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柳柳
一、案例背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區域、城鄉和群體不均衡的問題仍然突出。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關注點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服務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溫路家村地處賀家川鎮政府以南5公里處,位于著名旅游景區天臺山腳下,窟野河西岸,下轄溫家川和路家溝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560戶1484人,在村居住109戶286人,耕地面積2700多畝,其中棗林面積1700多畝。這里山環水繞,氣候溫潤,綠樹成蔭,土地肥沃,獨特的陜北窯洞錯落有致。據天臺山崇峰寺碑文記載,溫家川村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村民居住。這里是1933年解放的革命老區,也是神府紅軍游擊隊和神府縣政府的誕生地,村對面的天臺山是佛教、道教勝地,1936年劉志丹率領紅28軍在天臺山東渡黃河,山上建有“劉志丹東渡黃河紀念館”。
近年來,在神木市政府、賀家川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村委會帶領全體村民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發揮多元產業功能,初步建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的“美麗鄉村”。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鋪路筑園,打造園藝小景觀,并重點搞好村旁、路旁、宅旁、溝旁“四旁”綠化,努力使村內村外、道路兩旁、河渠兩岸及庭院廣場綠樹成蔭、花草相間,達到村在樹中、樹中有村、相互映襯的效果。在村民居住集中地區已建成集村民休閑、健身、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文化廣場,包括配套文化娛樂、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對交通主干道以及村莊主要出入口兩邊的居民房屋墻壁,進行樸素又自然的文化墻改造,不僅突出了當地風貌和地域特色,又寓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建成賀家川鎮紅色革命紀念館,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溫路家村將繼續結合實際,通過公共文化服務與行政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新,補短板、保基本、促創新,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間,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精準定位,開辟“美麗鄉村”發展新路徑
2014年,溫家川村①被神木縣委確定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被神木縣委組織部確定為“全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又被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神木校區選定為藝術生寫生繪畫基地。為了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著力構建“特色農莊、美麗鄉村”的新型發展模式,將文物保護、革命傳統教育、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融于一體,村支書溫五堂積極配合賀家川鎮黨委、政府,籌建一個高水準的“紅色革命歷史展館”,以適應統籌城鄉規劃要求,為“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特色之路。溫家川村黨支部在神木中南部鄉鎮乃至全市起著積極的示范作用。
(二)創新模式,優化多元產業功能
溫家川村以“村委會+合作社+農戶”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即村委會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協調解決資金、辦公場所、農民入社等問題,并在規范合作社及聘請專家和技術顧問等方面給予幫助,保證了合作社各個運營環節的經營質量和生產安全,使合作社規范運行,保障入社農民的收益。合作社通過經營獲利,農戶靠工資、分紅創收。溫家川村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沒有工業污染,是理想的優質蔬菜、雜果和紅棗生產基地,先后成立了“神木縣盛園農民專業合作社”“老農夫專業合作社”。
“盛園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日光溫室優質蔬菜、雜果生產和生態魚養殖。目前已建成日光溫室60座,魚池4座,園區設施面積發展到300畝,規劃面積2000畝,累計投入1800萬元,是神木中南部鄉鎮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蔬菜瓜果生產基地。2012年4月,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并注冊“溫家川盛園”商標。2012年至2014年,合作社先后被提升為榆林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示范社”、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榆林市休閑農業示范點。2014年被榆林市農業局認定為“榆林市溫家川現代農業園區”。2016年,神木縣委、縣政府將溫家川村確定為“市級美麗鄉村創建村”。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的生態農莊,年接待游客2萬多人。合作社實現年產值300萬元,帶動村內40余名勞動力就業。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引導農民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合作社規劃將園區面積擴展到2700畝。大力推進休閑農業建設,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并與榆林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建設學生寫生繪畫基地。同時借助天臺山紅色旅游景區和溫家川神府縣政府誕生地的歷史文化區位優勢,推動榆林、佳縣白云山至神木天臺山沿黃生態旅游、紅色文化旅游和追尋歷史文化的多元化旅游帶,力爭將溫家川村由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將溫家川農業示范園打造提升為省級示范園區,同時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將溫家川村建設成“村新、景美、業盛、品優、人和”的休閑鄉村新樣板。
(三)文旅互動,打造人文融合空間鏈
