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妤,郭 凱,陳艷霞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臨床中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1]。研究顯示,近年來,兒童CVA的發病率逐漸升高,30%以上兒童的咳嗽與CVA有著直接關系[2]。西醫治療多用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長期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家長及患兒依從性差[2]。相關資料表明,罹患咳嗽變異性哮喘的兒童中,有32%~71%將會轉為典型哮喘[3]。因此如何更及時地診斷和治療本病,緩解患兒的痛苦,改善CVA患兒的預后,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肖和印教授是北京市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對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療有獨到的見解,在臨床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肖教授認為,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病機特點,臨證多從風、痰、虛論治小兒CVA,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肖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總結如下,以供同道借鑒。
1.1 風邪犯肺 病程初起多因感受外邪,外感六淫邪氣以風邪為主,故風邪犯肺是本病發生的首要外因,也是主要致病因素[4]。肺主氣,主宣發肅降,若肺氣充實,肌腠致密,則外邪難侵,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然四時風邪襲人必先犯肺,肺感邪則上下氣機宣降不利[5],發而為咳,而小兒本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6],且小兒“肺常虛”,平素就肺氣不足、衛外不固,相較成人而言,更易感邪,若家長調護不當,小兒冷暖不能自知,又遇寒溫失調,風邪侵襲,極易受邪,致邪客肺絡,影響肺氣正常宣發肅降,上逆為咳,故本病常在小兒遇冷空氣后發作加重。因此,肖和印教授認為,風邪犯肺是導致疾病初起的基本病機。
1.2 脾虛痰伏 病程進展到中期,往往可見虛實夾雜,朱丹溪云:“哮病專主于痰。”故痰作為核心因素貫穿于本病發作過程中[7]。CVA發作過后,素有伏痰留飲,若復遇風邪襲表,或遇情志所傷,或飲食不節,觸動伏痰,搏結于氣道,使氣道攣急,發而為喘[8],就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癥因脈治·哮病》載:“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9]疾病初期病位主要在肺,久之則延及脾,氣的生成與津液的輸布主要與肺脾有關,脾虛則會導致水液運化失職,聚生痰飲,上阻于肺,致肺失宣肅,氣喘痰鳴。除了重要的外邪因素,脾虛痰伏的內因也不可小覷。因此,肖和印教授認為,脾虛痰伏也是導致哮喘發作的重要病機。
1.3 肺脾腎虧 咳嗽變異性哮喘長期遷延,久治不愈,疾病后期必會導致肺氣虛損,肺為脾之子,脾為肺之母,久之則子盜母氣,易致脾氣虛損,臟腑功能失調[10],若脾氣虛,久病不愈亦會累及腎臟,久致脾腎兩虛之象,最終可致肺脾腎三臟虧虛。明代醫家萬全提出“四不足”之說,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陰常不足[11],小兒肺脾腎三臟本就先天不足,若久病不愈,更為耗損,則會導致三臟俱虛。朱丹溪提出哮喘的治療原則,即“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12],可謂影響深遠。因此,肖和印教授認為,肺脾腎虧虛是本病后期導致疾病反復難愈的重要病機,需要引起醫者的重視。
