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探究與分享”活動指的是以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在學生心理、生理、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在他們已有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基礎上,以問題為核心,創設問題情境,讓他們展開互動交流和探究,促使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探究和分享”活動中,學生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全面提升學科素養。
“探究與分享”活動要基于學生的好奇心展開,引導他們積極觀察生活,通過分析、思考等方法發展思維能力,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探究與分享”活動的基本內涵,即探究活動并不是隨意的,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了解和道德與法治有關的各種新的知識,然后進行自主建構。同時學生還要注意互動交流和分享,要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經驗,并從他人的表達中獲取其他的知識,完善自己的活動,也就是說,這樣的學習活動要體現出一定的合作性。如在學習“當沖突發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可能發生沖突,然后讓他們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分析沖突出現的原因,探究如何解決各種沖突。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參與到角色扮演等活動中,在活動中和其他學生交流如何解決矛盾。這樣的學習才更有價值,也能體現出“探究與分享”活動的內涵。
“探究與分享”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思想性,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促使他們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教師不僅要選擇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內容,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辯證分析,促使其從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或進行反思。如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公共生活中充滿了規則,那么,是否就破壞自由了呢?要如何權衡兩者的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出現了哪些新的規則呢?我們是否要遵守這些規則?”這個問題來自生活,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有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問題,從而真正地理解該如何融入公共生活中,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民主性也是“探究與分享”活動的特點之一。在現代教育中,十分注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也要讓學生展現出民主性。首先,活動的主題不能是由教師獨自設定的,而要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其次,學生還要參與到設定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意見,分享意見。最后,教師還要給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展開民主討論,這樣才能提升活動效果。如在學習“探訪古代文明”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對古代文明感興趣的地方,最后學生決定對比一下同時期的中國和埃及,看看有什么異同點。此后,教師又讓學生互動討論,設計各個活動環節,最后學生選定了收集資料、角色扮演、填寫表格等活動過程,再參與到活動中,探究和交流效果就會提升。
在學生參與“探究與分享”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循序漸進地提高,因為有序性也是此類活動的主要特點之一。教師要遵循活動設計的內在系統性和完整性,設計出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活動項目,確?;顒幽芨咝д归_。教師要認識到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如在學習“我參與我奉獻”一課時,教師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奉獻精神都不足,所以就設計了相關的活動,首先讓學生思考自己能為班級做些什么,集體又能回報自己什么,然后再拓展開來,思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要如何體現出奉獻精神,找出自己身邊的那些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向他們學習。這樣的活動就體現了從課內到課外、從個人到社會的有序性,能讓學生的思想意識逐步提高。
“探究與分享”活動還要體現出實效性,要避免流于形式,避免為了完成活動而活動,而要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切實得到收獲。因此教師要先分析學生需要什么,找出他們對什么問題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然后有針對性地設定解決方案,再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就能提高教學有效性。如在學習“當沖突發生”一課時,教師先分析學情,如果學生確實對沖突的發生和解決了解不夠深刻,容易和他人出現矛盾,那么再設計相關活動內容。相反,如果學生之間都樂于助人、友愛互助,那么就可以跳過解決班級沖突的環節,讓學生拓展思考,分析在社會生活中,如果遇到矛盾沖突,該如何解決,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
思維拓展型“探究與分享”活動一般選擇一些學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思維困惑,然后讓他們提出幾個不同的觀點,圍繞這些觀點展開探究討論。教師在此時要引導他們嘗試走出思維的誤區,在自我反思中認識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然后嘗試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理性思辨方面的核心素養,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做出正確的理解。
在學習“當沖突發生”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困惑進行思考,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也常常和同學發生沖突,在發生沖突時,自己會如何處理,然后探討一下,哪一種方法最好。結合此問題,學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如有的學生提出雙方要冷靜思考,然后再進行討論,分清楚孰是孰非;還有的學生提出冷戰,直到雙方都忘記這件事情;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找老師評理;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要抗爭到底。結合這些不同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找到其中的矛盾點,思考到底是冷靜思考更好,還是直接爭吵更好;是自己解決問題更好,還是處處尋求他人幫助更好。在討論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理性思考的能力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維拓展型活動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然后一起找到這些觀點中的矛盾之處,并加以分析。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各種問題,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體驗反思型“探究與分享”活動能給學生提供反思和體驗的平臺,有助于滿足各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激發他們的求知內驅力,進而讓課堂學習充滿生命的氣息。教師首先要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體驗,再將自己的體驗結果說出來,和班級學生討論,并進行反思,探究其中的深刻意義。公共參與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要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就要通過體驗反思的方式,學生的感悟才更深刻。
