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輝
(古風今韻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城市規劃涵蓋了建筑設計,二者屬于總體與布局關系,亦是相輔相成的,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建筑的種類及類型變得越來越多,一些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發展方向不符,導致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發展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亟待人們去尋求平衡點。
從宏觀角度來看,建筑設計指的是建筑外觀設計。從微觀角度來講,建筑設計指的是在建筑工程前期準備階段,相關的設計人員根據建設工程需求,結合建筑選址的地理環境特征、抗震等級要求等內容進行綜合性考慮,對建筑工程項目進行整體構思,并經過多方溝通交流,選出最佳設計方案,最終通過圖形、表格、文字等形式將設計內容展現出來。可以說,建筑設計是確保建筑工程順利完工的基礎。
城市規劃包含兩部分,首先是對城市布局進行規劃,如建筑群體、市政管網、市政路橋、園林景觀、商業區、居民區等,既要保障規劃布局的合理性,也要保障布局的美觀性,部分歷史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在規劃布局上還要保留當地的民族特色與歷史元素;其次是對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如城市自身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可以轉型為旅游型城市;城市加工型企業多且擁有豐富的物資儲備,可以轉型為工業城市;城市尖端智能科技型企業多,科學技術發達,可以轉型為科技城市;城市金融體系成熟、信息化發展較為先進,可以轉型為金融型城市;部分城市兼具多重種資源優勢,可以結合各區域的產業結構鏈優勢,在總體城市規劃布局的大發展方向下,制定局部城市規劃方案,推進當地的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1]。
城市規劃方案不能脫離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由于城市規劃方案從提案、制定、出臺需要相當漫長的一個過程,有時候人們看到的最新城市規劃方案,可能是規劃人員在好幾年前就提出的,為了避免時間差帶來的不匹配性,在城市規劃方案落實前,相關的管理人員及設計人員需要一段時間去論證方案的可行性。而建筑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規劃發展方向,如某個城區耕地資源豐富,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為了保護耕地資源,不允許該區域周邊建設化工廠或會對耕地資源造成破壞的建筑設施,那么相關的管理人員在這一塊區域的建筑設計上,就會加大建筑物的環保性與生態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建筑設計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實施前提。
城市規劃需要從城市的整體布局出發,為了確保城市整體布局的合理性,就會對城市內部的建筑設計風格進行制約和規范,要在充分保障城市整體規劃布局的前提下,對建筑物的高度、綠化容積、外觀、建筑群體密度等進行籠統規劃,避免某個建筑設計過于突兀導致整體城市規劃設計不協調,如城市某個區域有大量的歷史遺留建筑,在城市規劃發展中,這一區域為了保證協調性,會要求該區域及鄰近周邊區域的建設都與歷史遺留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將當地的歷史文化符號或地域特色融入建筑設計中,確保建筑設計風格的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某個建筑在設計上選擇了西式風格或與歷史遺留建筑不符的設計風格,會破壞整個建筑群體的協調性,因此,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起著制約與規范的作用。
上文提到過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屬于總體與局部關系,在城市規劃方案的實施中,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的效果,從而保障城市總體與城市局部的有機融合,保障城市整體形象的協調性與美觀性[2]。
在過去的城市規劃中,人們將經濟發展擺在首位,忽視了對歷史遺留建筑的保護,導致許多歷史遺留建筑都成為城市化發展的犧牲品,部分城市雖然會對歷史遺留建筑進行保護,但為了城市的整體發展,也會對原有的歷史遺留建筑進行所謂的“革新與創新”,導致大部分的歷史遺留建筑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使得城市的建筑設計變得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本的特色風貌。
有關城市規劃的相關國家政策“朝令夕改”,部分城市在追趕政策的同時,為了所謂的面子工程,不顧城市的長遠發展,只考慮眼前利益,隨意對部分城區進行規劃建設,導致城區規劃不合理,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在后續的規劃發展中,為了彌補之前盲目的規劃建設,需要投資更多的物力與財力對之前的建筑設計進行拆除再建設,耗時耗力不說,還會在不斷的建設施工中,產生大量污染物,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也會對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影響,無形中破壞了城市形象,導致人才流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人們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載體,實施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為當地的居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從而留住人口。然而,在實際的城市規劃中,卻存在城市規劃與公眾割裂的問題,群眾參與度不高、監管機制不到位,部分城市規劃甚至在未告知大眾的情況下,擅自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就算有相關的建議渠道,也不能被廣大群眾所熟知,往往大眾得知的時候,建議渠道已經關閉,導致公眾無法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出現城市規劃設計不合理的現象。此外,還存在公眾自身自主參與意識不足的問題,大眾與城市間無法建立較為深厚的歸屬感,自然也就無法主動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來[3]。
城市的規劃發展要與社會發展步調保持一致,且能夠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明確城市規劃需求,而后根據城市規劃發展需求來進行建筑設計。通常情況下,城市規劃是從城市布局入手的,建筑設計作為城市規劃實施前提,應在充分保障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經營需求的基礎上,依據城市規劃發展方向,進行建筑設計,確保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城市規劃布局中,參與建筑設計的相關管理人員,在綜合考慮建筑群體功能性的基礎上,將城市規劃布局融入建筑設計中,確保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布局的一致性,實現先局部后整體,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落實整體城市規劃布局。
