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燕 (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高新區玉湖小學)
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認識各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學會自我預防、消除產生心理問題的各種因素,培養學生自我剖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繼而讓他們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得到全面成長。將游戲引入心理教學中,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做中學,進而真正幫助他們改善心理問題。
游戲教學法在心理健康團體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明確游戲規則,并引導他們總結游戲內容,提升教學效果。責任型游戲是心理游戲的一種,能幫助學生在面對挫折和任務時盡心盡力,在面對困難時逐步形成堅強的意志力,學會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在“超市大贏家”這個游戲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營業員,一組扮演顧客,“顧客”要想盡辦法給“貨物”挑刺,說出不買的理由;而“營業員”則要想方設法地介紹、推銷貨物,用各種促銷方案吸引顧客。最后看看哪一位“營業員”的“銷售額”最高,就是勝利者。在這個游戲中,扮演“營業員”的學生會面對他人的刁難,要想辦法解決商品數量不足、質量不好等各種問題,如果他們能堅持不放棄,堅守好崗位,最終成功營銷,那么他們的意志力也會在此過程中逐步提升和發展。同時,這個游戲也能讓學生了解社會百態,認識到各個職業的艱辛,從而提升社會責任感。
責任型游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在集體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在面對難題時不要困惑、猶豫,而要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盡力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提升自信心,緩解消極的負面情緒。
探究型游戲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常常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但是卻少了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有些學生因為性格問題,遇到困難容易逃避,產生消極心理。所以探究型游戲能幫助他們大膽迎接挑戰。
如有很多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覺得枯燥乏味,上課時也無精打采,充滿消極情緒。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設計了“搶數字”游戲,讓學生參與其中,并探究其必勝法門。以“搶30”為例,兩人從1開始報數,每次可以報1或2個連續的數字,兩人依次報數,誰先報到30,就是勝利者。有學生發現,要搶到30,必然要先搶到27,要搶到27,就要先搶到24,以此類推下去,他們發現只有后報數的人才能搶到30。這樣他們就總結了“反推法”這個學習方法。教師讓他們將反推法用在解數學題等其他活動中。通過游戲激發了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興趣,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學習態度逐漸進步。
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尋找規律的過程。教師要將科學探索、解密解惑等方面和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掌握學習技巧。此外,該游戲還可以起到學科融合的效果,有助于學生提升對各個學科的興趣。
競爭型游戲主要考驗的是團隊合作和競爭能力。一些學生性格比較孤僻,還有的學生對待勝負的態度不對,太過于追求勝負,又或者對輸贏太無所謂,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競爭類游戲中,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爭取勝利,逐步融入良性競爭的狀態中。
教師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參加班級大掃除,也不愿意幫助他人清理房間。針對此問題,設計了“小小清理師”主題活動。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擔當清理大師,蒙上眼睛擦黑板,另一人則擔當指導者,用口令指導對方如何擦黑板,擦什么方位。最后看看哪一組的隊員先將黑板擦干凈。這個游戲需要兩名隊員齊心合力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埋怨和矛盾,教師把握好教學時機,讓他們反思,說說團隊成員是否需要相互幫助,才能共同進步。這樣就能讓學生少一點埋怨,多一些包容,并相互討論,該如何提高游戲效率。不僅如此,該游戲也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團結合作才能美化班級,他們的勞動意識、集體意識都隨之提高,因此,有一舉多得的作用。
在理想的競爭游戲中,學生和伙伴建立起良好的競爭和合作關系,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融入到愉悅的班級合作氛圍中。
在結合心理健康問題設計游戲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游戲設計的原則,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適合小學生,也并不是所有游戲都能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游戲,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并結合其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設計游戲,這樣的效果才會更好。
在設計“責任型游戲”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責任心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避免揠苗助長,而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在設計游戲時,可以從針對性、層次性、持續性這三個角度入手。針對性指該游戲主要針對那些責任心不強的學生展開,讓他們在游戲中逐步提升。層次性則是說游戲難度逐步提升,以“小草保衛戰”這個游戲為例,參與者先和同伴一起,一人一天,管理班級中的綠植,這樣的活動,難度不大,容易做到。此后慢慢增加難度,負責一個星期、一個月,看看誰負責的綠植最先開花。最后則是每人認領一盆綠植,一直看護下去。這樣就體現出了第三個要點,那就是持續性,學生逐步認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地展開,它體現了發展性、體驗性、生活性等特點。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策略,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每一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情感等也各有不同。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情感,設計因人而異的游戲活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切實解決情感問題,讓他們激發積極情緒,更勇敢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和心理問題各不相同。教師設計了探究型系列游戲“我的好朋友”,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特點,探究如何改善和他人的關系。對于性格火爆,容易和他人爭吵的同學,教師讓他們用“不說話”的方式和他人溝通,試著用不急不躁的方式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讓他們和同伴綁上相鄰的手,在一段時間內要同進同出,他們必須要和對方交流,共同面對生活。在他們各自參與了游戲后,教師指導其總結歸納,說說在游戲中得到了哪些收獲,給自己什么啟迪。學生加入到互動探究中,他們分別認識到自己在性格、心理上的問題所在,并意識到要嘗試改善這一切。如有一名內向的學生,他決定挑戰自我,從每天和遇到的人打招呼開始,漸漸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
