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北曼甸分場,河北承德 068457
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林業資源項目管理思想得到了根本的解放,對我國林業經濟開發新思路、新模式以及新管理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林場“項目+資源”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調整林業生產結構與資源規劃,大幅度提升了林業綜合生產力。同時,通過實施規范化的管理,創新管理模式,提升林業資源的整體開發效益。因此,加強林場“項目+資源”雙系統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雙系統的構建有利于明確林業資源區域的建設工作重點,確保精細化與科學化的管理能夠的有效施行。另一方面,雙系統的構建有利于加強林業結構的優化,構建生態產業化長效保障機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有必要對林場管理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以充分發揮“項目+資源”管理優勢,助力林場創新管理。
作為河北省重要的森林資源,塞罕壩機械林場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自然資源概況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自然資源分析表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全國最大的人工林場,共有6個林場,30個營林區,而千層板林場是整個林場的經濟行政管理中心。同時林場設有河北省林業局直屬事業單位,如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在職職工1 500多人,主要發展產業有森林公園、生態公益林建設、商品林經營等。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如木蘭圍場文化資源,體現了民族團結統一的優秀文化。艱苦創業的賽罕壩精神塑造了中國北方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成功形象。同時作為滿漢蒙多民族的聚居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呈現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地類型主要有苗圃地、有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以及疏林地多種類型,樹種結構主要有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山楊等,其中以落葉松為主,森林年齡結構主要為中齡林、近熟林、幼齡林。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景觀類型主要有森林—濕地、森林—草甸、森林—水體等多種景觀類型。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現階段開設康熙點將臺、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灤河源頭、百花坪等多個旅游景點。
基于“項目+資源”的林場管理系統主要由項目管理子系統和資源管理子系統2個系統構成,其模型設計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項目+資源”的林場管理模型
通過圖1可以看出,資源管理子系統主要由森林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3個子系統構成,這3個系統也是展開林場管理過程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森林資源是林場管理的核心部分,人文資源是創新林場管理特色的重要保障,而人力資源在林場管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項目管理子系統則主要包括基建工程、營造林項目和第三產業的3個子系統,然而隨著林場管理的不斷加強和林場生態管理系統的不斷完善,林場項目管理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如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國家公園項目等,因此項目管理系統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該管理模型的優點在于實現了項目與資源的雙向管理,實現了林場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和林場管理的進一步細化,更有林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林場的可持續性發展。
針對“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林場不僅要科學營造、大力造林、嚴格護林以充分發揮森林資源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生物多樣保護等生態效益功能,還要注重發展苗木花卉、園林綠化、林下養殖、林業生物能源等多種經濟效益功能,同時要做好林區保護宣傳工作,開展林場教學科研工作,以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社會效益功能,因此“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是生態、經濟、社會多種功能需求下的有效林場管理模式。
第一,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草原并存,植物多樣豐富,如針葉林、灌叢、草甸等。同時,塞罕壩林場積極推進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項目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林地利用率。除此之外,塞罕壩林場喬木人工林比例大,公益林和商品林結構也較為合理,這些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為“項目+資源”管理系統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1]。
第二,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京北高原生態防護區,處于京津冀生態協同圈,該林場重視科技合作,在與高校合作的過程中逐步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同時,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與高校合作不斷優化自身的人力資源結構,人力技術資源保障為“項目+資源”管理系統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
第三,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歷史遺跡、奮斗精神等人文景觀,增添了“項目+資源”管理系統的應用特色。
第四,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面臨著林業政策不斷優化的機遇,在大力號召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背景下,林場管理逐漸由木材生產向生態建設、修復轉變,同時生態旅游的深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森林旅游業的興起。依托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優勢,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積極開展多種生態旅游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項目+資源”管理的豐富性。
2.3.1 森林生態功能提升路徑森林是林場管理的重要資源,提升森林生態功能是實現林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林場在實施雙系統管理的過程中要切實圍繞森林生態效益,創新經營管理模式。這需要進一步細化“森林資源”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人工林結構、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公益林4個方面功能的優化。要改變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人工林結構單一問題,優化森林結構,豐富生物群體的多樣性,以提升森林的抵抗能力和修復能力。
