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小學五年級(10)班 李梓軒
戴家湖公園位于武漢市青山區,由一座粉煤山“蝶變”而成,曾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為了了解它的演變過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戴家湖公園。
進入戴家湖公園大門,走在鋪滿小石子的路上,沿途能看到許多用廢舊機器的零件做成的裝飾物,在草坪上或樹蔭下熠熠生輝。其中有一件名為“歲月”的藝術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將小小的齒輪、軸、彈簧等零件組合成中國傳統計時儀器日晷,中間的軸和齒輪是日晷的指針。巨大的日晷直指天空,隨日月星辰的變化而變化。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廢棄的物品也能獲得新生!
穿過一條條林蔭小路,一輛大型綠皮火車映入我的眼簾。我慢慢走近火車,淡淡的復古綠、廢舊的車廂和斑駁的鐵軌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我爬上火車頭,吟誦了一首詩歌:
“一節退役的火車頭,一節退役的綠皮車廂;
靜靜地停靠在鐵軌上,卻再也無法駛向遠方。”
綠色高靠椅曾是中國客運列車的標配。想當年,綠皮火車的車票也曾是“緊俏貨”呢……
戴家湖最早時曾是一片天然湖泊,20世紀50年代,被規劃為粉煤灰渣填埋場。到了90年代,日日傾倒的煤灰渣已有十幾米高,戴家湖變成了“戴家山”。再后來,人們發現煤灰渣可以制磚,“戴家山”又變了樣,被挖得亂七八糟,坑不像坑,塘不像塘,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如今,戴家湖的生態經過修復,在粉煤山舊址上建成了戴家湖公園,重現戴家湖最初碧波蕩漾、花草環繞的景象。爸爸告訴我:“這里的綠道以前就是粉煤灰堆積場!”頓時,我腦海里浮現出那個年代的情景:工廠日夜不停地傾倒煤灰渣,原生態景物一天天被蠶食……
縱觀戴家湖公園的變遷史,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生態、生產和生活應該如何協調發展?未來不能再重復“原生態破壞再恢復”這條老路了。我們在保證穩定生產的同時,更要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
名師點評
本文觀察細致入微,將戴家湖公園的景物描寫得形象而生動,詩歌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通過游歷戴家湖公園,小作者進行了深層的思考,倡導人們愛護環境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