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英華
從國際化的現代教育理念范疇來看,我國對青少年學生輕生自傷等自我傷害現象所進行的對策研究,長期以來缺乏相對有效的心理和行為科學、系統的調查分析與社會文化認知,相關問題現狀調研、理論分析、對策探究的組織過程不夠完備,典型案例的數據采集、歸因分析、權責論證尚顯欠缺,科學、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措施對策及實踐探索比較薄弱,亟待確立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生命守護的科學理念,建立積極健康面對人生發展困頓的正能量思想方式和精神體系,并通過遏制青少年學生嚴重自我傷害行為的路徑探索和措施研究,加強相關對策的頂層設計和推動力度,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多元共建生命與安全保護的工作機制、推進路徑和落實保障,促進和保護青少年學生健康向上的生命發展與安全成長。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走在青少年學生生命呵護和關懷的最前沿,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講話精神,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社會與學校關愛青少年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力度,防范其自我傷害心理和行為發生,以人為本,杜絕安全管理漏洞、不良社會信息、學業負擔過重、性格和心理缺陷、特殊情感問題、家長粗暴管束、校園欺凌等問題的出現,最大限度地遏制青少年學生自我傷害心理問題和慘痛事件的發生。
青少年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緊緊關聯,又與學生個人的性格、心理狀況密不可分。而解決問題的根本,不能只從“問題學生或缺陷家庭”的角度出發,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統一引領帶動下,在青少年學生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珍愛生命、永不放棄的堅韌意志;培養尊重和守護生命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我國以解決青少年學生珍愛生命的心理問題為切入點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長期以來在開辟更為科學、有效實施德育工作的新理念與途徑上,做了許多各具典型意義的探索,而且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教育共識,即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1]自1996年至今,我國內地學界開始了對生命教育的相對粗淺的學術關注,涌現了一批我國萌芽階段生命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各地教育和科研機構帶動了生命教育的特色發展。隨著《生命安全與健康》課程進學校、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學校、家庭和全社會踐行生命關懷理念的教學措施。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觀認為,生命是有限的,是寶貴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樂觀自信的生命態度,這種態度建立在對生命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科學把握的基礎上,建立在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生命的價值上。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理論觀點主要包括:生死具有客觀必然性與生死的辯證統一;生命是有限與無限的辯證統一;生命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生命的價值與創造性實踐是辯證統一的;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與珍惜生命的實踐行為是辯證統一的。
指導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鑒于當前青少年學生生命觀的誤區,為從根本上消除危機性困頓心理,我們應該全方位拓展新時代社會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用心發現生活的真諦、善良和魅力,用真誠的心理解社會、關愛生命,培育生命情感,增進個體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樹立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的使命極具重要性和緊迫性。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教育應該成為我國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包括:珍愛生命、樹立樂觀的生命態度、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等主要內容。對青少年學生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關涉生命價值的教育,目的是使正在成長中的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在珍愛生命的前提下自覺投身于中國夢的實現以成就生命。
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具有深層的合理性與廣泛的解釋力,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特殊關系。新時代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加強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新時代的迫切要求。馬克思對生命的理解與他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是高度統一的,我們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命觀基本內涵及其當代意蘊的探索,對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基本問題、理論根據和方法論進行梳理,要引導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積極的人生觀和生命觀,從而珍惜和愛護個體生命,樹立遠大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遠離自我傷害。
青少年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是一個整體,遵循著從自然人到理智人、有德性和審美能力人的發展序列。個體生命成長不同階段相互影響,其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終極關懷等都以不自覺、無條件的方式而規范著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都將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其生命展開的基本方式中。同時,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雖然深深地“隱匿”在思想的過程與結果之中,但它作為思想中的“看不見的手”和“幕后的操縱者”,卻直接地規范著人們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這就是思想前提對構成思想的“強制性”。[3]青少年學生解開面臨的生命困惑歸根結底在于學生要對生命問題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首先要具備關于生命思想認識的科學思想前提,即以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理論框架提供的基本原則作為思考生命的思想前提,將依據科學的思想前提形成積極的生命思想。各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同的特征,青少年學生對生命發展的認知難以全面、具體,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增強珍愛生命意識,提高守護生命的能力,在生命安全健康成長的同時致力于生命文化的浸潤、人生價值的追尋,實現個體從自然到理智的生存狀態。因此,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生命價值信念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有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守護學生珍愛生命的有效途徑更是大勢所趨。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落實還需學校健全安全風險分組管控體系,支持系統防范青少年學生自我傷害,建立起科學防范學生自我傷害的工作制度和保障機制。
