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標
(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蓮蝦共養扶貧產業是生態循環農業與產業扶貧發展模式相結合的創新。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進行考察時強調,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加強與脫貧攻堅進行有效對接;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特別強調,要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只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鄉村振興應以脫貧攻堅為基礎,實現產業、人才、組織等多方面的振興,其涉及到鄉村發展的多個層次和領域,系統描繪了未來鄉村振興的全貌[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也提出,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中要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而縣域鄉村經濟的發展是實現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內生式發展銜接的有效途徑。因此,發展鄉村扶貧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同樣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
蓮蝦共養是指在種植蓮藕的過程中,利用蓮藕和小龍蝦共生互利特點及兩物種生長發育對環境的要求,充分利用光、熱、水及生物資源,通過蓮田改造和水位管理等技術措施,在蓮田中周年養殖小龍蝦,將蓮田種植業系統與養殖業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種養一體化的立體水生生態農業系統,同時產出優質、安全的小龍蝦、蓮籽、藕帶等特色農產品,實現蓮、蝦同步增產,品質同步提升,并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2]。發展蓮蝦共養產業,將有助于實現農業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以燕坊蓮蝦扶貧產業園基礎,融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元素,量身定制“六個一”產業扶貧新模式,打造出一個多產業融合的蓮蝦扶貧產業現代農業園,為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
金灘鎮燕坊扶貧產業園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毗鄰金樟大道,距離吉水縣中心城區約15km,產業園面積達154hm2以上,是推動吉水縣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在發展蓮蝦共養產業的同時,積極拓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目前已發展成為集蓮蝦共養、休閑、旅游等多產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并在2019年被評為江西省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同時,該產業園也是吉水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是在江西省政府所提出的“五個一”產業扶貧及“一領辦三參與”的模式基礎上,對產業扶貧進行全覆蓋的持續推進,并創造性的發展出“六個一”的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即選準一個產業項目、組建一個合作社、建設一個產業基地、建立一個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套服務體系、落實一套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
以“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為理念,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業主經營、農民參與”的建設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扶貧、移民后扶等涉農項目資金,全市推進大品種蔬菜和小龍蝦產業戰略,以蓮蝦共養為主要模式,大力發展蓮蝦綜合種養扶貧產業。目前,產業園已建成井岡白蓮基地154余hm2,其中井岡白蓮套養龍蝦基地面積87余hm2,竭力打造井岡白蓮種植、蓮蝦共作為主要內容的全縣蓮蝦扶貧產業先行示范區。
積極響應“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戰略,以燕坊古村文化為基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和農村旅游深度融合。燕坊古村具有3大特色:村中古樟、果園、水塘隨處可見,是一幅“村在園中,園在林中”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燕坊建村于南宋時期,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特別多,現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100多棟,宗祠8座,古牌坊達13座,其中“水木清華”牌坊與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牌坊如出一轍;廬陵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古建筑上隨處可見的楹聯、題詞、雕刻無不彰顯厚重的人文歷史。燕坊也因其獨特的魅力,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特色景觀名村,是國家4A景區。