在學習“我們的公共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首先提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片展現的都是公共生活的場景,大家看看這些圖片中是否有什么行為是不正確的,然后說說正確的做法是什么?!边@樣促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探究應該如何融入公共生活。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進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一個能積極參與到公共生活中的人嗎,你是否也有過什么不好的生活習慣呢?你覺得要如何改進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感悟,深刻體會到了其中的深意,他們認識到了人們要如何參與公共生活,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得到了提升。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獲得了自己參與社會公共活動的感受,這樣他們就能更深刻地展開反思。通過主題活動,學生提升了公共參與方面的核心素養。
情境討論型“探究與分享”活動能促使師生、生生進行合作交流和情感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然后讓他們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此后再進行討論。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激活了情感,在討論中,他們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更好地解決了問題。
在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內容時,教師就引導學生思考法律法規是否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應該遵守這些規則。以“交通”這個場景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想象自己是路人、司機、交通警察,說說自己要遵守哪些交通規則,并思考違反交通規則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教師引發學生討論:“有人說‘中國式過馬路’也沒有什么關系,這樣很安全,不容易被車撞倒。你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在討論中,學生激發了情感,認識到這樣做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旦出現問題,容易產生交通事故,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將是巨大的損失,所以遵守交通規則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表現,每一個人都要遵守交通規則。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激發,他們感受到了不遵守交通規則帶來的巨大沖擊,以后就會重視交通規則,并積極遵守規則。
為了讓學生提升法治意識,發展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情境,讓他們進入到特定情境中。這樣學生能認識到個人應該如何融入社會生活中,認識到提升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己的情感。
行為導向型“探究與分享”活動以學生習得某種正確做法為活動目的,通過各種自主型活動,讓學生提升自我判斷能力,在共同合作中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明白了自己還有所不足,并在同伴的幫助下改進自我,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在學習“探訪古代文明”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行為導向型活動,安排學生自主搜索各種和古代文明有關的資料,然后嘗試撰寫小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掌握兩方面的技能:一是學會搜索、整理、歸納資料;二是結合搜集到的資料撰寫論文。學生要進行自我判斷,思考自己在哪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然后自主思考或向同伴尋求幫助,促使自己更好地解決問題。如有學生不懂如何搜索資料,于是就向同伴尋求幫助,同伴提出可以先思考自己論文想寫什么主題,如探究哪個地區的古代文明,主要探究科學、文學、藝術等哪幾個方面,然后再搜索資料,有的放矢,找到各種關聯性更強的資料。該生在探討中提升了搜集資料的能力,展開了自主活動,很好地完成了該項目,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養。教師引導學生組成互助小組,他們可以相互幫助,協助同伴更好地進行自我判斷。
在行為導向型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活動項目,讓他們自主思考該如何完成這些項目。學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了自我判斷能力,明白了該如何學習、探討,提升自我。
組合型“探究與分享”活動是指將上面的幾種活動形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發展知情意行的綜合能力,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懂得了各種知識概念,還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合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信息整理、理解分析、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顯著提升。
在學習“我參與我奉獻”內容時,教師設計了組合型“探究與分享”活動,首先提出了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思考“事不關己”和“融入集體”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更好,嘗試參與到辯論分析中。其次再結合辯論結果進行體驗反思,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個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并積極奉獻力量的人,如果不是的話,則要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讓他們制定幾個任務,參與到建設班級、奉獻自我的活動中。如有學生對文學藝術很感興趣,于是便主動提出要參與班級圖書角的管理,而且還提出可以將自己私人珍藏的書籍拿出來和其他學生分享,并定期組織文學沙龍活動,一起討論閱讀收獲。這樣的組合型活動將辯論、體驗、實踐等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全面提升。
在組合型活動中,學生通過辯論分析提升了思維能力,通過體驗反思獲得更深刻的感受,他們能融入特定的情境中,展開深入探討,并能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行為能力。在這樣的系列活動中,學生知情意行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發展。
在“探究與分享”活動中,教師要設定有明確指向性的活動,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展開設計,讓他們全面提升學科綜合素養。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得以提升,能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展開有深度的對話,從而全面提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