建立合理、周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首先,要根據本校實際,參照行政部門相關規定,制定和執行教育懲戒與幫教細則,特別要重視教育懲戒過程中法律認知尺度的合理把握,堅持“育人為本、合法合規、過罰適當、保障安全”的原則,避免不當行使教育懲戒而導致的學生自我傷害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加強廣大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將其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把師德考核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內容,完善獎勵機制、規范懲處辦法。再次,大力加強專業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系統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對學生錯誤思想苗頭能細致入微對應施教的專業能力;輔導員和班主任更要“以教帶管”“教管并重”。教師適當關注學生家庭問題、情感糾葛、學習成績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抑郁萎靡等異常表現,關于發現、了解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初期的關鍵性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早化解。教師要多從正面引導的途徑對青少年直接進行相關支持和干預,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升情緒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個性品質,幫助學生掌握和提高人際交往、升學擇業、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實踐能力。
建立“學生安全風險防控大數據平臺”。由各學校收集信息并分類匯總,通過對全體學生的信息采集、心理問題篩查量表、動態跟蹤風險、生物反饋儀測試等手段,重點篩查有潛在自我傷害行為風險學生的學業、性格、家庭等狀況。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督導、監測。
要樹立學生成長正確評價導向。學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重在深化對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根本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的正確理解,科學地把握學校質量評價、教師教學評價、學生發展評價的基本原則,堅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教育和評價標準,避免孤立、歧視等錯誤教育思想、方式和行為的發生。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從端正育人思想觀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加強減負工作保障等方面落實減負措施。超負荷的學習壓力往往會演變成學生無法完成的沉重負擔,會引發其諸多思想及行為問題,引發自我傷害的風險。所以,更要注重科學評估學生綜合素質,糾正單純以學業成績評價學生的片面做法;禁止學校設置重點班和進行考試排名,堅持面向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創設健康包容的校園生活學習環境,堅決避免孤立、歧視等行為的發生。
完善建立學生自我傷害行為防控與應急處置的科研系統。要積極倡導由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組織等專業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組成專家智庫,以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指導防范中小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方法、規律和措施作為重點研究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課題研究、實踐指導等學術活動,帶動思政教師專業提升和區域教科研質量提高。
學校尤其要在上好思政課方面下大力氣,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組建課程開發團隊,整合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和生命與安全課程資源,構建“生命安全與健康”教學體系,保質保量完成年度相應課時總量,掌握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和守護生命的知識和技能,并終身受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揮“青少年心靈港灣”網上心理疏導平臺作用,提升學生抵御和化解心理危機能力;開發和有效利用電子教材,探索新技術手段多元呈現“珍愛生命”專題課程;配齊配全專業的專任生命與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建設并用好少年宮、實踐教育基地、安全體驗館、安全體驗教室、心理咨詢室等教育資源,開展安全體驗和情感體驗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自護能力。
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加強學校管理和教育、社會安全環境綜合治理、家庭教育的科學共建,從而實現基層綜合治理、家庭正確施教與學校相關工作的深度融合。依托立體化綜合監測、防控和治理信息系統,鏟除可能導致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有害土壤,打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要根據相關法律要求,依法治理因學生自我傷害事件而產生的各種連帶性違法行為,維護學校應有的教育教學秩序,依法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強化青少年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組織媒體、社區開展強身健體、科技探索、文體游樂、角色體驗等宣傳和文化教育服務,提升學生互助互愛、自尊自強的精神境界,引導學生正確觀察與適應社會,增強國家、民族和集體意識,走出小我狹隘空間,積極面對人生的挫折。通過開展體育、美育等健康有益的社會實踐與活動,讓學生能在課余時間擁有安全、優質、良好的活動空間,力求從中得到合作意識、體魄和抗挫能力的有效鍛煉。加大改善優良文化環境建設、提高相應教育活動條件的投入,助推學生健康人格的建立,以完滿的人格杜絕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構建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統領的優良環境。環境建設具體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法制環境、科技環境、信息環境等。開展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自我傷害心理和行為,需要在思想政治統領下,帶動經濟環境、文化環境、信息環境建設立體化進行。聯合社會管理部門、網絡安全機構,協同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遏制不良文化環境對青少年學生造成的侵蝕與傷害。
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理念。要將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家庭、深入人心,引導孩子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和道德理想,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帶動作用,不斷完善家校共育體系的有效建設。學校要充分了解青少年學生的家庭及其教育狀況,保證第一時間發現、反饋、解除學生的各種身心危機。學校在進行思政課程規劃時,可將部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安排在假期進行。通過各種網絡平臺,開展家長學生共上一堂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線上的生命價值觀家庭講座,加強父母對其子女生命成長的認知與關注。[4]積極創設“家長學校”等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要重點開設與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相關的教學內容,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生命成長的正確方式,讓家長掌握正確、有效的親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端正輿論宣傳導向,建立和落實突發事件輿情引導和應對機制,防止重大負面輿情炒作事件的發生,同時加大對媒體、網絡和各類出版物帶有暗示、誘導輕生和自傷等負能量內容作品的檢查和監管,嚴厲打擊不法網站惡意炒作,教育指導家長通過在智能終端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危害身心健康而致自我傷害的網絡信息,形成全社會共助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環境,把以思想政治工作為統領的防范青少年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