從事農業生產作為嚴格意義上的正式職業[4],認為返鄉創業是大材小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鄉村外出人員的回流。
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隊伍老齡化嚴重,青年治理型人才嚴重短缺,鄉村治理人才“青黃不接”成為阻礙鄉村建設的重要瓶頸。由于鄉村社會治理的內涵隨社會變遷不斷豐富,傳統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已經無法更好地指導鄉村社會治理活動的開展,因此需要基層領導不斷改進鄉村社會治理模式。同時,由于人才的匱乏導致基層組織管理難度逐漸加大,以農村改廁為例,本身是一項惠民的政策,但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不少農民對改廁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迫使農村改廁工作難以推進。
原則上村規民約是基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例,村民做出條例禁止的事情都應受到相應的制裁和懲罰。但由于部分村民意識淡薄,加之村規民約制定后的實施與監管力度不夠,導致其約束能力有限,不能發揮正常的約束作用。特別是從封建社會遺留下的傳統陋習,根深蒂固于農民的思想之中,如農村高額彩禮問題,既增加農民生活負擔,又會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風氣。這種陋習來源于傳統遺留,也體現出如今農村經濟社會嚴重缺乏鄉賢型人才隊伍,缺少德高望重的“帶頭人”和“引路人”的指引和管控。
基于上述分析,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最為突出的短板是鄉村人才短缺問題。因此,為探尋如何補齊人才短板,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基于對黑龍江省開展的實地調查,結合典型示例,從“育人、引人、聚人、留人”的角度系統分析鄉村人才振興過程中如何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是在土地流轉機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業企業化發展程度逐步提高的情況下催生出的一個新職業[5]。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有別于傳統的農業經紀人。傳統的農業經紀人往往是活動于農村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間人,在農產品交易、農業市場信息收集、農業政策解讀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并不參與農業生產經營,獲利方式主要賺取交易的差價。而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既是組織者又是領導者,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首先要具備生產技能,能夠知曉農業生產,其次要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及時獲取有效市場信息,及時了解并解讀相關農業政策法規,協調組織內部均衡化發展,主要以受薪、股票期權等獲得報酬[6]。五大連池市玫瑰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即為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典型代表,自從2016年接管合作社營運工作以來,通過不斷創新玫瑰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盈利模式,實現自身實力壯大,同時還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生機。
自2006年起,中央聯合多部分組織開展“三支一扶”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力量。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多為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在服務基層過程中主要表現出3個方面優勢:“主人翁”意識強烈,故土情節濃厚,擁有回報鄉村的情懷;能夠盡快適應農村環境和文化,可通過營造適合的創業就業環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可持續性強,在服務期滿后有較大可能性繼續留在基層,為基層事業發展添磚加瓦。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級政府不斷創新引進人才模式,將活力旺盛的新鮮血液引進農村,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帶來全新面貌。甘南縣自2006年以來共吸納近百余名高校畢業生開展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自開展“三支一扶”定向幫扶項目以來,甘南縣在鄉村教育、農業、醫療和扶貧領域都有了較大改觀,就學難、就醫難、務農難、扶貧難等問題得以較好的解決。
按照現行的農村干部政策,基層干部可分為3種類型:本土村干部,即“體制內”村干部,主要是通過民主決議選舉產生的村級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在實施精準扶貧初期,通過調配部分機關人員深入基層擔任黨組織負責人,協同本土村干部一同管理村集體各項事務;大學生村官,這是在2008年時由中央組織部同多部門聯合推出的服務農村、扎根基層的惠農政策,通過鼓勵優秀大學生返鄉工作方式,拓寬鄉村發展途徑。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應促使上述3類基層領導干部形成聯動效應,切實保障基層組織發揮治理有效性最大化,帶動整體區域經濟發展。“讓老百姓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吃得好、穿的暖、住的舒心是我們黨員干部工作職責所在”,這是在通河縣富林鎮長興村調研時村黨支部書記親口所言。在村黨支部書記的正確領導下,長興村創設出了一套農民自有模式的生活經和致富經,村內建有圖書室、文化活動廣場等設施。2017年5月15日,2017名選手用時12min,完成4.2hm2的插秧,獲得吉尼斯認證,創下人數最多一起插秧記錄,為宣傳通河大米品牌書寫靚麗一筆。
