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藝茗 趙小汎
沈陽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和市政府第二十屆91次常務會議中沈陽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王新偉提出:“加快制造業轉型,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擴大開放,推進鄉村振興”。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從沈陽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地域特點、文化風俗、生態環境等方面,落實鄉村振興應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鄉村振興基礎的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打造極具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的現代農村產業體系,需要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與圍繞重點產業并行[1],聚集各資源及要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加快發展為一體化的格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沈陽的發展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優勢,突出特色,從發展小規模、多樣化種植著手,加強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沈陽主要的農作物以小麥、稻谷、玉米、大豆為主,根據《沈陽統計年鑒》(2020)統計,其中稻谷和玉米2019年總產值占谷物總產值的80%,大豆總產值占豆類總產值90%。農副食品加工業以谷物磨制(稻谷加工、小麥加工、玉米加工)和飼料加工為主,因此可以將玉米、稻谷、小麥作為特色延伸產業鏈,同時帶動周邊縣鄉共同發展,促進鄉鎮共同發展。將作物生產及加工與電商模式銜接,將特色村與互聯網結合起來,推動“產業+電商”的鏈條式發展,不斷把沈陽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2]。
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力量,要著力吸引人才、培養人才[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發展農村產業,豐富農民的就業方式。這些政策有利于進一步激發鄉村青年創業創新的激情,吸引更多的青年返鄉創業。根據《沈陽統計年鑒》(2020)統計,康平縣2019年統計遷出人口為3311萬人,遷入人口為464萬人;法庫縣2019年統計遷出人口為2953萬人,遷入人口為653萬人;新民縣2019年統計遷出人口為3986萬人,遷入人口為686萬人。顯而易見,沈陽周邊縣域遷出人口遠大于遷入人口,人口的大量遷出嚴重阻礙了沈陽鄉村振興的發展。所以,實現人才振興,應從以下兩點著手:
引進人才是關鍵。壯大沈陽農村人才隊伍,必須把人才吸引回來,為鄉村地區不斷注入活力,帶來新的技術、新的發展形式。沈陽應鼓勵和支持青年返村參與鄉村振興積極發展產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為返村創業的青年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為他們解決家庭保障,從而減少創業青年的后顧之憂。
留住人才謀發展。新型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讓鄉村擁有更多的振興人才,既要引進來,也要留得住。要處理好“引得回”和“留得住”的關系,大力培養留在村莊的農民,創新培訓培養方式,拓展培訓渠道、完善培訓機制,讓農民的致富思路“活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可以適應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新型農民。根據《沈陽統計年鑒》(2020)統計,全市鄉村年末勞動力資源占鄉村人口的59%,其中渾南區、遼中區、康平縣、新民市鄉村年末勞動力人口占比水平較低(表一),需要加大力度留住村內勞動力。

表1 農村基層人員情況
鄉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承載了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積淀。鄉村振興需要打好文化牌,鄉村文化是鄉村靈魂,能夠實現鄉村振興,保持鄉村的長期繁榮。鄉村有文化,百姓思想有靈魂,從而實現文化興村。
大力建設鄉村公共文化,是培育良好鄉風、涵養鄉土情懷的重要抓手。要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基礎建設的投入,農民們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過程,村民的生活由公共領域轉移到私人領域。因此,為了應對新的變化,需要創新村民的休閑娛樂方式,建設乒乓球室、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不定期舉行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打造文明村莊,讓鄉村成為有鄉土氣息、幸福氣氛的美好家園[4]。
發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旅游業[5],深入挖掘沈陽鄉村民俗文化以及節日文化。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沈陽攢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出多彩的民間文化,如:五谷畫、關氏皮影、沈陽秧歌、沈陽京劇等。同時,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會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熏陶、風俗的影響。滿族的剪紙藝術、滿族的莽式舞等都已成為沈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挖掘沈陽鄉村民俗文化以及節日文化,學習沈陽鄉村地區的戲曲文化并傳承其精華,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古城、古街等帶有傳統要素的地域內,學習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民間工藝文化等,既發揚了鄉村文化,又活躍了沈陽當地的經濟氛圍,帶動了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謀求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底線思維,守住生態底線,打造宜居沈陽。
第一,加強農村的環境治理,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從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以及糞便治理入手,根據從根源上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的難題。推進沈陽農村地區的“廁所革命”,整改農村廁所,確保農村廁所建設、管理、保護一體化發展。同時,推進鄉村綠化,加強對鄉村治理體系示范點的建設,積極推進西拉馬河子村、藍旗堡子村、孟家臺村、皮家堡村四個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建設。增加綠化面積,打造綠色、整潔的宜居家園。
第二,提高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鄉村環境治理需要依靠每一位村民。要引導村民養成環保、衛生的習慣,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借助廣播、報紙、電視和新媒體擴大宣傳范圍,將日常防疫、垃圾分類以及文明用廁作為宣傳重點,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樹立起綠色健康的觀念,讓廣大村民愿意主動加入到打造美麗鄉村的隊伍中來。
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保證,需要黨員干部的帶領。基層黨員干部要勇于擔起時代的重任[6],在鄉村振興中努力擔當有作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要發揮黨員干部的領導以及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把黨作為“領路人”,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帶領農民走上致富道路,發展具有特色的沈陽旅游業,實現在家門口賺錢,在家門口致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支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作用。打破支部分散、分地區建立黨組織的傳統,將黨支部與產業、合作社以及工程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層政府的帶頭作用,建好“主心骨”,選好“領頭人”,練好“真本領”,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堅實的堡壘。
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經濟也已由量的積累進入質的提升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實現鄉村振興對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義。實現沈陽地區鄉村振興,需要凝結各方力量,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問題。助力沈陽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沈陽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方面全面振興,打造美麗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