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小恬 (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在這種背景下,新型外語人才的需求與培養也被提上日程,第二外語成為創新型外語人才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日本經濟的活躍以及日語人才需求量較大,帶動了日語教育的迅速發展,其中日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也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第二外語日語課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二外語日語雖然是一門第二外語課,但是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其課程內容量大,需要足夠的學時給予支撐。選擇日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基本上是零基礎起步,對于日語沒有任何的基礎和積累,要想培養學生較為專業的外語能力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然而大多數高校的第二外語日語課程開設在學生二年級至三年級階段,不同學校開設總學期數有所不同,有的為三個學期,有的為四個學期。在學時設置上,大多數高校的第二外語日語課為一周2~4個學時,對于課程教學內容復雜、課程量大的第二外語日語課而言是遠遠不夠的,致使在課程中所學的內容有限。如果每周2課時,四個學期共計128課時,以《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為例,整個課程結束后也只是完成課本初級上冊的學習而已,學生剛剛日語入門,對日語才發生了興趣就停止了學習,這對他們接下來的日語學習無疑是一個不利因素。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般首先是復習上一堂課學過的內容,然后對新課的單詞、語法進行解釋,然后布置課下作業,基本形成這樣一種固定的模式,周而復始沒有新意。第二外語日語雖然是面對非日語專業學生講授的課程,但是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二外語教學要求,“通過第二專業日語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并具備日語運用的基本能力”。[1]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由于很少有“聽”和“說”的機會,導致學生實際溝通能力欠缺。此外,對于課本中的相關文化知識等的講解,教師往往是幾句話簡單地一帶而過,整個課程就變為語言知識的學習,學生難以了解日本的文化、社會、歷史等綜合知識,無法對日本產生應有的認識,也無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由于課程學時設置以及學生零基礎等原因,在第二外語日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的仍舊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停地說,學生盲目地聽,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更阻礙了學生探索能力的發展。在教學手段方面,隨著多媒體的普及,多媒體已成為教學中的必備手段。然而在第二外語日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僅是將課本的知識搬到多媒體上,雖然看似形成了“教師-多媒體-學生”這種聯系方式,但是并沒有真正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這一手段,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實現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功能。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對于當下的大學生來說也喪失了吸引力,這也間接影響到第二外語日語的教學效果。
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關乎教學的進展和效果,其中最重要最直觀的因素就是學習積極性。就整體而言,第二外語日語課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關。據筆者調查,學生選擇日語作為第二外語,可以分為考研的需求、對日語感興趣以及修夠學分三種原因,這也間接影響到他們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以及日語與英語語言特征的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減退,大量的單詞和語法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除了有考研需求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則會或多或少地呈現學習勁頭不足的狀態,甚至有的學生還對日語產生了抵觸心理。
在教學中第二外語日語存在著上述一系列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第二外語日語教學走出困境,優化教學效果,是迫在眉睫的問題。針對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課時量與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密切的關系,課時量不足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要改變課時量不足的現狀,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課時量,達到每周4學時,四個學期一共256學時。如此在課程結束時能基本完成《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下冊的學習,為學生打下比較扎實的基本功,無論是對學生考研還是今后的學習都奠定了基礎。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有時課程的課時量很難做出改變,這種情況下要想改善課時量不足的狀況,就不能只依靠課上的時間,需要將課堂延伸到課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搭建一個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平臺。例如可以利用微信、QQ建立班級群,還可以借助超星、雨課堂等媒介建立線上第二外語日語課堂,教師將與課程相關的資料、視頻等發布在平臺上,并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課后作業等,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主進行學習,并完成作業的提交,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課時量不足的問題。
對于第二外語日語這門課程,“從長遠的培養目標和最終的教學目的來看,教學活動不能僅停留于在日常會話的單句水平上進行語言訓練,而且還要逐步培養學生在語篇上的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跨專業的閱讀能力”。[2]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對單詞語法等語言知識進行講解,還應當適時導入日本文化,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拓展知識儲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當下,跨文化交際成為重要一環。在課程中對日本文化內容進行擴展,有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來說第二外語日語教學中,在對日本假名、單詞等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加入對詞語文化背景的詳細解說。以“和服”一詞為例,通過對和服樣式、特征以及產生歷史的講解,讓學生不僅對單詞本身印象深刻,還知曉了單詞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雖然日本文化最初是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發展而成,但是在某些方面中日文化之間有著各自的特點。例如在“寒暄”和“贈送禮物”等方面,中日文化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要特別對其中的不同之處加以說明,避免學生的誤解,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法容易形成“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甚至使其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改變教學方法,盡量讓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第二外語日語的學生來源主要是英語專業的學生,而日語單詞中有很多是來自英語等西方語言的外來語,因此在學習單詞時就可以使用“日英單詞對比法”,通過與英語單詞相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對單詞的記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改變一直以來教師在課堂上的“灌輸者”地位,使教師轉變為“引導者”。教師提出一個能夠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既可以自己思考、查資料,也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又真正實現了對知識點的掌握。此外,還可以進行“分組教學”,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作業。例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模擬情景會話和分角色扮演;將每一課涉及的文化知識作為探討的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提交ppt作業。在小組成員共同協助下,作業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示出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教學也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效果優化。借助多媒體設備可以展示圖片,還可以播放音頻和視頻,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直觀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在網絡資源利用方面,除了建立線上第二課堂之外,還可以將互聯網引入到課堂上。例如,可以將課堂教學與近幾年出現并備受矚目和肯定的慕課結合在一起,將慕課中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視頻片段放映出來,相對于枯燥的語言講解,這些聲音和圖像并存的慕課自然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問題,教學效果突出。此外,還可以開展移動學習,借助手機登錄學習app的方式進行碎片式、交互式學習。教師還可以在線對學生進行測試,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就某一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給予評價。利用網絡資源改變單調的教學模式,是促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21世紀是跨文化交流的時代,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國際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3]第二外語教學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教學改革。對課程進行優化設置、教學內容適當導入日本文化、課堂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分組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優化第二外語日語教學效果、培養新型外語人才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