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陳亮王燕卓婷吳俊焦曉磊樊威
(1.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2.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內江位于四川西南方向,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常年因降水分布不均,缺水現象比較嚴重,為滿足當地群眾的農業灌溉、防汛保安、生活用水等需求,先后修建了大量各種類型的水庫,是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為滿足物質需求與促進經濟發展,在環保意識缺席情況下,對這些水庫進行了一系列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導致當前大多水庫出現許多的污染問題,其中小型水庫富營養化現象表現最為突出,現已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建設。
水體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指水體中N、P等營養鹽含量過多而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其實質是由于營養鹽的輸入輸出失去平衡性,導致水生態系統物種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差,單一物種瘋長,物質與能量的流動嚴重破壞,直觀表現常為藍藻泛濫、透明度低、水體發黑發臭等。初步統計顯示,在內江地區現有368座水庫中,需要進行水體治理與提升的水庫有246座。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各級政府對進一步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優化水環境、確保水安全等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重視,目前為止,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有190多座水庫得到治理或處于治理中,并取得了十分顯著效果。與此同時,在這些水庫治理的過程中也暴露一些問題,需進一步完善。
內江地區的絕大多數小型水庫依照當地地形地貌建筑而成,散布在各個村落中,其水源主要來自于天然集雨,與江、河、湖泊及大型水庫相比,水庫的庫容量小、生態脆弱、生態補水難,在外源污染或過度開發影響下,整個生態系統極易受到破壞,水質也快速惡化。經調查顯示,內江地區存在污染的小型水庫主要表現為水體富營養化,而導致這些小型水庫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水庫集雨區集中分布著大量的農用耕地,而周邊的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一些不良的生產習慣,導致氮肥、磷肥的過量使用及農藥殘留值相對較高,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農藥及其它有機或無機污染物經雨水沖刷,通過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進入水庫,進而增加水體營養鹽含量。
由于20世紀80年代,按照當時政策加快推進“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水庫實施大量的肥水網箱養魚工程,長時間投入的飼料、化肥、人畜糞便數量較大,水生動植物短期內無法吸收利用,日積月累的沉積在水庫底部淤泥中,并不斷向水體中釋放過量的富營養鹽,導致水質逐漸惡化。此外,分散居住在庫區上游的農戶,為增加家庭收入,多數開展散養形式的畜禽養殖或粗放式的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畜禽糞便或養殖尾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了下游水庫,增加了水體富營養源。
內江地區的小型水庫幾乎都散布在各個村落中,相對于城區而言,農村地區缺少相對完善的垃圾處理和廢水處理系統,加之水庫集雨區內農戶存在將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就地排放現象。當遇到降雨,雨水直接將這些生活垃圾和生產污水帶到水庫,造成水庫污染。
水庫富營養化導致生物生境嚴重改變,進而引發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水庫富營養化成因復雜,周邊環境差異顯著,針對不同富營養化水庫治理,目前對外源污染主要采取控污截污、強化管理,對內源污染采取物理化學法、生物法、生態法等治理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針對當前小型水庫富營養化問題,通過比較與實踐,組建形成以“控污截污、生態治理、自我修復”為核心的綜合防控富營養化治理的共識。
因發展“米袋子”和“菜籃子”工程,當地將絕大多數的水庫承包他人,承包合同期長達10~20a不等,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水庫長期處于無序的開發中。在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水庫環境整治過程中,當地政府期許規定時間內收回水庫管理權,但因經濟補償等方面因素難以與承包方達成一致,阻礙政府主管部門對水庫有效管控。此外,水庫管理權收回后,存在承包方因部分水庫中漁獲物與當地政府“扯皮”現象或者阻止水環境治理公司進場施工,嚴重限制了治理措施的有效實施與妨礙水庫治理工作的推動。
劣Ⅴ類水庫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的典型環境問題,亟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進行全面解決。地方政府與相關主管部門針對提出的問題立行立改,制定了完善的劣Ⅴ類水庫整治方案并推動實施。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為保證治理資金有效使用,在對治理技術了解不足、缺少成功治理模式參考的情況下,面臨巨大壓力。域內小型水庫富營養化成因眾多、復雜,而非某一項因素造成,若采用“突擊式”方式,短期滿足了水質指標符合要求,也極易帶來二次污染的風險。
水域環境治理技術構成復雜、專業性強、質量要求嚴、項目周期長,行業有關部門對富營養化水庫治理技術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出現偏差,不利于水庫水質治理方案的決策。根據可查的富營養化水庫水質治理的經驗來看,富營養化水庫的生態環境修復與水質提升都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資金、技術、人員的持續投入,但目前這方面的建設相對滯后。
