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欣 胡素麗 孫愛秀
近兩年,保定涿州市食用菌生產面積一直穩定在500畝以上,主要種植品種為香菇和赤松茸,年產鮮菇近1300噸,銷售菌棒約1300萬棒。積極開發食用菌加工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目前開發了香菇干、木耳干、鹽水松茸、赤松茸脆、食用菌口服液等加工產品,提高了秋實農業、翔天菌業、易文農業等三個企業的知名度,打造了“茸先生”“蕈康堂”等產品品牌。加工產品和赤松茸菌種銷售到新疆、云南、內蒙古等。
赤松茸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屬于草腐菌,在涿州市可進行棚室生產和林下種植,種植技術簡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明顯。涿州市政府正是看中了它在生態循環農業和環保農業中作出的貢獻,于2018年去河南、山東等地考察,當年引進100畝進行示范種植,了解赤松茸的生產習性、探索種植技術、打通銷售市場。種植成功后,在本地大力推廣,經過五年的種植,全市林下赤松茸種植面積500畝左右,年產鮮菇約800噸,產值4000多萬元。
涿州市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赤松茸種植的扶持力度,至今已連續四年出臺赤松茸種植補貼政策,棚室種植每畝補貼4000元,林下種植每畝補貼2000元;對種植大戶建儲藏冷庫進行一次性財政補貼5~10萬元。同時整合省級驛站創建資金120萬元全鏈條打造食用菌產業。
依托涿州市秋實農業的技術力量,不斷進行林下種植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通過選用優良品種、前提播種期等,創造性地由春季采摘擴展到春秋兩季采摘,增加的秋季產品品質好,價格高。林下種植銷售期從3個月延長到5個月,單產從2000~3000斤提高到現在的4000~5000斤,畝種植效益從1萬元提升到2萬多元。培育了松林店鎮常村、南馬村等一批赤松茸林下種植基地。
依托專家團隊、驛站建設等提升關鍵技術。對接河北農業大學食用菌專家團隊,建設了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赤松茸驛站),成立了河北省赤松茸研究院,重點對優良菌種篩選、品種提純復壯、液體菌種制種、加工產品研發等關鍵環節和技術進行攻關,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品種5個,獲得技術專利8項,為赤松茸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通過參加河北省蔬菜食用菌大會、京冀優質農產品展銷會、廊坊農產品交易會、省市縣級農民豐收節,承接河北省省第六屆食用菌大會保定分會場等各級各類食用菌大會,宣傳推介和展示食用菌鮮品、加工制品,努力提升涿州市食用菌企業的知名度,打造食用菌品牌。2021年“秋實農業”“茸先生”商標被評為保定市知名品牌,培育了1家食用菌省級龍頭企業。
按照“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的思路,建立了菌種研制、技術保障、產品回收、鮮品或加工銷售的發展模式。做好菌種研發和菌菇貯藏加工,延伸種植產業鏈條,帶動赤松茸產業的發展。扶持當地食用菌生產企業,建立了日加工量15噸鮮菇的加工生產線,實現對赤松茸清洗、切片、速凍或干制加工,以速凍品、凍干品上市,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解決了赤松茸上市集中和保鮮期短的問題,實現產品增值銷售。目前開發的赤松茸脆、赤松茸醬深受市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