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元,張建云,王曉霞,張地方,李樹靜,莫 放,2
(1.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100193;2.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天和肉牛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 050204;3.河北天和肉牛養殖有限公司 050204)
2020 年春,新冠疫情使我們的教學迎來了全過程在線教學[1],目前新冠疫情防疫處在常態化,要在生產基地開展面對面教學活動仍很困難;同時畜牧業生產經常受到如口蹄疫、非洲豬瘟、禽流感等畜禽傳染病影響,養殖場嚴格控制外來車輛人員進出,使得一些畜種生產實習課程也停止[2,3,4]。2021 年春季學期牛生產學實習是通過線上直播形式的生產實習來替代面對面教學和學習模式[5],對線上實習過程的總結分析,也為牧場疫病防治期間開展線上生產實習提供參考。
牛生產實習是以實習基地為依托,使學生接觸和參與養牛生產的全過程;依據育人大綱,圍繞基本技能實習、技術能力實習、科學精神、國情教育教學實習等內容安排線上視頻圍觀。根據教學計劃生產實習時間為1.5 周,線上實習日程與實際生產時間吻合[6]。結合線下現場實習的教學內容,考慮線上視頻教學的特殊性,對實習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與重組,按生產技能實習、技術能力實習、興趣實習設計線上實習主題,線上實習教學設計分前期線上教學準備、線上視頻實習、線上交流。
線上實習安排了牛場生產區概況(主要建筑、設備、崗位)、成母牛飼養管理、擠奶廳及奶廳管理、繁殖育種生產技術、獸醫衛生管理、糞污處理技術、肉牛養殖場生產運行等7 個主題;線上實習和交流是把國情教育,價值觀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相結合,使學生掌握養牛生產的基本操作技能,驗證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校教師使用線上網絡教學平臺系統已基本能夠滿足遠程教學的需求[7],線上教學的平臺技術有超星、雨課堂、騰訊會議等[8,9,10]。線上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常態”的挑戰,改變了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也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學計劃、教學風格和評估方法;在線教學主要方法有(a)同步、(b)異步和(c)混合學習[11]。同步在線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指定的上課時間使用視頻會議軟件在線會面;異步在線教學是教師錄制講課視頻并上傳到教學學習管理系統上,以便學生訪問;混合式在線學習方法結合了同步和異步學習的優點,增加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參與,這種積極學習教學法也被稱為“翻轉課堂”方法[12];混合式在線學習方法,可以觀看講座視頻,在視頻上展示問題解決示例、互動和討論交流,線上牛生產學實習采用混合式在線學習方法,借助平臺技術為微信群、騰訊會議、視頻傳播。
2.2.1 線上實習內容的準備 根據育人大綱和生產實習安排進展,設計線上視頻拍攝內容;每天線上圍觀一個實習主題,有的主題分小主題,如成母牛飼養管理分泌乳牛、干奶牛、圍產牛等。每個主題圍觀內容包括崗位、職位、主要工作、操作規范與制度(墻上),視頻圍觀的路線要使知識連貫,如泌乳牛飼喂圍觀要展示視頻包括撒料、日糧形態、推料、趕牛、刮糞、牛的福利、牛只采食表現、牛只健康狀況、反芻,牛休息等。
2.2.2 線上實習條件的準備 保證網絡通暢,建立實習班級同學、指導老師、基地技術員的生產實習微信群,把實習安排、線上圍觀內容、實習作業等提前在微信群上傳。線上實習圍觀需要兩位以上的指導老師到實習基地,同時根據不同主題要求技術員或管理主管在視頻現場講解如配種員、獸醫、營養師、奶廳主管等。申請騰訊會議室,通過會議進行現場線上視頻圍觀,視頻展現后,與學生進行集體討論,讓學生做“評委”,指導老師指出關鍵點,共性問題則重新線上視頻,保存視頻。
2.2.3 線上實習交流內容準備 線上實習安排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以激發學生線上學習的興趣,包括生產過程方面、生產技術方面和科研興趣方面。如生產過程上有人工授精技術操作,母牛發情確定,擠奶廳中乳頭的藥浴,原料奶的初步處理,不同生產水平成母牛的日糧調制和牛只健康狀況觀察,新產牛如何灌服技術;生產技術方面開展同期發情技術條件, 不同時間牛蹄的保健措施(修蹄與蹄浴),犢牛投喂犢牛料、干草的時間,如何進行奶牛體況評分,根據奶牛糞便評分如何判斷營養物質消化程度等;興趣方面有奶牛肉牛的生理性狀差異,奶牛晝夜采食習性差異,環境狀況如何影響奶牛肉牛的生產性能等。
