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飛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房山中心小學)
基于對數學學科育人功能的考量,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實施“創想教學”,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盤活學生數學學習動力。創想學習是一種順應學生天性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作為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富有個性化地展開學習。“創想無界,心筑未來”。借助于“創想教學”,能有效地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優化學生的創新品質!
所謂“創想”,簡單地說就是“創造、想象”。想象是創造的先導,創造是想象的目的。想象與創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所謂“創想學習”,是指“學生在各種刺激的影響之下,對表象進行深度加工、改造而創造一種新形象的過程”。不難看出,“創想學習”是學生對自我已有知識經驗的一種加工、整合,是離不開學生自我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的,當然也依靠著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
創想學習一定是在場的一種學習,是指向最為核心內容的。我們知道,靈感是一閃即逝的,是迸發性的。但這種迸發離不開對某一個具體問題的持之以恒的探索、思考等。因此,在創想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思想方法指引下,能積極主動地調動自我的數學知識,從而形成“創想”,并將創想付諸實踐。同時,教師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的思維、想象向著四面八方敞開、敞亮。在場的創想學習,是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時,很多教師都會讓學生思考:在平坦的路上,什么形狀的車輪才能平穩地行駛?而我們在教學中,反其道而行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三角形的車輪、橢圓形的車輪、正方形的車輪平穩地行駛?這樣的一種問題激發,必然能調動學生形成關于車輪形狀與路途形狀的思考、聯想,能促進學生創意的精彩生成。
“創想學習”應當是學生多種感官協同作用的結果。在創想的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往往相互刺激、作用,從而相互啟發、交互作用。這樣的一種創想學習,就是將學生的認知嵌入身體、嵌入環境。在創想學習中,身體的圖式與頭腦的思維、想象意象相互作用,從而能打開學生的心智。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想學習”就是學生認知的再構。如,教學“正反比例”相關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這一實踐性的任務,不僅能驅動學生主動地應用相關的正反比例知識,更能引發學生在實驗方式上創新,如“利用太陽的影子測量”、利用“手機拍照測量”,如將鉛筆垂直拿著對準旗桿讓鉛筆頭、旗桿頭、眼睛等三點一線等。正是在具身性認知活動中,學生完成了經驗之間的聯結。在思維、想象的驅動下,實現了對現實問題的創新性思考和實踐。
創想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獨特性的學習。每一個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的想法是不同的,因而創想具有獨特性。創想一定是個性化的、個體化的。在數學創想教學中,教師要呵護學生的個性化、獨特性的想法,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思路。在創想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自我的思維、認知的固化,掙脫自我的慣習。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究,鼓勵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推一推等。在引導學生創想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探索并付諸實踐之后,有學生進一步創想: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五邊形呢?六邊形呢?進而學生創想:N 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從特殊到一般,這是部分學生數學創想、數學學習的獨特進路,對于這樣的一些有價值的創想,教師要多加鼓勵。
創想學習是一種有深度的學習,是一種獨特性的學習,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相關的條件、情境,催生學生的創想。要以活動替代靜聽、以探究代替接受、以創造代替復制等。創想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有意味的學習,也是一種有意思的學習。
創想學習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是一種變化的學習,同時又是一種聚焦性的學習。在創想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可持續性地思考。作為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學術形態的數學”轉變為“教育形態的數學”“生命形態的數學”,要恢復數學知識誕生時的鮮活狀態,引導學生充分地經歷、參與。相比較于其他的學習形式,創想學習具有獨特性的價值:
傳統的數學學習,學生往往是被動的,因而導致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膚淺。而“創想學習”,將學生作為一個數學學習意義上的“創客”,賦予學生充分的創想時空,賦予學生充分的創想權利。創想學習,是對傳統的被動的、僵化的學習一種挑戰。創想學習,讓學生從傳統的“要我學”轉向“我要學”,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僵化、不再盲目、不再機械。比如,教學“圓的周長”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借助于圓的外切正方形和內接正六邊形,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大約是圓的直徑的多少倍?在創想的驅動下,學生會開展積極的探索。他們用“滾圓法”“繞圓法”等探索圓的周長,并借助于實驗結果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通過小組合作、數據對比以及大數據的統計,驗證學生的猜想、創想。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創想是一種“準真理”時,無疑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學習,往往是一種“碎片化”“單子式”的學習。而創想學習,就是鼓勵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關聯,對自我的表象進行加工。在創想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勾連相關的知識,對數學知識形成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結構性的觀照。創想能讓學生從“碎片學習”轉向“統整學習”。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否用一個公式表征所有的多邊形的面積公式呢?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創想。通過學生的動態想象,有學生發現可以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表征其他多邊形的面積公式。有學生說,“當梯形的上底逐漸變小,最后小到等于0 時,梯形就演變成了三角形”;有學生說,“當梯形的上底逐漸變長,最后大到上下底相等時,梯形就演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等。創想學習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割裂的格局,讓學生深度感受、體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聯,并由此建構數學學科知識的“大概念”“大觀念”。