作為英雄的革命老區,神府第一支革命武裝——陜北紅軍神府特務隊1933年10月17日在溫家川村成立,1937年1月28日,神府縣政府在溫家川村生根。當時在這個村駐設的除神府縣政府外,還有神府縣委、神府佳特區、河防司令部、八路軍120師衛生部休養一所、機關衛生院、民眾合作社等。溫家川這塊紅色土地,養育了不少革命將士和英雄兒女,涌現出了許多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溫家川村依山傍水,坐落在神木城南60公里處的窟野河西岸。村東面的天臺山,如同天然錦屏,起伏延綿數百里,長流不息的窟野河水,像玉帶繞村,向南匯入黃河,村西邊的山溝,潺潺溪水穿村而過,流入窟野河。每當春耕夏灌時節,二云渠水環村而來,澆灌著村前千畝良田,沙梁上,幾百孔新石窯。排列整齊、錯落有致。村內60座溫室大棚里的桃子、吊瓜、芝麻香瓜以及綠色無污染的反季節蔬菜吸引著四方游客。休閑、娛樂的生態農莊里,可以垂釣,可以燒烤,也可以自由采摘,體驗感極佳。
而村對面的天臺山,地處黃河與窟野河的交匯處,雄居晉陜峽谷的奇山秀石之巔,上有廟宇九層,為道教勝地,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山東面是滔滔的黃河,山西面是奔流不息的窟野河水,登山眺望,既可一覽“山隨平野盡”的秦晉風光,又可領略“黃河入海流”的磅礴氣勢。
天臺山前面的小山叫崇峰寺,為佛教勝地,始建于北魏元宏年間,這里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更有動人的革命故事。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王嘉胤曾在此抵御敵人,激戰三天三夜。神府紅軍初創時期,革命前輩曾多次在天臺山秘密聚會,研究發展革命武裝;1936年3月31日,劉志丹軍長在天臺山指揮紅28軍東渡黃河,開赴晉西北征戰。
2015年,神木縣政府投資150萬元,在溫家川村建成賀家川鎮紅色革命紀念館。該館采用圖文介紹、實物展示、視頻播放等形式,全景式再現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賀家川鎮的歷史事件、代表人物、革命故事,已成為追尋革命歷史遺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紅色文化旅游的珍貴資源。2016年,該紀念館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前,以天臺山為中心的眾多革命遺址和人文景觀,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地帶奇特的自然風光和百畝棗林,構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旅游資源。特別是劉志丹東渡黃河紀念館的建成,使這座英雄的山、神奇的山更增添了無窮魅力,已成為陜北地區集旅游觀光、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景區。
三、主要成效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五有”(有文化、有歷史、有旅游、有產業、有綠化)、“五美”(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文化傳承生態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總體要求,溫家川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內外道路暢通,村莊呈現了綠樹成蔭、花草相間、相互映襯的效果。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休閑農業的實施,溫家川村建成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的生態農莊。合作社實現年產值達300萬元,帶動村內40余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同時示范帶動了不少周邊農民共同致富。
溫家川村從建村至今一直保留著許多民間文化活動,這無疑為溫家川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吸引了無數群眾前來觀看,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例如傳統秧歌、九曲花燈、文藝表演等,在這個村里都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溫家川正月十五的秧歌表演屬神社活動的一部分,據傳從明代開始,一直流傳至今。最先和香草墕一起興辦,共同出人、出錢。1969年,學校建在溫、路兩村的土地上,從此秧歌及神社活動就由溫、路兩村共同承擔,溫家川分攤三分之二,路家溝分攤三分之一,香草墕照常參加,溫家川文藝宣傳隊赴縣城匯演合影但不攤任何費用,只記人口布施。
如今,溫家川秧歌于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日起會,迎來天臺山無量祖師尊神及執事,晚上,九曲花燈場內前有黃羅傘引路,后有芭蕉扇、龍頭、金瓜、銀斧、朝天鐙等硬執事,緊跟其后的是林立的紅旗,簇擁著從四面八方來的男女老幼,像一條長龍擠滿了場道。兩班鼓樂前后吹打著(據說過去還有和尚笙管樂隊),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暢游于燈場內。2000年以后,由于大部分村民進城或外出務工經商,秧歌表演活動逐步走向低谷。2009年,溫治懷重新組織熱心文藝活動的村民恢復了一年一度的秧歌表演,又向縣文體局申請補助5萬元,購置了服裝、鑼鼓、樂器,使溫家川秧歌一年比一年熱鬧、紅火。2012年還舉行了“紀念神府縣政府在溫家川村成立七十五周年”秧歌大匯演,這是溫家川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秧歌表演活動。
燈游會也稱“九曲花燈”,是人們根據《封神演義》里九曲黃河陣設計的一種循環往復的民間社火活動。溫家川村九曲燈游會始于明末清初,曾于1967年至1979年因故停止過十三年,后又恢復到原來的規模,并逐步發展。九曲燈場有橫豎19行花燈,共361盞,燈桿全部用木桿制作,最中間的一盞燈俗稱老桿,燈臺有的用小圓木做成,有的用陶瓷小燈瓜,過去也有用洋芋或蘿卜刻的,燈罩用秧歌活動統一配發的彩色紙,制成圓筒形,花燈點的是植物油,遇風不易吹滅(據說過去一行燈留一塊種植油料的社窠地,輪流布燈,輪流種地)。燈游會燈與燈之間的距離一般是三米左右,五人并肩可以通過,場道可容納數千人,燈場坐北朝南,左進右出。門上布有六盞燈(有時把進出燈場的門搭成彩門),進出門分別貼上對聯,諸如“一輪明月灑銀輝,萬盞花燈放光彩”“風調雨順人如意,五谷豐燈(登)月更明”等。燈場有九個門,分別是東方門、西方門、南方門、北方門、中方門、太陽門、太陰門、羅喉門、計都門。轉完九個門,一場燈大約有五里路之長,耗時約一個小時。溫家川的九曲燈游會由溫、尚、魏三姓人分別管理,據傳明末清初就在魏家畔的腦畔梁上舉行。每年從正月十四日晚上開始,第一夜是“五谷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是“人口燈”,十六日晚上是“神燈”。轉燈開始,鳴鐵炮三響,由天臺山黃羅傘引路,其他執事緊跟其后,接著從四面八方來的男女老少舉著彩旗,在秧歌隊、鼓樂隊的陪同下,像一條長龍擠滿了場道。遠遠望去,整個燈場,人如海,旗如林,歌如潮,花燈焰火,映得整個燈場五光十色。村民們通過轉燈,祈愿人口平安吉祥,農事風調雨順。這些特殊的文化形態,既鍛煉了村民的身體,也增進了村民間的感情。走進村莊,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在旅游產業方面,溫家川村依托村內百畝棗園、安靜優雅的農家小院、獨具風味的生態農莊,將傳統的農耕產業逐步向觀光農業、農事體驗、特色農莊、農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業發展。同時,充分利用窟野河水面寬闊、水勢平緩的特點,開發水上旅游項目,吸引四方游客,為全村旅游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神木市賀家川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