與燕坊古村相鄰的景區是中國傳統村落——仁和店。仁和店取“仁義德道、和氣生財”之意而得名,自清朝中期開基成村,現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筑多達20余處,其中民居16座、門坊3座、曾氏宗祠1座。民居、門坊和水井、水塘、藥房、商店等建筑共同組成“曾家大院”,因此也有“一屋一村”的說法。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與之相鄰的是臥虎嶺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是吉水縣2017年規劃建設的全省美麗示范縣,以及精心打造出的“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精品點,主要采取EPC模式,按照“精心規劃、精致施工、精細管理、精美呈現”要求,以省鄉村旅游4A級目標高起點定位,打造集荷花觀賞、蓮蓬采摘、龍蝦品嘗、餐飲美食等為一體的農旅產業示范基地。特別是每年的盛夏時節,當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獨特景致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游覽參觀,為當地帶來大量的旅游收入。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產業園以生態為底色,富民為根本,通過發展蓮蝦產業,搭建創業、就業平臺,先后培育了瑞豐農業公司、綠荷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綠禾家庭農場等6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村級集體+貧困戶”模式,發展蓮子加工、蓮蝦餐飲,與貧困村、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先后與金灘鎮燕坊、閣上、古塘等3個村及74戶貧困戶簽訂了入股協議,頒發了股權證書,每年每個村級集體、每戶貧困戶分別可獲得分紅2萬元、500元,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保證了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在井岡白蓮種植、除草、施肥和蓮蓬采摘、蓮籽加工,以及龍蝦飼養、起捕、銷售等農忙季節,園區將聘請20多名包括貧困戶在內的當地農民前來產業園務工,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解決就業問題,每人每日工資可達100元以上,進一步增加了貧困戶及當地農民的收入,產業園也可實現年產鮮蓮約500t、龍蝦約130t,加工生產蓮子60t,僅蓮蝦共養產業年產值便可達到1100萬元以上。
目前,我國多數的扶貧產業采取的做法是“一股了之”或平均分配,但這一做法往往導致產業發展受限,進而影響貧困戶或當地居民的長期收益。為改變這一現象,吉水縣由當地政府牽頭,建立集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村、當地貧困戶的四方利益共同聯結機制,實現資產收益差異化,從而組建出“六個一”的產業扶貧發展新模式。即選準一個產業項目,以當地井岡白蓮、小龍蝦共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組建一個合作社,當地村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共同出資建立綠荷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由當地熟悉白蓮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的有經驗的農戶作為合作社骨干成員,并聘請當地熟悉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管理人才負責合作社的日常運營,保證經營管理科學化、專業化;建設一個產業基地,由當地政府牽頭統籌各類資源,聯合專業旅游景區開發公司對當地燕坊村和臥虎嶺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打造多個4A級休閑旅游景區,并成立專業化公司團隊對其進行運營管理;建立一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公司+合作社+村級集體+貧困戶”模式,與當地的貧困村、貧困戶共同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公司出資,當地村民聯合以村集體土地作價入股,再由貧困戶、當地居民聯合共同成立合作社的形式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以此形成長效穩定的產業收益與扶貧增收相結合的模式;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由縣、鎮、村三級政府牽頭,為產業園的發展逐步建立一套成熟的服務體系制度;落實一套扶持政策,對產業園的發展提供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進行扶持。通過“六個一”產業扶貧發展模式,使得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吸納為務工工人,增加個人務工收入;而對貧困村、部分勞動力和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實行抱團發展,再由合作社帶動其共同參與產業園的產業項目,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將政府的獎補資金折股量化成具體的資產收益,進而使產業園各方達到利益聯結,推動產業園更好更快的發展。
盡管目前蓮蝦共養扶貧產業園發展較為迅速,但一些產業配套設施尚未建設完善。產業園內需要對整體古村環境進行維護,使得蓮藕產品的配套加工廠建設難以就地建設,導致燕坊古村內的居民將采摘而來的蓮子等露天晾曬,一旦遭遇陰雨天氣無法及時收儲蓮子,導致大多數采摘而來的蓮子霉變腐敗。另外,蓮蝦扶貧產業園內的晾曬場、預冷庫、烘干房等也同樣難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特別是龍蝦生長成熟進行捕撈時,缺乏足夠的冷庫設施,導致龍蝦產品保鮮不及時,品質受損,影響產品賣價。蓮藕的采摘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一旦保鮮措施跟不上,蓮藕外觀氧化極其嚴重,極大地影響蓮藕產品品質,進而影響居民收入。