針對塞罕壩機械林場荒山與沙土化土地,要積極采取荒山造林措施,并通過營造針闊混交復層異齡林,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從而實現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的目的。為了有效制止人為活動和牲畜放牧對林場造成的干擾,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將不適宜荒山造林的宜林地、密度較小的未成林造林地等采取封山育林,同時對于封禁的方式、采取造林的扶助措施等等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細化。針對不同類型的公益林,也要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中幼齡林采取疏伐、修補等撫育措施,景觀林采取除病、衛生伐等措施。
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對森林資源生態功能的進一步提升,需要在“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中給予充分的體現。
2.3.2 林業創業體系轉型路徑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于1962年,建場初期主要以“木材生產”為主,隨著林場的不斷發展,其創業格局逐步向營造林產業為核心的方向轉變,并隨著林業現代化理念的影響,林場重心逐漸轉移至發展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風電引資等項目產業,并形成了自身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這需要在構建林場“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的時候,圍繞林場的產業鏈條、結構調整和仍需要深化的方向展開系統設計。要加強商品林質量管理,通過主伐、撫育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森林質量和木材蓄積量[2]。
要加強苗木基地建設工作,并通過撫育采挖綠化苗木的管理方式,促進林木生長。要打造“體驗+康養”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項目,構建生態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林場管理模式,尤其是強化以塞罕壩精神為內涵的紅色旅游產品體系設計和打造,以構建智慧園區。要加強林下經濟產業的綠色管理,科學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系統,積極開發特種養殖、中草藥種植等林下經濟項目,并通過構建生物產業鏈和建設林下產業基地,實現多元項目的有機整合[3]。
以上這些內容需要在項目子系統中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整合,以確保項目管理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性。
提高林場森林覆蓋率和林分質量是保障林場有效管理模式運行的基礎,也是不斷提高林場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效路徑,因此因地制宜地開展營造林活動十分重要。第一,要在“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的指導下,制訂長期的森林資源經營規劃,包括培育、采伐、利用保護等多個方面,以提高資源管理的效率。第二,要合理營林、造林,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科學引進外來樹種,以促進林分結構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第三,要增加林區生物多樣性,林場森林資源管理需要根據所在地動植物的情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的價值功能。
基于“資源+項目”雙系統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促進林場經濟由單一向多種經濟綜合發展,這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以生產力為核心,強化林場資源培育,如開展林下種養殖、綠化苗木、特色花卉等,以增加林場職工收入。第二,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標,提高林場木材產品的附加值,要扶持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強場富民。第三,以提高文化含量為抓手,改善森林景觀。開發森林旅游、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等第三產業,通過不斷優化經營管理模式,不斷促進林場的產業化發展。
職工是林場“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的實施者和執行者,加強職工隊伍的建設對管理目標的實現是十分關鍵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效率,要加強高層次、實用人才的引進,以充實一線林場人力資源結構。同時要強化林場管理崗位培訓,打造一支既懂經濟、又懂技術,又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管理隊伍,以提升林場的管理能力。這需要林場要為職工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平臺,如與科研院所、高校等進行合作,開展林木育苗、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專業培訓。除此之外,基于“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更加凸顯生態效益,這需要加強對管護人員保護森林生態效率和能力的專業培訓,以提升管護人員的生態管理能力。
在林場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推廣應用林業科技成果,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創新林場管理模式。而做好林業科技工作的關鍵在于落實人員到位、項目到位、經費到位,因此在人員和項目到位的基礎上要加大科技經費的投入,建立林業科技專項經費制度,通過與科研單位建立長期項目合作關系,構建產、學、研一體的特色經營管理體系,進而不斷強化林業管理人員的相關知識、創新相關理念,推動林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體現了林場在管理過程中兼顧生態保護和項目的科學管理,體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的管理理念,體現了生命共同體的構建。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林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林業管理模式對發展國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價值。而林場管理系統復雜,既包括林業經濟系統,又包括森林生態系統,還包括林場社會系統,因此“項目+資源”雙系統管理模式的構建理論基礎要涉及生態、經濟、理論等多元理論。第二,林場“項目+資源”管理系統構建要重視林場的生態效益,加大林場科技投入,吸引人才和加強職工培訓,優化產業合作。第三,以河北省塞罕壩機械廠為案例進行了實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項目+資源”雙管理系統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為林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
“項目+資源”是基于新時期林場發展理念而構建的創新管理模式,其價值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林場的實際需求而不斷進行調整,以提升其適用性和價值性,從而更好地助力林場的特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