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王 明 王文佳
學生掌握的化學知識越多并不代表其化學素養越高。因為沒有形成網絡的化學知識是零散和雜亂無章的,不方便學生掌握和隨時提取。例如一個高三學生一年內做了一萬五千道化學試題,另一個學生只做了一萬道,能保證做題多的學生化學素養一定強,高考成績一定好嗎?當然不能。若做題較少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斷總結并提取出解題模型,落實了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高考成績極有可能會更好。
“學知識”是指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教材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所要求的化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突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目的是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即“長本事”,就是獲取“舉一反三”的“一”。學生掌握了本領后,需要“能遷移”,即運用本領解決學習和考試中遇到的新問題。素養的遷移就涉及了“分析、評價和創造”的高階思維,也涉及了模型的創新應用,這是時代對學生提出的現實要求。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化學學科知識的教與學,不能脫離具體的化學科學知識的教學來進行空中樓閣式的“素養為本”教學。人教版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學生學習最困難,也是高考化學試題考查中最難的部分。從本源來看,任何一個化學問題或者一道化學試題,都可以分解為幾個不復雜的小問題。恰好化學學科很年輕,比物理學科晚100年,比數學學科晚1 000年,很多理論不全面、不完善,導致化學知識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因此,學生想要“長本事”,必須要先突破細節知識。這就要求化學教師有“放大細節”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中,教師習慣給學生強調“不選擇固體或純液體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真實情況是學生現在沒有實踐經驗,但以后在某些工作崗位上他們會猛然發現,工業生產中經常用固體物質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只是不能用單位時間內濃度變化來表示其反應速率,純液體也是一樣的。2019版北師大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一明確說明“此時可以用單位時間內質量或者物質的量變化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


濃溶液中,H2O的“濃度”不能認為是定值。例如,無水乙醇和冰醋酸在濃硫酸催化的酯化反應中,可以用水的“濃度”變化表示反應速率。原因在于整個體系里面水的量很少,相當于是水的有機溶液,此時水可以認為是溶質。
上面的問題在人教版教材第60頁的練習題中有充分體現:“在一定溫度下,冰醋酸稀釋過程中溶液的導電能力變化如圖1所示,請填寫下列空白。”

圖1


任何一門理論學科都有從定性向定量發展的趨勢,蓬勃發展中的化學學科也不例外。人教版2019版教材中,“定量意識”被提到了相當高的地位,教材正文中平衡常數、轉化率、電離平衡常數和酸堿中和滴定的計算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并且,教材方法導引中,專門介紹了“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定量意識”,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下面的嘗試,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酸堿中和滴定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定量實驗,2019版人教版教材中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材的學生實驗中明確了每滴溶液的體積約是0.04 mL;二是滴定終點操作變為——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溶液后混合溶液顏色改變,且半分鐘內不變化;三是數據處理時不再是多次所用標準溶液取平均值,而是每次計算出待測液濃度,然后多次濃度取平均值。上面的三個變化都是為了讓計算更準確,誤差更小。
為了讓學生能看到酸堿混合后,平淡無奇的宏觀現象下混合溶液pH(室溫,下同)的突變。教學中筆者特意設計了下面的簡單計算,并加以數字化儀器演示證實。
【例1】向1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鹽酸溶液。回答下列問題:(1)當所加鹽酸體積為10 mL時,溶液的pH為多少?(2)當加入的鹽酸體積為9.98 mL(少加半滴)時,溶液的pH為多少?(3)當所加鹽酸體積為10.02 mL(多加半滴)時,溶液的pH為多少?(4)繪制出NaOH溶液中滴入鹽酸溶液的pH變化示意圖。
若將題目改為:向10 mL 0.1 mol·L-1的鹽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NaOH溶液,按照上題的分析過程,繪制出鹽酸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的pH變化示意圖。
經過計算,繪制出pH變化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學生真正地看到了“混合溶液pH的突變”。

圖2

圖3
以往的教學中會安排學生記住“強酸強堿反應選擇甲基橙、酚酞作指示劑都可以;強酸與弱堿反應選用甲基橙為指示劑;強堿與弱酸反應選用酚酞為指示劑”。記住結論后,學生確實可以運用去解決一些問題,但總有“惴惴不安”的感覺。原因在于學生并沒有理解這樣選擇指示劑的原因何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利用定量計算,借助化學“四重表征”中的圖像,解決了這個問題。
強酸與強堿反應混合溶液的pH變化如上述圖2和圖3所示,其中圖2表示強堿滴入強酸中的情況,圖3表示強酸滴入強堿的情況。pH的突變范圍貫穿酸性和堿性區間,所以強酸與強堿反應,不管選擇用甲基橙(3.1~4.4)還是酚酞(8.2~10)為指示劑,都可以準確指示終點(誤差很小,多半滴或者少半滴)。
將強酸換為弱酸,即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CH3COOH(pH約為3)溶液,混合溶液pH隨NaOH溶液加入體積的變化曲線(為了方便觀察,強酸的曲線也保留了下來)如圖4所示,反應終點后的曲線幾乎重合,因為此時溶液的pH取決于加入的同濃度的NaOH溶液。pH的突變范圍比強酸反應“短了一截”,原因是起點的pH較高約為3。此時突變范圍變窄,偏酸性部分丟失(偏堿性的部分仍然保留),為了準確指示終點,此時最好選用酚酞(變色范圍8.2~10)為指示劑。