“鄉賢”原指鄉村內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人。新時代賦予“鄉賢”特殊含義,凡是能為鄉村宏偉事業建言獻策的人均可稱之為“鄉賢”。鄉賢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促進鄉村產業發展,長期在外經商的成功者為反哺鄉里、回報家鄉,將產業項目落在故土,進而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有效改善鄉村治理,已退休的政府官員或德高萬眾的基層干部在鄉村治理中可發揮自身領導才能和管理專長,調節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樹立文明新風;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鄉賢往往是具有較高威信,又有道德內涵和文化修養的人,為鄉村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榜樣,激發青年才俊的內生動力并投身于鄉村建設。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通河縣通河鎮樺樹村以“仁孝”為主題打造成國家級示范型“仁孝村”,在村內有著一批由退伍軍人、退休村干部、普通群眾等組成的老年志愿服務團隊,平均年齡超過70歲,均是新時代“鄉賢型”人才隊伍的突出代表,承擔監督一家一戶人居環境整治的重任,為樺樹村發展奉獻了無窮的力量。
鄉村本土人才是鄉村人才振興最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這不僅體現在鄉村本土人才基數大,還體現在這部分人才因鄉愁所在更容易或更愿意留在鄉村,建設鄉村。因此,大力開發鄉村本土人才、打好“鄉情牌”、留住留穩鄉村能人是加強農村人才建設、緩解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的重要途徑。具體說來,堅持以本土農民為中心,牢固樹立本土人才是戰略資源的理念,堅持把本土人才資源整合放在重要位置,突破制約本土人才發展的壁壘;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利用重大產業項目發展拴住人心,促進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相結合,聚焦產業鏈打造人才鏈,為有志青年創建良好創業環境;健全本土人才培養機制,探求多種模式綜合驅動人才發展方向,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完善公益性培訓體系建設,借助多方力量按梯次加強對新型職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
實踐證明,以大量資金吸引各路人才的方式在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道路上完全行不通,必須通過柔性的引才機制,堅持人才引進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必須保證引有所用、引有多用。具體說來,破除地域、戶籍等限制,保證人才在體制內外流轉的暢通,加快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以適應新時代農業農村每一環節發展的需要;創新引才模式,定向開展人才引進,以培養新農人為主要目標,吸引青年大學生、社會賢達、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在融資、用地、風險應對等方面給予充足的照顧,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項流動的不可循環現狀,盡快實現“人才回流”;優化農村人才培養環境,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快落實人才編制、職稱評選、待遇提升等各項政策,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舒適優雅的生態環境。
村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最直接的紐帶,在選拔基層干部隊伍時既要注重選拔模式,又要注重選拔效果。具體說來,堅定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選舉準則,用工作績效、群眾滿意度衡量村干部任免標準,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換屆選舉辦法,擇優提拔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三有”干部,鼓勵青年人士參與村干部競選,使干部隊伍年輕化、開放化;不斷激發村干部想為、善為、樂為的熱情,加強村干部黨務能力培訓、法治能力培訓、致富能力培訓,使之成為黨務工作能力強、學法懂法并能帶領農民群眾致富的好干部;強化村干部薪資待遇保障措施,經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審議確定村級組織經費最低標準,并從村集體經濟中提留部分經費用于獎勵工作績效高、群眾滿意度高、具有卓越貢獻的村干部,同時要注重改善辦公條件,從軟設施和硬設備2方面創建工作環境。
拋開政府管制,以自治、帶動、影響等方式促進鄉村振興是鄉賢文化特有的方式。讓鄉賢型人才廣泛參與鄉村振興,重塑鄉賢文化新風,發揮鄉賢獨特作用。具體說來,以典型鄉賢事跡為切入點,大力弘揚鄉賢文化,積極宣傳鄉賢回報故土的優秀事跡,通過宣傳欄、海報、廣播等新聞媒介傳播鄉賢的優良品德和突出成就,吸引更多人士見賢思齊,主動投身于家鄉建設治理中;將鄉賢型組織納入村兩委體制建設中,形成“兩委主導、鄉賢協助、群眾參與”的治理模式,實行鄉賢同村支部和村委會一起管理建設鄉村,可起到有益補充、積極建言獻策的作用,讓鄉村治理更加科學、更加現代化;引資聚財,整合資源,積極發揮鄉賢信息、人緣、業緣等優勢,為故土引進產業項目,眾籌鄉賢人力、物力和財力,集零為整,以公司化經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使鄉村成為創業就業的最佳基地。
“十四五”時期,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雙重高壓下,推進鄉村振興難度大、挑戰多,而作為鄉村振興過程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才特別是“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專業化人才顯得彌足珍貴。本文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交匯期,結合實地調查,以典型示例總結得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群體,涵蓋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鄉村基層領導干部、“鄉賢”型人才等,并據此提出了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可行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