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素月
經過近四年的不懈努力,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平菇崗位專家、河北工程大學鄭素月教授帶領團隊成員,成功選育出適宜平菇生產新品種“冀平16”,2022年9月順利通過保定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的成果評價,為平菇品種增添了一名新秀。
平菇是食用菌側耳屬多個近緣品種的統稱,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深受百姓喜愛。平菇栽培原料廣泛,技術簡單,全國各地均有廣泛生產。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19年全國平菇產量686.5萬噸,繼香菇、黑木耳之后位居第三位。河北省是平菇栽培大省,2019年平菇產量近70萬噸,排名僅次于山東省,位居全國第二。河北省平菇主產區集中在冀中南地區,栽培規模和產量逐年增加,成為菇農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然而,隨著平菇產業的發展,優良品種的匱乏成為制約平菇產業發展的瓶頸。由于多年對平菇與育種的科技投入不足,種質資源儲備和可利用資源較少,導致育成品種產量低,綜合性狀差,生產上同物異名現象嚴重,造成平菇生產經濟效益不斷下滑,制約了平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培育優良品種,特別是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的品種成為平菇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平菇崗位專家、河北工程大學鄭素月教授課題組通過收集平菇種質資源,進行種質評價,研究平菇交配型及孢子單核體的遺傳多樣性以優勢互補的菌株做親本,利用單單雜交、單雙雜交等手段,選育出適宜生產平菇新品種“冀平16”,為平菇生產提供了新的優良菌株,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平菇生產的瓶頸難題,為平菇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該成果是在第二期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HBCT2018050202,2018~2022)項目資助下開展工作。體系成立以后,本團隊首先開展了大量的平菇生產調研工作,收集生產平菇品種,在實驗室進行種質鑒定和遺傳多樣性研究。在調研和收集品種過程中發現平菇生產品種存在嚴重的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現象,生產品種單一,秋冬季節多為“89”“99”和“雙抗黑平”系列品種,“99”系列品種菇片肥厚,肉質致密,在溫度稍高的季節,菌蓋顏色較其他品種深,較受市場歡迎,但該品種的缺點是不抗黃斑。秋冬栽培的低溫品種中,雙抗黑平品種栽培量較大,這類品種特點菇形美觀,葉片中等,顏色深,菇質硬,缺點是不耐高溫,在早秋、晚春稍高溫季節出菇不理想。因此,針對這兩個品種的特點,能否雜交選育出集兩個品種優點為一體的優良雜交品種,成為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
課題組以這兩個系列品種為親本,開展了雜交育種研究。在親緣關系鑒定基礎上,選擇“99”和“雙抗黑平”兩個系列品種為親本,通過出菇采集孢子,經多孢分離和單孢分離等手段,獲得不同菌株的孢子單核菌株,將“99”系列菌株孢子單核菌株分別與“雙抗黑平”單核菌株配對雜交,獲得雜交菌株,進一步通過拮抗試驗、酯酶同工酶等生化和分子標記鑒定,淘汰與親本無遺傳差異菌株,經初篩、復篩和出菇試驗,得到平菇雜交新菌株3個,經生產上多點試驗示范,最終篩選出菇形優美、抗病性強,適宜生產推廣使用的優良雜交菌株,命名為“冀平16”。該品種主要特點:一是產量高,以玉米芯為主料的常規栽培條件下,總生物學效率較對照品種提升13%以上;二是商品性狀好,該品種菇形優美,菌蓋灰黑色,較對照品種“雙抗黑平”顏色深,子實體覆瓦狀,叢生,菌蓋大而平展,菇形圓整,表面光滑,菌蓋直徑5~8厘米,菌蓋厚度1~1.8厘米;三是抗黃斑病強,跟親本在同一條件下發菌出菇,親本“99”系列菌株暴發黃斑病,該菌株未見黃斑病發生。
完成實驗室研究后,要讓一個優良的品種走進生產,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還必須開展一系列的驗證、示范。自2019~2021年以來,該品種經過了實驗室栽培、農戶小試、工廠化栽培中試,分別通過河北中沃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魏縣福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邯鄲、邢臺及周邊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河北中沃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魏縣福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示范基地,多年來公司一直從事平菇菌種生產、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與團隊有著多年良好合作經歷。“冀平16”平菇新品種分別在兩個基地開展了工廠化和棚室化栽培示范推廣,實現兩年栽培示范超過5000萬袋,并表現出與實驗室相一致的特點,進一步驗證了該品種的優良特性,菇農反映良好,為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保證,為使該品種成為平菇當家品種提供了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