綜上所述,本病初起多以風邪犯肺為基本病機,病程進一步發展,以脾虛痰伏為關鍵病機,疾病后期則以肺脾腎三臟虧虛多見,故肖和印教授認為可將本病病機歸結于風、痰、虛,從而對證辨治。
2.1 祛風寧肺 病程初起往往起病較急,患兒稍感風邪即可引發,通常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少痰,咳嗽頻急且劇烈,且多在夜間發作,舌淡苔白,脈浮。風邪為引發咳嗽的主因,故首重祛除風邪,兼以宣肺止咳。選用肖和印教授臨床自擬的經驗方祛風寧肺散進行治療,方藥組成:荊芥、防風、烏梅、五味子、紫菀、百部、銀柴胡、胡黃連、鉤藤、麩炒白術、白芷、蟬蛻。
方中以荊芥、防風為君,可祛風解表,散邪解痙。臣以烏梅、五味子、紫菀、百部四味。烏梅味酸、澀,長于斂肺收澀,且烏梅與防風相配,可祛風解痙、斂肺生津,用于治療哮喘、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13]。研究表明,防風-烏梅藥對可改善哮喘氣道重塑,改善氣道炎癥[14]。五味子味酸,可斂肺生津,滋補肺陰,紫菀和百部潤肺降逆,止咳化痰。銀柴胡、胡黃連、鉤藤、麩炒白術四味為佐。銀柴胡、胡黃連清熱涼血以散肺熱,鉤藤可息風止痙,麩炒白術健脾益氣,可顧護脾胃之氣,祛邪而不傷正。以白芷、蟬蛻為使,引藥上行,可入肺經、達肺竅,以祛散風邪。諸藥配合,可謂寒熱共用,散中有收,既能祛其邪氣,又可顧護脾胃,標本兼治,共奏良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防風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過敏、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諸多藥理作用[15];烏梅能抗炎、抗哮喘、抗過敏[16];五味子可使氣道擴張,緩解因氣道痙攣引起的頑固性咳嗽[17]。
小兒臟腑嬌嫩,過用辛散之品恐多汗傷陰,肖和印教授臨證疏風宣肺多選防風,以其微辛之力,以達疏風而不傷正氣之功,《名醫別錄》稱其“風藥之潤劑”。此外,肖和印教授臨證重視辨證,他強調,外感邪氣雖以風邪為主,然其他邪氣亦可隨風邪而來,趁虛襲人,故臨證要靈活機動。若兼風熱之邪,可佐以金銀花、連翹疏風清熱;若兼寒而來,可加羌活疏風散寒;若兼濕而來,可加厚樸、木香燥濕化痰。
2.2 化痰健脾 本階段通常表現為患兒反復咳嗽,多有咯痰,脈弦滑,且咳嗽持久不消,遷延難愈。脾虛痰伏是本階段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時首辨寒熱,分證論治,可分為痰濕蘊肺和痰熱郁肺證。
痰濕蘊肺證多為外邪未解,留飲為患,患兒又復感風寒之邪,觸動伏痰,導致痰飲上逆犯肺,常見咳嗽咯痰,痰色白質清稀,容易咳出。治以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可選用過敏煎合止嗽散治療,方藥組成: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紫菀、百部、桔梗、荊芥、白前、陳皮、甘草。方中防風微溫味辛甘,《本草匯言》言其“辛溫輕散,潤澤不燥,能發邪從毛竅出”,可祛風止痙。銀柴胡微寒味甘,可除虛熱。研究[18]表明,其具有較好的體外抗炎活性。烏梅、五味子合用,入肺經,斂肺氣,止咳嗽。紫菀化痰止咳,潤肺下氣,《本草正義》言其“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百部微溫不燥,藥性平和,可潤肺下氣[19]。兩者合用可止咳化痰,于新久咳嗽皆宜。桔梗為肺經氣分之要藥,有宣肺止咳之效;荊芥微溫,可解表散風;白前長于祛痰,降肺氣以平咳喘;陳皮苦溫,長于燥濕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肺化痰止咳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紫菀可抑制氣管痙攣,具有平喘的作用[20]。桔梗含桔梗皂苷,可鎮咳祛痰[21]。臨證可視病情變化加減化裁,若患兒鼻竅不通,酌加辛夷、蒼耳子、路路通以溫通開竅。
