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太梅 鄭志新
該技術模式是由河北省食用菌體系(第一期2013—2017)設施優化改良崗位研發,其核心技術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權(名稱:一種食用菌栽培棚,專利號:ZL 2017 2 0661045.2,專利權人:河北北方學院,發明人:忻龍祚姚太梅等)。
食用逐漸受到消費者青睞。從生態學角度看,食用菌可以分解轉化農林牧業副產物,促進農業廢棄物或副產物的資源化循環,凈化農村環境等,這些功能也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而使得食用菌產業成為眾多地方的朝陽產業,也迅速向我國北方發展。
華北地區現行食用菌栽培多為棚(室)等設施栽培模式,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種來自于農村家庭作坊生產模式的蔬菜大棚的改進型,重點增加了棚的遮光、通風與一定的保溫等功能,主要分布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廣大農村。該模式優點是投資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成本低;缺點是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特別是北方漫長的寒冷季節無法生產,因周年效益低下而形不成農民賴以生存的產業。第二種為專業化菇房工廠化生產模式,該模式采用保溫材料建成專業菇房(棚),室內溫度、濕度、通風等條件全部采用空調機來控制,優點是栽培的小環境有保障,生產較為穩定,缺點是固定資產投資大,冬季增溫主要靠電、天然氣等能源消耗,日常運營成本高,整體效益不佳,不宜于農村推廣。該模式主要分布在城鎮附近,多為礦山企業轉型或國家項目投資所為。
該種食用菌栽培棚,也稱陰陽棚、菌菜復合棚,適用于華北北部晝夜溫差、夏冬季節溫差大的地區。突出優點如下:
1.冬季吸收太陽輻射熱增溫效果好,節能環保,運行成本低;
2.棚自身溫度調節功能強,棚內氣溫、空氣濕度變化較為平穩;
3.緩沖因通風導致棚內溫濕度變化;
4.利用食用菌吸氧排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的生物間呼吸互補性,陽棚種菜,陰棚育菇,實現菌菜綠色生產;
5.固定投資少。
整棟棚采取東西走向,陰棚向北,陽棚向南,中間墻體長度以30~50米為宜,與兩端山墻連接,具體剖面圖如下(圖1)。陰棚是食用菌栽培的主場所,要求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相對穩定。建造跨度在6~10米為宜,坡面采用流線型設計,用食用菌專用棚膜密封,減少西北風對棚的影響;外覆蓋表面銀白色保溫棉被,根據棚內光線、溫度自動調節保溫棉被卷放高度;為解決夏季短時高溫,可以安裝冷(井)水降溫系統,棚內安裝高壓霧化與自動噴水系統,調整棚內空氣濕度;陰棚門開在一側山墻上,門外設緩沖間,也可以開在中間墻,由陽棚進入。中間的墻體是棚的脊梁,也是整棟棚的關鍵所在,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整個棚體的主要承重墻;二是蓄熱與穩定棚溫功能,吸收儲蓄經陽棚進入的太陽輻射熱量,強光時緩沖陰棚溫度升高,在低溫時段緩慢釋放熱量;三是阻擋陽光直射。建造高度3.0~4.5米為宜,采用黏土磚等導熱性差、密度大的材料砌成,留上下兩排通風窗,下排安裝軸流風機,上排裝換氣扇,通風窗功能開啟,下吹上吸,實現陰棚空氣交換與溫度調節。

圖1 新型食用菌栽培大棚剖面圖
陽棚主要功能如下:一是陰棚氣溫調節,低溫時采光吸收太陽能,高溫時放下棉被成為陰棚的隔熱間;二是緩沖功能,在通風時,先通過山墻換氣窗實現陽棚與外界空氣交換,然后再通過中間墻實現陰棚與陽棚的空氣交換,減少外界對陰棚溫濕度條件的影響;三是冬季可以種植蔬菜等綠色植物。陽棚跨度和中間墻高度差在1米以內,采光坡面角度45°左右(≥當地緯度),用透明大棚膜密封,外覆蓋表面為銀白色保溫棉被,可根據陰棚內空氣溫度、中間墻體溫度調節卷簾高度;山墻中部上、下分別留可封閉換氣窗,安裝雙向軸流風機;棚門開在一側山墻上,門外設緩沖間。
該項專利技術已經在河北省綠健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轉化(圖2為現場實拍圖)。

圖2 陰陽棚陽棚實拍,用于冬季蔬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