水域環境整治“三分治理、七分維護”,需要各方持續不斷的投入。當前政府各級有關部門正加緊推進富營養化水庫治理工作,努力實現水質達到預期目標,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水庫水質治理達標后,在缺少足夠資金支持條件下,這些水庫如何防范污染源的再次流入,如何長期保持水質良好狀態,以及如何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維護機制等問題,目前各地均沒有成文方案,尤其是水庫管護與維護資金來源尚不明晰。
以持續改善水庫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根據水庫水質按功能達標為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分類掛牌、科學治理、精準施策,對水庫水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當前采取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政府主導,對轄區內水庫基本情況進行全面摸底,主要包括水庫承包合同的存續、庫區污染源情況、水質基本狀況等。同時,對水庫水質監測檢測實行常態化機制管理,做到水庫水質監測全覆蓋,為水域環境治理與水質改善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加強人才團隊建設,行業管理人員及時開展科普宣傳、技術培訓及對外調研等學習活動,增強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同時,在掌握水庫污染源基本情況基礎上,水庫屬地管理部門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編制完成水庫“一庫一策”整治方案,系統落實水庫水質改善的階段目標、存在問題與責任任務。
要解決水庫水質問題,必須加強統一管理。水庫屬地管理部門應結合每個水庫具體情況,施行“一庫一策”,系統推進水庫現存的承包協議解除,化解潛在矛盾。同時,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強水庫日常巡視檢查與常態化水質監測,定期清理垃圾及漂浮物,有效削減外源污染引入。
以杜絕污水直接排放入水庫為目標。通過結合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積極協作推進修建污水收集系統;加強污水處理設施與設備的投入,提升污水處理中心對脫氮除磷的處理效率;推行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中氮、磷輸出;根據養殖水域規劃,全面實施養殖許可制度,落實科學養殖與養殖尾水管控。
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影響水庫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改善當地農業發展結構,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實行生態循環種養;推進產業融合,鼓勵與帶動鄉村旅游業,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如通過項目帶動,借助科技創新,推進生態養殖,促進休閑漁業發展,以實現漁業水域的生態平衡。
市、縣(區)各級政府,為保障與鞏固治理成效,積極進行多方經費整合與籌集,設立水庫治理專項資金,邀請與委托國內領先的水環境治理公司進行富營養化水庫水質治理的先行先試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推廣。
通過分析當前富營養化水庫治理所取得成效與存在問題,對照國內富營養水庫成功治理的經驗做法,為更好推進區域富營養化水庫的治理工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深入了解與分析水庫承包關系,建議由市級政府出臺統一的水庫承包合同解除指導意見,全面徹底解除水庫的承包合同,化解矛盾。組織漁業主管部門與科研機構開展對水庫漁獲物的價值與生態評估,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杜絕存續水庫承包協議解除中可能的不合理要求。對小型水庫污染情況實行分級管理,提高劣V類水質水庫優先處理權,先急后緩,提升治理資金的有效使用。
因地制宜,強化多種形式增強環保意識活動的舉辦和定期開展水污染與環境治理的科普培訓,提升市民、村民的環保意識及知情權與參與度,防治與減少水庫外源污染物流入;加強政府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積極進行資金籌集,并保障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培養專業化水庫水質治理專家團隊,為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支撐與決策咨詢,縮短治理項目落地實施,保障水庫治理取得成效。
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開展與水環境治理方面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同時鼓勵本地化科研單位對富營養化水庫治理的科技投入,為水環境治理提供有力技術支撐;政府引導在每年科技支撐項目中設立水環境治理專項,促進科研單位與公司對水庫富營養化成因及水生態系統作用機理進行深入專項研究,培養一支水庫富營養化治理的本土專業技術團隊與形成針對性的科技成果,為后期長效治理提供堅實基礎。
加強試點水庫治理效果與工作機制的經驗總結,對各區域具有典型意義的富營養化水庫整治成效的經驗總結、歸納、完善,突破富營養化水庫治理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起一套經濟、高效、穩定的治理技術體系;推動建立全市水環境治理公司黑白名單,嚴格限制治理違規與無效公司的進入,有效防范水庫治理過程的二次污染,同時提高政府部門對于治理公司選擇與資金使用的有效性;進行治理模式與技術的對比篩選,對治理成效顯著的公司或科技單位進行適當的政策與支持。
富營養化水庫的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與投入,因此,需要加強內江市水庫富營養化監測、判斷與預警工作,做好預防控制工作與技術措施儲備,保障水庫水質達標與提升。提前謀劃,加快組建區域性水庫專業化管理機構與管理團隊,如,可以成立以政府為主的資產管理公司的形式,集中統一施行對水庫治理后期的管護,發展“凈水漁業”,拓寬與確保相關經費的籌集落實,實現全市水庫的長治久安,為全市經濟建設與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