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巍 王建國
河北省順平縣處于太行山淺山丘陵地帶,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適合種蘋果。據順平縣政府統計,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縣蘋果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13.5萬噸,十余萬人從中受益,林果種植已成當地果農的“綠色銀行”。金秋時節,在順平縣順安綠生公司的園區里,蘋果色澤紅潤飽滿,果實自下而上,逐層掛滿枝頭。
順安綠生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園區規劃面積12200畝。2020年被評為省級果品精品園區和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驛站。園區內建有河北農業大學順平水果示范試驗站,園區的核心區占地面積3520畝,主要種植三優富士蘋果、櫻桃、核桃、葡萄等。
園區以科技驛站為依托,集科技創新創業、科技示范展示、生產、加工、推廣于一體,建成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園區按功能劃分為六個片區。分別是核心技術研發區:建設面積100畝,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發,探索產業經營模式;技術集成示范區:建設面積3520畝,以蘋果種植為主導集成示范智慧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園區型經營示范區:建設面積6600畝,探索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創新經營機制和實施標準化生產;休閑旅游區:以山鄉田園為背景,打造共享農業、定制農業、生態休閑、民俗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展示果園體驗式休閑等新型農文旅模式;果品深加工區:占地20畝,建成優質果品篩選流水線、果酒生產線、脆片生產線、鮮切片生產線,年生產產品3000噸,實現現代林果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冷藏保鮮直銷配送區:建成1000噸冷庫一座,實施農超對接,把順平優質農產品上架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超市。公司與永輝、北國、惠友、勸寶、北汽集團等大型超市、大企業集團開展農產品物流配送供應,年銷售收入600萬元。
2017年河北農大、縣政府、順安綠生公司簽訂三方協議,率先成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第壹驛站),政府推動、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借助院校科研力量,開展科技創新,大力實施“質量興園、質量立園”戰略,推行質量安全標準,嚴格落實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實現從地頭到工廠到餐桌,種養加流通質量安全全覆蓋。在林果種植上,創新思路,利用新技術,研發蘋果有機肥滴灌應用技術,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大力推行土地流轉、規模種植、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增施有機肥、良種良法、科學貯運。在畜牧養殖上,大力推廣“牧—沼—果”等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模式,建設園區內年存欄200頭的肉牛規模養殖場一座,實現農牧結合、生態循環和污染物零排放,廢棄物全利用,實現了種養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
驛站與園區密切合作,堅持“節水節地節能、精準施肥、環保用藥、循環發展、高質量高效益”的原則,實行綠色標準化種植,生態養殖,推廣實施農業節水、循環農業、潔凈生產、生態治理等技術,使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實施教育培訓活動,提升果農素質,以展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對果農進行科技技能培訓,提高周邊農戶科技種養能力。推廣以矮砧密植為核心的現代蘋果栽培模式,示范以省工省力高效為目標的起壟栽培、地布覆蓋、滴灌、果園生草、機械化作業等現代蘋果栽培技術。立足現代蘋果栽培模式及技術配置,利用沼氣罐生物發酵技術,把固態有機物的無害化處理并液化;通過多級過濾并入園區滴灌系統,實現有機肥的綠色高效施用,進一步完善現代蘋果栽培技術體系,為我省乃至全國蘋果施肥技術升級提供樣板。
2021年園區驛站科技研發總投入110萬元。建立以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教授為首的科技專家團隊,其中包括修剪與水肥、機械裝備、信息處理、生物防治、病害防控、蟲害防控、經營模式、經營評價、技術推廣、數據分析等團隊。獲得授權專利10項,審定一個新品種—金星海棠,為鮮食新品種,并在省內外推廣應用。引進蘋果新品種38個,從中篩選出優良品種13個,如早熟優良品種紅脆寶、魯麗,中熟品種陽光嘎拉等,打入上海、廣州大型超市,在全國市場具有較高的美譽度。
2021年科技下鄉指導200余人次,解決農戶難題22余項次,開展科技培訓25期,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360戶,培訓農民1250余人次,培訓科技人員、管理人員60人次,接待河北農大科技興農中心組織參觀500余人次,對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普及,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園區內綠色認證面積8700畝。建立果品生產標準,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嚴格把控生產環節,提升果品市場競爭力。打造“格悅思”優質蘋果品牌,公司優質果品不僅暢銷京津晉蒙等國內市場,還遠銷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20年“順平蘋果”列入省級區域公用品牌。2021年園區種植的1500畝三優紅富士蘋果獲全球良好農業規范(GLOBALGAP)認證。此舉標志著順平有機林果打造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獲得了進軍國外高端市場的“通行證”。

公司采取“龍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吸納農民入園務工、技術指導、收購產品、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直供、集中銷售等形式,把帶動周邊農民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帶動周邊農民發展現代林果業,農民依靠產業發展,走上持續增收之路。園區帶動全縣4個鄉鎮65個村,208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人均增收3000多元。園區年支出土地流轉費90多萬元;長期用工9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余人,年支出薪金200多萬元,人均每月2100元以上。實施扶貧項目,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分紅102.8萬元。開創了一條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新模式。
2021年4月份,“太行山農業科技創新驛站為貧困地區傳統產業增添新動能”案例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創新驛站”模式已經成為保定市地方政府與駐地高校產業緊密合作,協力脫貧攻堅的成功典范。
未來,園區圍繞“三化(工業化、莊園化、農業現代化)”,打造順安綠生生態農業莊園,推進園區融合發展。探索“園城一體”“園鎮一體”“園村一體”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模式。以該縣大悲鄉為主線,整合園區周邊基礎設施、土地整治、新型城鎮化等各類資源,注重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推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打造水體潔凈、空氣清新、土壤安全的綠色莊園。依托園區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促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打造“一園一品”“一園一景”“一園一韻”,實現農業園區“莊園化”,建設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