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慧
時光,不經意間就將我帶進了工作的第十五個年頭。回望征途伊始,一切好似在霧中行走,用心前行,方有點滴的收獲和不斷的成長。
2020年,作為畢業班班主任的我和學生共同經歷了一段疫情下的特殊學習時光。班級里近一半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學習或者生活上的問題,隨時找我!”是那段時間我在班級群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疫情肆虐,家長和孩子免不了有焦躁、沮喪的情緒。察覺到這一點后,我格外重視對有需求的學生與家長進行心理疏導。通過電話和網絡進行交流和溝通,是我延期開學期間每天必做的功課。這如同一縷縷絲帶,連接了我和身處外地的孩子和家長們,直到他們返回泰州并且結束隔離觀察直至順利復課。班級QQ群里,每天的“@”代替了鈴聲;一條條信息,就像面對面的交流。疫情之下,變的是教學方式,不變的是一顆教書育人的責任心。
我有一個學生老家在安徽宿州,他們一家開開心心返鄉過年,還沒能感受過年的喜慶,就陷入了疫情封村、汽車鑰匙丟失、防疫物品短缺、學習用品未帶的窘境。家長想到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憂慮不已,心急如焚。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立即與家長和學生進行溝通,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使其能利用網絡高效復習和自學。同時,我還叮囑家長一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好防護工作,并及時傳達泰州的疫情防控要求。幾經努力,家長和學生的急躁、擔憂之情漸漸得以平復,疫情之下可貴的親子時光成了學生心中生動、寶貴的記憶。
翻開我使用過的每一本教材,都會有藍、紅、黑、橙等各色筆墨在紙張上出現。這些筆記圈畫,代表了我的敬業之心。即便是教過多次的課文,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在教學設計時都會重新進行“赤手空拳”的閱讀:從普通讀者的角度進行閱讀,積累閱讀體驗;從學生的角度進行閱讀,揣測學習中的難點;從編者的角度進行閱讀,明確教學中的重點;從教師的角度進行閱讀,明確適合的教學方式。
2021年,我參加了江蘇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在準備過程中,我總是不滿意《答謝中書書》一課的設計。如何才能找到與文言文教學“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位一體”相結合的“有意義”又“有趣味”的好方法?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查閱了很多論文并結合相關史料和人物生平,精心設計了幾個問題。我希望學生能帶著問題意識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化意蘊的理解,也能訓練他們的高階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在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中,這也是我的追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既“有效”又“有趣”。
工作以來,我教學上的困惑和探索,對理論的學習與實踐,都會成為點點滴滴的文字,被記錄下來。一個問題的生成,一個巧妙的評價,一個效果不錯的環節設計……這些都是我寫作的源頭活水。
在日常的作文教學指導中,我發現很多學生能繪聲繪色地給同學、朋友講述身邊發生的各類事情。可是一到寫作,就變成“不知道寫什么”,作文的敘述詳略不當,描寫失真。作文中的“我”會出現在“我”不可能出現的現場,寫出“我”不可能知道的信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決定嘗試從生活觀察訓練入手,引導學生積累真實、生動的素材:整合單元,向文質兼優的課文學習觀察人、事、物的方法;設計表格、活動,進行形式多樣的觀察實踐活動;梳理觀察所得,進行觀察交流和反思,引導學生看全、看透、看細生活中的“尋常”,積累寫作素材。幾經訓練,寫真事、抒真情成為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升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由此,我寫成論文《從講一個好故事,到講好一個故事》并在核心期刊發表。這篇論文后來還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這更讓我堅定了教研的信心。
矢志于教,用心育人。暖風拂過校園的桃花,奏唱著成長的樂章。幸福的教育之路還很漫長,我將繼續奮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