城市規劃從提案到落實,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參與城市規劃的管理人員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發展情況,從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入手,制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城市規劃作出調整,否則會出現城市規劃不合理,不具備相應的可行性,特別是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涉及內容較多,不但要對城市規劃布局進行設計,還需要對社會結構、空間結構、城市產業鏈結構類型等進行規劃設計,任何規劃環節上的倏忽,都會導致城市規劃的不合理。同時,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注重局部與整體的協調性,加強局部與局部之前的聯系,在保障城市規劃設計整體性的基礎上,充分保障局部的獨立性與完整性,推進城市各部的協調發展,避免因城市規劃不合理,導致的城市各部發展不平衡,如在城市交通網絡進行規劃時,要確保設計的交通網絡能夠覆蓋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不能因為某個區域人口少,就隨意減少班車線路或次數,導致群眾出行困難。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起著制約與規范的作用,為了確保建筑設計的合理性,相關的設計人員要依據城市規劃來進行建筑設計,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建筑功能性與城市人文環境的協調性,注重建筑設計個性化與統一化的相互平衡,確保所設計出來的建筑風格能夠與城市風格及城市整體環境完美融合。此外,建筑設計要符合城市的宏觀戰略發展目標,具備一定的可持續性,對城市形象的塑造起著積極作用。
建筑形象往往是人們對一個城市的直觀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建筑形象決定了城市的整體風貌,反映了城市的整體人文風貌。因此,城市規劃管理者要加強對建筑設計方案的審核,除了要考慮建筑設計對建筑安全質量的影響外,還有對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協調性進行審核,判斷該建筑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規劃發展需求、是否能夠對城市形象塑造起到積極作用、是否能夠反映出城市整體人文風貌、是否能夠融入周邊環境等,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設計方案審核制度,設立專項小組,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審核,從中選出最佳的建筑設計方案[4]。
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中,要加強對歷史遺留建筑的保護,避免城市規劃與歷史遺留建筑保護產生矛盾,如果二者的發展產生沖突,應以保護歷史遺留建筑為主,對現有的城市規劃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將歷史遺留建筑納入文物保護區,進行原地保護;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重新規劃設計,對歷史遺留建筑進行整體平移保護,同時,圍繞歷史遺留建筑開發相應的文化旅游產業,一方面充分發揮歷史遺留建筑的價值,一方面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自給自足”,充盈當地財政,從而更好地進行歷史遺留建筑保護工作。
同時,要加強對文物保護區周邊環境的建設工作,在文物保護區周邊的建筑物設計上,應盡量向保護區內的建筑群體靠攏,將歷史遺留建筑的特色文化符號或代表性特征,融入周邊的建筑設計中,確保該區域內建筑物風格與形式的協調統一。而后,相關的管理人員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該區域進行規劃發展設計,如設立歷史文化街區,并與當地及周邊的居民進行協商,達成一致,讓當地居民能夠在文化街區內獲得一份可以謀生的工作。政府應出臺相關的利民措施,大力招商引資,帶動文化街區的經濟發展,提高街區內居民的生活質量,避免街區內居民為謀生而遷移他處,導致文化街空心化,久而久之被荒廢。當地的政府還要加大對歷史遺留建筑保護的宣傳力度,并出臺相關的保護條例,對惡意破壞歷史遺留建筑的不法行為進行嚴懲,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
城市規劃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而應著眼于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充分保障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相關的政府部門,要在國家戰略發展方針的基礎上,從城市自身的實際情況入手,制定合理的城市規劃發展方案,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功夫,或追趕政策,隨意更改城市規劃設計,盲目的建造一些實用性不強的建筑物,導致拆了建、建了拆的情況出現,嚴重影響城市形象,保證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
在實際的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前瞻性,結合城市規劃發展方向,在確保建筑設計在符合城市整體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設計,確保落成的建筑,不僅能夠滿足城市發展需求,也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經營需求。也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加強建筑設計的環保性與生態性,讓建筑物能夠與周邊的生態環境循環融為一體,以此來增加建筑的可持續性。
群眾作為城市發展主體,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來。因此,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中,要增加相應的監管管理渠道,完善管理機制。在涉及部分區域的規劃設計時,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開通面向大眾的投訴建議渠道,如微博、公眾號等,鼓勵大眾積極踴躍的對城市規劃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評判。相關的管理人員應綜合群眾意見,對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進行調整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管理人員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放任群眾意見不管,一意孤行,應認真聆聽群眾建議,保障信息的公開透明,加強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度,引導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這樣一來,群眾才會對城市有強烈的歸屬感,才能留住人[5]。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密不可分,二者只有保持步調一致,相輔相成,才能確保城市整體規劃布局的合理性與協調性,從而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的美觀性,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