痰熱郁肺證多為外邪未解,又深入里,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從陽化熱,伏痰與熱互結于肺,肺氣上逆,發為咳喘。治以清肺滌痰,止咳平喘。可選用過敏煎合桑白皮湯治療,藥用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桑白皮、半夏、紫蘇子、苦杏仁、浙貝母、梔子、黃芩、黃連。本方是在過敏煎的基礎上再加以桑白皮湯。桑白皮甘寒,可清肺泄熱,兼平喘咳,研究表明,桑白皮具有顯著的抗炎、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22];半夏燥濕化痰,降逆肺氣;紫蘇子、苦杏仁降氣化痰止咳;浙貝母清熱化痰止咳。痰熱相合,重在化痰清熱,以梔子、黃芩、黃連除上焦肺火,清泄痰熱,肺熱除則無以煉津生痰,咳喘自除。臨床辨證中,肖和印教授強調,若患兒伴有咽喉腫痛,酌加用玄參、木蝴蝶以利咽止咳;痰多者,可加金蕎麥、全瓜蔞以增清肺化痰之力;若兼有大便干結、或有口氣,可加枳實、瓜蔞仁以潤腸通便。
脾虛痰伏是導致咳嗽持續發作的重要原因,除了化痰止咳,臨床加減化裁之時,還必須佐以健脾益氣之品,因“脾為生痰之源”,單純化痰只能治標,唯有化痰的基礎上再行健脾益氣之法,培土生金[23],方能杜絕生痰之源,可謂扶正祛邪,標本兼治。
2.3 益肺補脾固腎 疾病后期以肺脾腎三臟虧虛為主要病機,通常表現為慢性咳嗽,偶爾發作,程度較輕,聲音低微,多伴精神不振,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微。
針對肺脾腎三臟虧虛的病機,肖和印教授認為,治療時應當益肺補脾固腎,扶正止咳,選用健兒扶正膏治療。健兒扶正膏是望京醫院兒科應用多年的膏方,方藥組成:太子參150 g,黃芪150 g,山藥100 g,熟地黃100 g,煅牡蠣200 g,麩炒白術100 g,北沙參100 g,黃精100 g,防風50 g,烏梅100 g,炙雞內金100 g,麥冬100 g,補骨脂100 g,靈芝100 g,枳實60 g,陳皮50 g,五味子50 g,核桃肉200 g,冰糖300 g。療程為1個月。
方中太子參、黃芪用量達150 g,在方中重用,是為君藥。太子參乃清補之品,可補氣健脾、生津潤肺。黃芪內可補肺脾之氣,外可固表止汗[24]。太子參配伍黃芪,可謂氣陰雙補。臣藥乃麩炒白術、沙參、麥冬、黃精四味。麩炒白術性溫,可健脾補氣。黃精味甘性平,具有補氣、養陰之效,可氣陰雙補,為肺脾氣陰兩虛證治療的要藥,且可助黃芪、太子參增強補氣之功,又可防止因君藥藥性辛燥太過而損傷氣陰。沙參、麥冬合用,既有養陰清肺、補脾生津之功,又可防君藥辛燥太過傷津。熟地黃、山藥、補骨脂、靈芝滋陰補腎,滋補之力較強,以助君臣而為佐藥。熟地黃滋陰補血,填精益髓。山藥甘平,入肺、脾、腎三經,其氣輕性緩,能平補肺脾腎之氣陰,且藥力持久,乃調補佳品。靈芝可益氣養血,補益正氣。補骨脂入脾、腎經,可溫脾止瀉,補腎助陽。雞內金消食和胃,使全方補中有消、補而不滯。枳實、陳皮均可理氣健脾。凡此7味共為佐藥。烏梅、五味子斂肺止咳,為治久咳虛喘之要藥,防風、煅牡蠣酸甘化陰,固表止汗,此4味共為使藥。以上藥物配伍巧妙,以補為主,補中有散,共同起到益氣養陰、扶正固衛的功效,且輔料加以核桃肉和冰糖,既能改善口感,又使患兒接受度高,制成膏劑,使用方便,療效顯著。
肖和印教授認為小兒“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故臨證多采用氣陰雙補之品,如太子參、黃精、山藥,用以養陰潤肺,健脾益氣,達到培土生金之效。此外亦不可忽視臨床辨證,若后期患兒仍有較多痰液,可酌情加石菖蒲、香櫞以增強健脾化痰之力;若咳嗽日久,腎氣虛損較重,可酌情再加上補腎之品如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等,以增強固本培元之力。
