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利倩 沈瑞龍 劉超 侯學亮 劉素花 胡芳輝 王軍芳
邢臺市南和區(qū)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擴種大豆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指示精神,立足自身農業(yè)優(yōu)勢基礎,堅持在統(tǒng)籌謀劃、科技保障、組織推動上全程發(fā)力,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5萬畝,通過擴間增光、縮株保密保障玉米大豆畝株數(shù),在保障玉米基本不減產基礎上,多種一茬豆,實現(xiàn)“一季雙收”,為解決大豆進口“卡脖子”問題提供“南和案例”。
一是成立一個組織。南和區(qū)全面搶抓發(fā)展機遇,把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強力推進2.5萬畝任務落實。二是建立一支隊伍。研究制定《邢臺市南和區(qū)2022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施方案》,統(tǒng)籌生產、農機、農技、種子、植保、執(zhí)法等科室力量,抽調30余名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指導組、政策宣傳組、農資保障組、信息報送組,共同做好項目技術培訓、農資供應、農機調配、進展調度、政策宣傳、監(jiān)督檢查等各項工作,確保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三是繪制一張地圖。根據(jù)種植規(guī)模、種植習慣等不同特點,全面動員、統(tǒng)籌考慮、尊重農民、科學決策,最終選定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國家級農民示范社)和寧強家庭農場(省級家庭農場)作為實施主體,共計面積2.5萬畝,涉及和陽鎮(zhèn)、賈宋鎮(zhèn)、郝橋鎮(zhèn)等6個鄉(xiāng)鎮(zhèn)32個村,其中,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種植規(guī)模全國單體最大。
一是聘請專家隊伍。開展校研企創(chuàng)新合作,邀請河北省農科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四川農大等科研院校專家教授作為技術顧問,組建技術團隊,全程盯辦2.5萬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田間管理。二是培育農技隊伍。組織農技專家、種植大戶赴外地開展對標學習100余人次,揚長補短,全面提升農技專家和鄉(xiāng)土專家的理論、技術水平。三是建立服務體系。組織農技巡講,不間斷開展“理論課堂+田間實踐”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會,培訓種植大戶500余人次,發(fā)放技術材料5000余份,發(fā)布技術宣傳20余篇。同時,開通“農技110”直通電話,農戶遇到技術問題,可隨時撥打電話進行咨詢,做到及時受理、及時解決。6月14日、9月24日在南和先后召開全省小麥機收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間日活動、邢臺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xiàn)場觀摩暨技術培訓會,全面示范推廣種植技術,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選優(yōu)備足農資。早謀劃、早行動,經過市場調研和專家推薦,確定玉米選用株型緊湊、葉片上沖、適宜密植和機械作業(yè)的高產品種紀元128、偉科702等,大豆選用耐蔭抗倒、宜機收的高產品種邯豆13、石936等,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全部提前準備到位,有效避免“農資慌”。二是破解技術難題。對接省市氣象科研院所,探索開展氣象服務試驗,建立微型氣象站,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風、光照、氣溫、地溫等微氣候信息,科學指導田間作業(yè),有效應對了夏季高溫、高濕、大風、大雨“四大”惡劣天氣。針對大豆、玉米不同科目、習性,“量身定制”田管方案。尤其是田間除草,因大豆玉米是不同科屬植物,使用除草劑不同、操作難度大,通過機械改裝、封閉除草等措施,有效解決“除草難”“打藥難”等問題100余條。針對夏季高溫高濕和玉米阻風等因素影響授粉問題,利用無人機風場助力,組織開展無人機授粉作業(yè),提高授粉率,避免了玉米“花?!?。三是注重農機作業(yè)。制定完善農機作業(yè)疫情防控預案和工作體系,改良備足大豆收割機等農機具60臺,做好農機保障服務,確保有機可用、有件可換、有油可加、有人可用。通過精耕細作和科學管理,目前2.5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正在收獲,10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專題報道南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豐收盛況。經過省市專家實打實收測產,南和區(qū)閻里鄉(xiāng)金沙河萬畝方種植基地2∶4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玉米基本不減產,大豆畝產達110公斤以上,預計畝增收效益400元以上,豐收已成定局,實現(xiàn)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
邢臺市南和區(qū)2022年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5萬畝,其中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種植規(guī)模全國單體最大,實現(xiàn)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的目的,通過調整種植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推動了玉米、大豆產業(yè)發(fā)展,譜寫了鄉(xiāng)村振興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