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俏 唐濱 (.哈爾濱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科技的發展使我國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得到全面發展,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已在多領域得到普遍應用,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助推利器的同時,也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課題組在研究初期進行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并結合多年來作為一線教師的經驗,從以下方面提出專業融合發展實踐教學的建議,期望為同類院校專業的發展起到借鑒、參考的作用。
“視覺傳達設計”這一術語1960年在日本東京的世界設計大會被提出,是傳統印刷美術在媒介形態上的擴展。曹方稱其是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如信息傳遞、促銷、表達、影響)而進行的有計劃、講究效果的設計圖像生成和交流活動,即對設計圖像及傳遞方式的設計,是集藝術、科學技術于一體的邊緣性學科。[1]王延羽稱其是人類為實現公共信息的傳播,對文字、圖像、色彩等各種視覺元素進行組織的行為。[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人們迎來了數字化信息社會,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迅速,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廖祥忠提到隨著數字藝術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那特有的品質給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等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3]科技的進步促使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需要有新的表達形式,數字媒體技術為其提供了實現的技術手段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語言。鄒紅軍,皮特·麥克萊倫提出新時代的信息化、數字化是我國教育內涵提升、高質量發展、教育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的深刻動因。[4]
在數字化時代發展背景之下,我國高校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中需要緊隨時代步伐,目前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視覺傳達設計與數字媒體之間的交叉融合。李琦提出傳統印刷媒體已經向數字媒體延伸,視覺傳達的方式從一元變為多元。[5]王濤提出在數字媒體環境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思維模式要結合新技術、新觀念。[6]王宇認為目前我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目標不準確、師資力量不足、數字媒體技術課程不足等問題,課程體系不夠完善。[7]趙靜萱提出要充分應用數字技術,創新視覺傳達設計的高校人才培養,并將理念融入實踐。[8]
基于現行研究中部分學者提出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面臨的問題,結合研究組成員在教學一線中的經驗,對“雙創”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在人才培養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總結。
伴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工作不斷向前推進,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和數字媒體領域的市場環境也隨之發生轉變,因此,高校需要及時調整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樣才能夠使得培養的人才質量和相關領域的市場需求達成一致。
視覺傳達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兩者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高的標準要求,除了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設計與制作水平以及文本視頻綜合處理水平,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傳播學以及營銷學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這些專業水平和理論知識會伴隨整個市場經濟環境和設計領域以及數字媒體領域的變化而逐漸出現轉變,因此,需要將兩者之間進行相應的融合教學,這樣才能滿足相關領域的市場發展需求,培養出具備“雙創”能力的優質人才。但是,現階段高校的教學模式與“雙創”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無法達成一致,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非常明顯的缺陷和問題,因此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能夠使得學生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領域對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更加了解,并通過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來優化自身的設計水平。
在“雙創”的教育背景下,想要進一步強化視覺傳達和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專業融合方式,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優化,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鄭璇提出“雙創”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的不足中,就存在教學模式落后的問題,從而影響學生的培養效果。[9]但是現階段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法過于單調的問題。例如,設計實踐的課程僅僅停留在校園,憑借教師主觀想法進行課程安排,由于部分教師自身參與企業設計的項目就很少,制定的選題不能與行業要求接軌,實踐作品不能達到行業標準要求,這就使學生在參與企業實踐設計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導致學生對于專業的學習熱情逐漸降低,產生對于專業學習的厭倦心理。
視覺傳達和數字媒體都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要求比較高,同時伴隨視覺傳達專業以及數字媒體專業在社會上的崗位分工細化程度不斷提升,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實踐操作水平能力標準也正在逐漸提高。現階段個別高校對于視覺傳達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的教學方面,雖然開設了設計實踐的課程,但是實踐課程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沒有真正走向市場,設計類人才對于市場真正的需求與行業的要求多數缺乏全面的了解。例如,以電梯廣告投放為主的廣告公司分眾傳媒,目前廣告業務主要涉及傳統平面海報和動態影視廣告,就需要人才具備視覺傳達設計與數字媒體兩方面的專業知識。目前,為企業提供相關人才的過程中,很多時候畢業生的業務水平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高校在設計實踐過程總結與市場對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設計實踐課堂中的側重點,進行專業之間的融合發展,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目前的實踐設計課程中,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校內實踐課程主要是在學校內部的實驗室進行,校外實踐是依托企業平臺進行的。孫婷針對本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提出了實驗室建設水平需要提高的建議。