患兒,男,3歲,2021年4月5日就診,主訴:間斷咳嗽2年,加重3 d。患兒2年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癥狀,常于晨起及夜間加重,伴鼻塞、鼻癢,無咳痰,無發熱,曾在外院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服用過頭孢克肟、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鹽酸西替利嗪片等藥物,稍有緩解,2 d前因天氣變化突然出現咳嗽加重,故今日于我院門診就診。刻下:咳嗽流涕,鼻塞鼻癢,咽痛,無發熱,無噴嚏,夜間頻發劇烈咳嗽,影響睡眠,納差,大便干結,一二日一行,小便色黃。既往有咳嗽變異性哮喘史兩年。查體:神清,精神可,呼吸平,舌紅苔薄白,脈浮,咽紅,扁桃體Ⅰ°腫大,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診斷:哮咳(風邪犯肺證)。治法:祛風寧肺,止咳利咽。予祛風寧肺散合蒼耳子散加減,處方:荊芥10 g,防風10 g,白芷6 g,蟬蛻6 g,鉤藤6 g,烏梅6 g,五味子6 g,炙紫菀10 g,蜜百部6 g,銀柴胡6 g,胡黃連3 g,麩炒白術10 g,辛夷6 g,蒼耳子3 g,路路通10 g,枳實10 g。7劑,1劑/d,水煎服。
2診:2021年4月12日。患兒服藥后,咳嗽癥狀明顯減輕,夜間偶發咳嗽,可以正常入睡,3 d前受涼后又出現反復咳嗽,刻下:咳嗽咯痰,痰黃質黏稠,納差,大便干結,一二日一行,小便色黃,舌紅苔薄黃,脈滑數。予過敏煎合桑白皮湯加減,處方:防風10 g,銀柴胡6 g,烏梅6 g,五味子6 g,桑白皮10 g,姜半夏6 g,紫蘇子6 g,苦杏仁6 g,浙貝母6 g,梔子6 g,黃芩6 g,瓜蔞10 g。7劑,1劑/d,水煎服。
3診:2021年4月19日。患兒咳嗽癥狀基本消失,刻下:氣短自汗、神疲懶言、納谷不香,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予健兒扶正膏以益肺補脾固腎,處方:太子參150 g,黃芪150 g,山藥100 g,熟地黃100 g,煅牡蠣200 g,麩炒白術100 g,北沙參100 g,黃精100 g,防風50 g,烏梅100 g,炙雞內金100 g,麥冬100 g,補骨脂100 g,靈芝100 g,枳實60 g,陳皮50 g,五味子50 g,核桃肉200 g,冰糖300 g。上藥共成膏方,患兒早晚以溫開水沖服各1勺,連續服用1個月。囑其平素多注意飲食起居,遇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并進一步加強體育鍛煉。
隨訪3個月,現狀良好,偶咳無痰,且近3個月未發生感冒,服用膏方后食欲較好,體質量亦有所增加。
按語:該患兒慢性咳嗽日久,本次受涼加重,符合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斷,中醫屬“哮咳”,治療時予祛風寧肺之法,患兒時鼻塞不通,故以祛風寧肺散合蒼耳子散加減。2診時因受涼后又復感邪,邪氣入里化熱,治療時予清肺滌痰、止咳平喘之法,予過敏煎合桑白皮湯加減,佐以瓜蔞,引肺熱下行,兼以潤腸通便。3診在邪氣已除、癥狀緩解之后,患兒的咳嗽雖然減輕,但是因其患病已有2年,考慮到日久傷及肺脾腎之氣,因此予健兒扶正膏培補正氣,既重視風邪的致病性,又抓住了其久咳喘虛的本質,使外邪得解,脾肺腎之氣得養,肺之宣降之功得復,則諸癥悉除。
CVA發病機理復雜,且尚未完全闡明[25],隨著現代醫者對傳統中醫學的不斷探索和挖掘,中醫藥對CVA的治療越來越受到關注。肖和印教授通過對本病病因病機的準確把握,從風、痰、虛論治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提高了本病的臨床療效,緩解了患兒的病痛,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CVA的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