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正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山東 臨沂 276000)
育成期的營養管理影響著母雞生產性能的發揮。育成期母雞攝入氨基酸不足或不平衡,則會抑制卵巢發育而影響產蛋,反之攝入氨基酸過多,則母雞的胸肌和卵泡發育過度,不利于生產性能的發揮。
讓肉種雞均勻達到目標體重,需給予其標準的飼喂量,否則個體差異加大,雞的產蛋率、雛雞成活率降低。雞場應做好飼喂記錄,每周定期給雞稱重,計算均勻度,通過飼喂管理將均勻度維持在80%以上。
2.1 沉積脂肪 肉種雞開產前腹部沉積適當的脂肪,能夠使雞群快速達到產蛋高峰。雞15~18周、22周、26周和31周腹部脂肪沉積目標為體重的0.5%~0.8%、0.8%~1.2%、1.3%~1.8%和2%~2.5%。
肉種雞開產前沉積脂肪,需要攝入較多的能量和較少的蛋白質。
2.2 使用預產料 肉種雞開產前使用預產料,有利于提高能量蛋白比和增加腹部脂肪沉積,并保證攝入的各種氨基酸平衡及促使羽毛生長良好。
預產料中的鈣含量不應高于1.2%,否則雞在26~27 周齡易發生抽搐癥。肉種雞生長到15 周齡后,需每天檢查機體攝入的蛋白質和能量數量,并與標準對比。
3.1 加光后緩增飼料 肉種雞22~25 周齡期間,即光刺激到開產期間,適當減緩加料速度,避免其新陳代謝紊亂并促進卵泡發育。為維持肉種雞腸道健康,可喂900 μm 玉米顆粒、谷物顆粒和2~4 mm石粉,結合使用微生態制劑、有機酸和有機礦物質等,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3.2 確定高峰料量 高峰料量根據蛋重,肉種雞產蛋率、體重、采食時間,胸肌和腹部脂肪沉積情況,雞舍溫度、飼料營養水平等確定。避免增加飼料過多或過少,尤其在加光后2~4周期間。
肉種雞開產后,產蛋率在5%~20%期間,每增加5%的產蛋率,增加料量2 g,產蛋率在20%~40%期間,每增加5%產蛋率,增加料量3 g,產蛋率在40%~60%期間,每增加5%產蛋率,增加料量4 g,產蛋率在60%~75%期間,每增加5%產蛋率,料量增加5 g,一般產蛋率達75%時用高峰料量。
肉種雞產蛋高峰后腹部脂肪沉積不足,機體能量處于負平衡,氨基酸缺乏時,會出現羽毛脫落和產蛋率明顯下降,甚至提前換羽。所以肉種雞產蛋高峰過后,應避免過度減料,尤其是產蛋率較高的雞群。
4.1 確定減料時間 產蛋高峰后的減料時間和減料量取決于肉種雞開產時的體重、產蛋率、蛋重、羽毛覆蓋情況及雞舍溫度、飼料營養水平、高峰料量、采食時間、雞群健康狀況等。一般總產蛋重連續一周不再增加就開始減料,控制母雞每周增重15~20 g為宜。
通常肉種雞從產蛋高峰到淘汰,減料量維持在5%~8%以維持生產性能,如減料量高于8%,會影響生產性能發揮。
4.2 合理減料 產蛋高峰后減料過快會使肉種雞產蛋率突然下降,出現脫毛或停產,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適當延長高峰料量的使用時間,推遲減料。
通常蛋重能反映雞的營養攝入情況,減料后如果蛋重及雞的體重、產蛋率下降超過預期,需要恢復減料前飼喂量,經過1 周后再嘗試減料。如果蛋重和雞體重超過標準,且產蛋率較差,需要提前進行減料。羽毛覆蓋較差的母雞能量需要較多,尤其在低溫條件下,需要適當調整能量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