線上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主要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資源,如技術基礎設施和支持,幫助學生拓展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獨立學習過程中發揮作用[12]。
2.3.1 合理安排線上視頻實習內容,提高學生專注度 線上實習與現實實習相比,對學生參與監測能力不足,尤其是線上實習時間與學校上課作息時間不同,學生更有可能會出現“逃課”的現象,影響出勤率。線上圍觀實習的時間是與牛場工作時間對應,如奶廳和TMR 車間都是凌晨4:50 上班,此時圍觀的學生寥寥無幾,到7 點多才有80%出勤率。晚班擠奶和TMR 則是下午5:00 開始,夜班擠奶則是23:00 開始;此外技術工種如獸醫、繁殖、營養飼養都是在早上6:00 或傍晚18:00開始巡牛舍,這些生產過程和技術類工作均為非上課作息時間。出勤率高的是正常作息時間如上午8:30 的技術工種(獸醫治療、繁殖的發情妊娠鑒定),達90%。
線上直播圍觀的同時,助手視頻攝像以便能在技術性問題交流時回放錄像,開展線上會議討論,讓參加了圍觀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提高學生專注度和上線率,從而增強實習的參與性[7]。
2.3.2 提升在線實習的臨場感,加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線上實習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臨場感,即在線實習中學生易出現課堂歸屬感低、交流與協作缺失[7];因此線上實習從臨場感、參與感和臨場操作感三方面進行實習安排設計,提升學生對線上實習的臨場感。將實習每主題內容分為課堂教學實習、生產實習、技術操作實習、現場討論、學生提問互相交流,讓學生熟悉每主題的實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實習臨場感;同時每個主題還安排簡單的興趣內容實習,增加同學間討論交流,如親臨牧場。
為營造實習效果,加深臨場感,相同主題重復一次,安排與生產相對應兩個班次如早班、晚班;部分內容需要攝像以回放,包括核心實習內容和不可重復的操作如奶牛日糧的調制生產、新產牛日常護理的灌服技術、乳房炎治療、新生犢牛的護理過程等。
2.3.3 線上視頻實習的進行 根據每天實習視頻圍觀內容,一位老師攝像、一位老師講解,技術員操作,不可重復的內容如技術關鍵點、技術員操作、生產突發問題處理方面等要錄像作為回放視頻。
生產實習通過視頻展示生產各環節和牛生產的過程,重點是牛生產中的育種繁殖、飼養管理、衛生保健、牛場建設、牛場的防疫措施等,結束直播后進入交流討論環節。技術實習以操作為主,增加動手的視頻圍觀,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如人工授精技術、TMR配合技術、犢牛哺乳技術。
線上交流討論與傳統的課堂相比,是看不到學生的表情,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監測能力不足,有的學生更有可能會出現“逃課”的現象,通過線上討論和同學間互相交流,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同學間認同感和學習主動性[7]。
在線上圍觀實習后,開展線上交流以鞏固所學知識,加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例如,視頻圍觀奶廳后,借助基地并列式擠奶臺,引導同學回顧課堂講授的不同擠奶設備,討論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什么條件下使用;又如在圍觀犢牛舍的線上實習后,交流討論犢牛的哺乳方式和飼養方式,相互提問回答,鞏固課堂知識。
實習考核評價包括效果評價和考試評價,考核能夠較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習學習效果,也能評價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自主性;實習效果評價注重學習過程,關注學生作業完成程度,關注討論交流中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考試評價以實習報告為依據,實習報告寫作的考核評價側重技術類實習報告撰寫。
線上視頻直播圍觀實習鞏固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生產操作技術,取得了預期教學效果;但無法現場操作并親自體驗,體驗性和參與性無法媲美現實生產實習,影響學習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