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智德(衡陽市鐵一中學歷史教師)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在我們的認識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南北朝文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對此說法進行了糾正:“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那么,端午節到底與屈原有沒有關系呢?
事實上,早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端午了。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吳越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舉行祭祀活動。他們認為五月初五是龍誕生的日子,為了紀念龍的生日,龍舟競技成了節日里不可缺少的活動。
仲夏時節,天氣炎熱,時常會有蛇、蝎子等帶毒性的動物出沒,因此,五月又被老百姓們稱為“毒月”。尤其是五月初五這一天,古人們認為是毒性最強的一天,堪稱“毒霸”。為了祛毒,老百姓們想了很多辦法,如:喝雄黃酒、佩戴香囊、掛艾葉菖蒲等。久而久之,這些習俗便慢慢傳承了下來。
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故初五便被認為是端午。于是,五月初五就有了專門的名字——端午。
文人的“牽線”,促成了端午節與屈原的“結合”。
端午祭龍辟邪,聽上去似乎欠缺了人文內涵。此時,民間對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的壯舉流傳甚廣,文人們靈光一閃:把這二者放在一起,這個節日可不是多了幾分情懷?于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就橫空出世了。
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距離屈原去世雖已七百多年,但“屈原熱”經久不衰。于是,吳均便將二者來了個“綁定”,并進行藝術性地演繹,逐漸形成了后人熟悉的版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從此,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成為一種習俗,綿延至今。
自從端午節“搭”上了屈原,節日也變得更有情懷、更有人文氣息。端午節紀念屈原,讓人們對屈原的懷念之思、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了載體,自然被大眾所接受,從而廣為流傳。
端午節追思的人物,除開屈原,還有幾個版本,如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蘇州府志增補》記:“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伍子胥,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投奔吳國,助吳滅楚。當時吳越爭霸,吳大敗越,越王勾踐請和,夫差允和。子胥建議,應乘勝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死前對鄰居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門上,讓我看到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話傳入夫差耳里,夫差大怒,取子胥尸體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紀念曹娥一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為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哭聲響徹空曠的江邊,持續十余日不絕。后來,哭聲止了,曹娥也投江死了。鄉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將舜江改名曹娥江,并尊曹娥為水神。
從屈原、伍子胥到曹娥,不管哪種說法,端午節所承載的,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忠孝情結,是中華兒女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