圖4
同理,將強堿換為弱堿,即0.1 mol·L-1HCl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氨水(pH約為10)溶液,混合溶液pH隨HCl溶液加入體積的變化曲線(為了方便觀察,強堿的曲線也保留了下來)如圖5所示,反應終點后的曲線幾乎重合,原因和上述相同。突變范圍“短了一截”,原因是起點的pH較低約為10。突變范圍變窄,偏堿性部分丟失(偏酸性部分仍然保留),為了準確指示終點應使用偏酸性的指示劑甲基橙(變色范圍3.1~4.4)。

圖5
“學科融合”并不是個新概念,高考試題也一直在對此做出各種嘗試(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化學教師也越來越向專業化發展。一方面,這種趨勢迅速提升了高中化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太過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也在不斷顯現。相信大家都對2018年全國卷Ⅰ第8題中“酶是一類具有高選擇催化性能的蛋白質”的說法記憶深刻。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明顯錯誤,但它卻躲過了各類化學專家的“法眼”,出現在了高考試題中。已知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科邊界也越來越模糊,很多問題只靠一門專業知識無法解決,光靠單獨的個體也很難有新的突破。時代要求化學教師應該從“專家”向“雜家”轉變,應該從“一專一能”向“一專多能”轉變。
隨著知識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很多新方法和新設備不斷出現在中學教育階段。化學也從原來的“三重表征”發展成了“四重表征”——多了“圖像”表征,其實就是多了函數圖像。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高考試題中理所當然出現了化學和數學的融合,函數圖像便是其具體體現。全國卷高考試題中此類函數圖像經常出現,2020年和2021年高考全國卷、山東卷的化學試題部分對此又做出了新的探索和示范,相信這個趨勢還會一直保持下去。
【例2】(2017·全國卷Ⅰ·13節選)“常溫下將NaOH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與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6所示”。

圖6
從數學的角度,圖像中還有沒有值得探究的問題呢?由于化學教師數學知識的貧乏,很多時候本題的討論就到此結束了。其實學生還有一點迷思問題:“高考試題中,兩條直線怎么看起來是平行的?它們真的平行嗎?”
在上述的一次函數表達式①和②中,pKa1與pKa2均為常數,兩條直線的斜率均為1。所以在坐標圖中兩條直線肯定是相互平行的。
有了上面的數學函數思想,很多問題就可以避免了。如流傳極廣的一道試題:“常溫下,將NaOH溶液分別加到HA、HB兩種弱酸溶液中,兩溶液中pH與粒子濃度比值的對數關系如圖7所示,已知pKa=-lgKa。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配圖如圖7所示。這道試題流傳甚廣,很多教師覺得題目命制得相當好,完美地模仿了高考試題。不過,有上面的數學函數思想后,大家容易發現“所配圖像完全錯誤”。正確的圖像應如圖8所示。這個明顯錯誤,為什么大部分教師卻反而發現不了呢?究其原因,化學和數學完全被割裂開了,化學教師的數學水平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廣大化學教師必須對此高度重視。畢竟,錯誤的認識永遠不可能轉化本領,并落實核心素養。

圖7

圖8
除了上述與數學和生物學的深度融合外,化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融合實例還有很多。比如,很多分離提純的實驗方法,過濾、蒸發、蒸餾、分餾、萃取、重結晶等,還比如光譜分析,本質就是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化學中的體現。正是由于這些物理方法和手段的大量使用,才極大地促進了化學學科本身的發展。
化學學科內部,比如有機和結構的融合,也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往的高考理綜試題中,有機和結構是選做,試卷中不會出現有機與結構的融合。整合目前的信息來看,新高考中有機和結構都是高中的必考內容。這樣有機和結構的相關知識,肯定會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融合,并在各級考試中加以體現。這又將是一個題目命制的熱點和難點,化學教師和選擇化學的學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本事的建構,又要重視本事的遷移,在解決真實化學問題的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化學學科素養的表現機會。各種測試就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展示的機會,也為教師在課堂中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提供了定量依據。教學中教師必須對試題的命制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是“教、學、評”中最后一環——評價環節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系2021年重慶市教育學會重點課題“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編號:XH2021A12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