如果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加以引導,那么游戲可能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難提高。但是,如果能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情感,設計因人而異的游戲內容,那么就能讓學生都得到提升。
游戲教學要體現出集體和個人融合,讓兩者并行不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參與個人游戲,提升他們自主行動的能力。然后讓他們在一起討論游戲規則,更好地完成游戲任務,從而提升團結合作的能力。
“你行我也行”是一個能促使學生全面提升的競爭型游戲。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有什么別人做不到的地方,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改善個別學生自卑的心理。然后,學生圍坐在一起,參與競賽活動,當某人說出一件“我行”的事情后,其他人如果做不到,則要收起一根手指頭,最后看看誰的手指頭先收光。在個人游戲的基礎上,教師還讓學生相互合作,組成小組,他們要回憶此前在“你行我也行”的個人賽中,每一個人擅長什么,盡量和自己互補的同伴組成一組,然后在集體競賽中,看看哪個小組的人員最全能。在最后的反思中,學生激發了自信心,認識到有很多事情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一個人很難十全十美,要和同伴合作,才能讓團隊的競爭力更強。這樣的游戲既有競爭性,又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個體能力和集體意識,具有一箭雙雕的作用。
增長個人能力和提升集體合作能力,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教師要設計一些同樣適用于集體和個人情境的游戲,讓他們學會處理矛盾,提升個人修養,從而改善其心理健康問題。
在設計心理健康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優化策略,提升工作效率。在游戲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逐步形成樂觀的心態。教師可以先了解一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擾是什么,然后再設計有針對性的策略。
在“放飛心情”的游戲中,教師先讓學生將自己近期遇到的煩心事以匿名的方式寫在紙張上,然后,將紙張折成紙飛機,進行“放飛儀式”,在紙飛機脫手而出后,他們想象煩惱也隨之消失不見了。此后,再讓學生以樂觀的心態勇敢地面對困境,學生隨意在地上撿起一個飛機,看看上面寫的是什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困擾,然后給同伴出謀劃策,說說自己遇到這樣的困難,會如何做。如有學生覺得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因此而困擾,學生出謀劃策,讓他詢問老師,找同學求助等,積極面對困境。最后,學生總結了該游戲給自己的收獲,他們認識到要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那么不良的情緒就會像紙飛機一樣,逐漸遠離自己。此外,他們還認識到可以和同伴分享困擾,讓他們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逐步培養了樂觀心態,同時也明白了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在激發情感、提升樂觀心理后,學生逐步認識到該如何面對煩惱,面對挫折,這樣他們漸漸地提升了樂觀的心態,也學會了結合具體情況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游戲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并結合游戲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加以引導,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體現出心理健康輔導的積極意義,能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在“各行各業”這個角色扮演游戲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都喜歡選擇白領、公司老板等職業,很少有人選擇快遞員、清潔工這樣的職業。此時要把握好機會,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看看他們選擇職業的理由是什么,并加以引導。“在剛剛的角色扮演中,發現白領因為加班,所以必須要快遞小哥給自己送飯。還看到公司辦公室很臟亂,在商務伙伴馬上就要到來時,是清潔人員快速整理干凈,讓公司老板能順利接洽業務。從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同學們得到了什么啟迪呢?”學生認識到自己此前的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工作不分貴賤,每一個職業都對社會建設和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引導,不僅讓游戲環節能順利進行下去,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念。
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情況,如果學生在游戲中展現出了各種負面情緒,就要分析其原因,有針對性地調整活動策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提升價值觀念,重新塑造健康的心理。
在游戲活動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看看從游戲中獲得了什么啟迪。這樣既能更好地提升游戲的價值。如在參與和生命、感恩等有關的游戲后,要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反思自己需要向哪些人表示感恩,該用什么方式表達感恩之情。
在“故事接龍”游戲中,教師引導學生以一人一句的方式講述故事,故事的開頭則由教師設定,如設定“小王是一個腿腳不方便的人,有一天……”“媽媽每天早上都會很早起床……”等。在講述故事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會講述社會對弱勢人群的關懷,又或者講述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是什么原因呢?”有學生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都希望社會能和諧,同時也感受到了父母對我們的愛。”還有學生認為:“因為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所以記在了心里,用在了故事里。”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值得感恩的事情,所以他們才會不經意間編寫到故事中。此后,他們又開始思考要如何對父母等,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心理健康游戲具有誘導性教學的特點,能讓學生先在游戲中獲得感受,然后結合這些感受獲得新的認知,最后還要在反思中獲得感悟。由此可見,在游戲過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分享心得體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游戲教學的采用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將他們帶入積極的情緒中,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改善心理問題,解決內心的困擾,得到情感和態度的激發。教師要根據學生在情感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壓力和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危機,設計有針對性地游戲活動,讓他們調整情感態度,得到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