傳統的數學學習,往往主要訴諸學生的視覺。創想學習,則鼓勵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鼓勵學生看、聽、做,從而讓學生從傳統的“旁觀學習”走向“親歷學習”。在創想學習中,學生是數學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創造者、生產者。在知識生產、再造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教學“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過去有教師認為這一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因此,就簡單地做一做“演示實驗”。更有甚者,甚至就簡單地“用嘴說說”。這樣的教學不能讓學生感悟到“可能性”的本質。創想學習,鼓勵學生邊猜想邊實踐邊創造。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我們這樣激發學生的創想,引導學生的動手操作:用兩副三角尺拼成一個圖形,讓整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比一比,誰拼的圖形的個數多。這樣,學習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創想維度、改變操作路徑、操作方向,并由此創生出不同的由兩副三角尺拼成的軸對稱圖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想指引學生的操作,同時學生的操作又催生學生的新的創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做思學共生”“學玩創一體”的學習過程。
在創想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想經驗,開發學生的創想潛質,讓學生在創想實踐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共建、共構。為此,教師要拓寬學生的創想學習場域,創設學生的創想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創想、善于創想、樂于創想,讓創想學習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常態。
創想學習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性學習,而是一種實踐性的學習。實踐是創想學習的品質標識。優化學生的創想學習,關鍵是要優化學生的創想學習實踐品質。在創想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身體嵌入場景,要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貫穿科學、蘊含創造。創想學習是一種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充滿挑戰與欣喜的學習。
創想學習,首先要打開學生的感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豐富的學習素材、資源等,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維度的感知。“感知”是學生創新學習的門戶,引導學生“立體感知”就是打開學生創想學習的窗戶。作為教師,可以創設多維的場景、提供多種資源,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去進行感知。通過立體性、多維性的感知,豐富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認知,深化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理解。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在引導學生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中,就要讓學生進行多維度地觀察;以什么作為底面、以什么作為高?通過多維地觀察,就會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建構圓柱的體積公式。通過對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不同視角地觀察,學生能建構出不同形式、形態的圓柱體的體積,如“πr2h”,如“S 側÷2×r”,如“hr×C÷2”等。不僅如此,學生還會將從不同維度觀察的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底面、高等進行比較,從而能催生學生感悟出直柱體的體積公式,即“底面積乘高”。這樣的一種立體性的感知,深化了學生對圓柱體積的認知,優化了學生的圖形與幾何思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與圖形的觀念。
在創想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維互動。通過多維互動,讓學生彼此的數學視界走向融合。創想學習,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葆有一顆好奇心,讓學生保持一份求知欲。在創想學習中,課堂應當是學生聯想、想象等的自由天空。置身于創想課堂上,學生可以縱橫馳騁自己的想象力,與伙伴等展開平等的、自由的對話、交流與研討。在多維互動中,學生求知渴望更強烈了、靈感表達更鮮活了、觸感變得更豐富了。如,教學“不規則形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學生以土豆為載體,研討測量土豆的體積的方式方法,交流可謂精彩紛呈。如有學生認為,可以將土豆放置到盛滿水的量杯中,測量溢出來的水的體積;有學生認為,可以將土豆放置水中,測量上升的水的體積;有學生認為,可以將一個杯子盛滿水,倒入另一個放有土豆的量杯之中,看這一只量杯剩余多少水等。在多維互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一種啟發,認知獲得一種啟迪。
創想學習,需要學生展開多維度的思維。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讓學生展開結構性的思維、想象。如原型啟發、追本溯源、類比想象、遷移推理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創意、引發學生創想的有效的手段。在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想象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克服自身的思維定式,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通道,讓學生不斷產生、不斷涌現新的思維、想象,產生新的問題解決的方案、點子。如,教學“畫平行線”的時候,針對操作要點,筆者用原型啟發的方法,借助于“推動窗戶”這一日常的行為,引導學生產生“造軌道”的創想。通過這樣的創想,讓學生自主建構、歸納“畫平行線”的操作要點。這樣的一種創想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它將學生的思維、想象等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生發現了“畫平行線”這一知識與生活事件相關聯的別有洞天之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地感悟到“平行”的本質,自然地掌握了“畫平行線”的操作要領,他們想“像數學家一樣地思維”。
構型,就是要通過簡約的、便捷的、可操作性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展開創想學習。如此,創想學習才能從“紙面”走向“地面”。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創想學習”的伙伴群,要助推學生建構“創想學習”的學習鏈。創想學習關聯學生的大腦、身體,是一種具身性、實踐性的學習。在創想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數學地思維”“數學地觀照”。
創想學習,順應了學生的天性,開掘了學生的潛質、潛能,實現了每一個學生自由、全面而充分地發展。創想學習充分發揮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數學創想學習中,學生自我的本質力量得到全面的豐盈、解放與舒展。可以這樣說,“創想學習”是學生對自我本質力量的全面占有、豐富和完善,真正實現了德國思想家馬克思所憧憬的“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