[10]徐姍姍指出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對“雙創”概念的認知模糊、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實踐教學環節欠缺的問題。[11]從研究組成員所在院校情況進行分析,此類問題也比較明顯。從校內實踐平臺來看,實驗室的硬件較為老舊,不能為實踐課程提供相應設備,與市場需求不能接軌。從校外實踐平臺來看,校企結合中學生參與設計項目的機會相當少。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藝術設計類自身作為藝術的分支,學科范圍相對狹窄,能與學校進行合作的設計類企業較少;二是因為學生自身業務水平不能使其很好地完成與企業間的項目合作,工作效率和設計水平還有待提高,市場競爭激烈,時間就是效率,企業為獲得經濟效益爭分奪秒,都愿意用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相對比較熟練的設計人員,在校學生由于還處于學習摸索階段,不能快速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傳統的二維平面設計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消費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消費需求,全方位優化視覺傳達設計人員的創新水平能夠激發其更多的設計靈感,讓多種思維進行碰撞,最終產生多種設計理念,詮釋視覺傳達設計工作所能夠展現出來的本質和內涵。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加上我國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普及,藝術設計中逐漸產生了影視、動畫、游戲等多維視聽語言,進一步提升了消費者對于藝術設計行業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將數字媒體專業和視覺傳達專業兩者之間進行融合、取長補短,增加藝術設計人才的競爭優勢。
1.交互性
交互性主要體現于學生、教師與數字媒體系統間的互動關系,學生通過了解相關軟件技術完成對系統的理解與操作,而系統則主要在于對學生所表達出的設計思想與內容進行展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記憶,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動態化
在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大多數是靜態化的表現形式,如固定的文本與圖片等,而數字媒體的融合實現了視覺傳達的動態化表現,通過使用音頻、視頻、圖像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學生與課堂之間也可以產生更多的互動關系。
3.表現形式多樣化
數字媒體不僅是單一的媒體形式,也是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多個媒介之間交叉的形式,完成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數據的處理工作。將數字媒體專業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融合,可以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內容的圖紙繪制轉變為可視化信息設計,豐富設計作品的表現形式,提高了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可傳達性。
4.創作高效化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對于學生提出了創新能力的要求,而學生創新能力也是其創作能力體現的重要基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設計方法知識講解時,不應僅僅停留于對方法形式的講解,而是要幫助學生從解決問題層次上做具體分析,并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思維思考等方式思考設計問題,在思考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5.感官體驗增強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絕對的教學主體,通常以理論知識講述的形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而此種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也較為有限。在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通過將視覺傳達設計與數字媒體進行融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課堂環節的多樣化,趣味性的設計也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在與教師溝通互動下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與記憶。
跨專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時代的重要發展方向,各行各業都在“跨界”中進行著各種探索。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充分考慮市場對于設計類人才的需求,目標的制定者不能停留在對于傳統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或傳統數字媒體專業范疇,要客觀基于市場需求,通過行業調查,結合地區發展狀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修改,對兩個專業的優勢、劣勢進行合理分析,理性思考,完成培養目標的制定。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和數字媒體專業教師應該進一步強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抓住兩個專業進行融合教學的著力點,充分展現時代的發展特色。在確保基礎教學滿足教學目標要求的前提下,創新教學方法,全方位優化學生后續進入社會后的個人競爭水平。
目前高校教師校企合作的程序相對煩瑣,向學校繳納費用也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立項積極性造成影響。通過對教師校企合作項目的扶持,可以為教學實踐提供較為豐富的教學模式,同時還可以增加高校教師與企業間的聯動,掌握企業需求動態和更新的行業標準,可以更好地優化教學效果,提高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
通過對已有校企合作項目中的問題進行總結以及分析,找出現行課程中的問題,通過跨專業融合發展的理念指導,整合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藝術的專業優勢,及時對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水平進行調整,針對設計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快速為企業提供高水平設計人才。
有意識地對區域同行業企業、政府需求項目進行關注,尋找更多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市場”的平臺。只有進一步了解市場,學生才能在實踐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身發展的不足,及時調整差距。與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專業有交集的行業,例如:傳統媒體的電視臺、報紙、期刊等單位,可以與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挖掘可以開展的項目,為在校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對于數字媒體融合和視覺傳達的教學方法來說,不應該僅是讓學生成為一個視覺傳達或數字媒體領域的模仿者,而是應該讓他們成為專業領域的創新者以及創造者。“雙創”背景下進一步改進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專業的教學方法,對兩個專業的優勢進行跨專業融合。調整改變傳統的教學目標、豐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設計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多“走出校園,走向市場”的平臺,使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能夠在共同促進和發展的過程中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