產業基地盡管得到多方利益聯結,已經發展出集蓮蝦銷售、旅游、休閑、采摘等多種產業并行模式,業務范圍得到一定的擴展,但由于相關產品研發、人才儲備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蓮蝦產品產業仍存在產品種類不夠多樣齊全、相關產品產業生產鏈條短、蓮蝦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尚且缺乏等諸多問題。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與蓮藕產品密切相關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不夠深入,目前食蓮藕產品產業仍是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的精深加工如蓮粉等產品難以拓展,第三產業如采摘更是因管理方式滯后導致游客滿意度持續下降;產業園內除部分餐飲業、民宿業外,其它體驗類服務業發展仍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有效進展;蓮蝦產品的銷售渠道較為狹窄受限,依靠單一的市場銷售渠道往往導致產業園內的主體產業蓮藕產品缺乏對于市場風險的抵抗防范能力。
燕坊蓮蝦扶貧產業園前期由專業旅游公司規劃設計,導致產業園建設大量的工作當地居民都無法有效參與,正因為前期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很多當地居民在項目立項動工時期因諸多不理解產生不配合行為。古村旅游項目建成以后,對于管理公司出于美化觀賞環境考慮的相關政策也多采取阻撓或不配合行為。如,燕坊古村內出于對觀賞美觀的考慮,在許多田耕小道邊設置一排排的竹籬笆以增強觀賞性,但當地部分居民認為竹籬笆的設置導致自家的菜園與田地面積變小,便不顧勸阻強行將竹籬笆拆除,并在田埂位置附近種植黃豆植株,不僅有礙觀賞,更對過往游客的安全產生隱患。另外,在涉及到燕坊內部事務的管理時,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出門在外務工,留下的多為老弱婦孺,導致村內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同時也造成很多具體的管理事務無法有效溝通。
燕坊扶貧產業園之所以出現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問題,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頂層規劃設計,無法在產業園規劃之初做好完善的配套服務設計規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由當地政府發揮帶頭作用,根據產業園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需要,積極調整現有基礎設施規劃,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相關配套服務能力。
當地政府在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應關注產業園內各產業發展比例的平衡問題,不能過多倚重第三產業旅游業的收入。產業園的特色之處在于蓮蝦共養這一生態循環農業的創新,其主體仍是依托于蓮塘中的蓮藕與龍蝦養殖產業,而其它產業如古村旅游休閑等都是基于此衍生出來的,因此必須明確蓮蝦共養產業這產業園的主體地位,才能使產業園的發展始終具備核心競爭力。
燕坊蓮蝦共養扶貧產業園的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蓮蝦共養產業進行做大做強,必須積極推進“蓮蝦共養”的綜合種養模式,努力提高蓮藕產品與龍蝦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該產業核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促進當地居民增收。產業園應緊密依靠現有資源政策等優勢,支持綠荷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與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加強良種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緊密合作,推動建設蓮藕產品和龍蝦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從而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推動產業園標準化生產基地、蓮藕產品中高端精深加工、蓮蝦生產基地生態采摘、蓮蝦品牌建設、古村旅游觀光等系列項目的建設實施。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強化對全產業園的蓮蝦共養基地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強化農資供應準入關進而有效控制蓮蝦等產業的生產風險,降低當地居民生產負擔,提高種養綜合效益,最終提升蓮蝦共養整體產業競爭力。
燕坊蓮蝦扶貧產業園旅游業的發展,其實質是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而當地居民作為古村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重要的獲益主體,其個人的自我參與意識是提高產業園與居民個人獲益能力的關鍵。因此,必須將產業園的日常管理工作重點聚焦在古村內的當地居民身上,積極與其進行有效溝通,并將其納入園區日常管理的主體當中,從而逐漸增強當地居民的個體參與意識;加強當地人才引進政策力度,積極引進懂農業、愛農業的專業人才參與到園區的日常運營管理中,發揮專業人才的專業優勢,進而推動園區的管理運營專業化;以園區發展為基礎,提高工資待遇水平,增加相應的勞動福利,吸引當地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在家就業創業,為園區整體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