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鳳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中心小學)
在我國古代,“鄉校”“鄉約”“社學”等就帶有社區教化、社區自治、社區建設等社區教育的色彩。社區是與學生生活關系最緊密的地方,社區的各種環境因素和教育條件直接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社區教育要想實現其對中小學團隊教育的輔助作用,就必須深入挖掘社區團隊教育資源,積極拓展社區教育的團隊教育內容,不斷自我完善、創新。
社區教育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它指的是為了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實現社區的發展,由基層社區工作者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對社區人員施加系統影響的一種社區性的教育活動過程。
學校團隊教育包含共青團教育、少先隊教育和融合教育。社區教育在中小學生共青團、少先隊教育(下簡稱“團隊教育”)中大有可為:文明禮儀常識教育、家庭親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區精神文明教育等,通過這種教育途徑,可以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質,發揚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以此改善整個社區的青少年文明素質。
學校團隊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融合存在著一些問題。社區教育很難做到全面化的少年兒童教育。所以,通過教育一部分少年兒童,借助這些兒童帶動整個社區兒童素質提升是其必由之路。然而,在社區教育中,還欠缺對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的有力引領,其融合機制、融合方式、評價機制等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學校教育的歷史由來已久,而社區教育是近些年才有的產物。與學校團隊教育的規模和發展水平相比,社區教育還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因此,包括家庭在內的社會、學校、機關等對社區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輕視。從本質上講,學校認為與社區的融合是無用的和無意義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區,對二者的融合教育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都不如學校教育或社區教育那樣深刻。二者的“合作水平低”還體現在育人價值的認識不足:二者都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長”,弱化了對青少年品德成長、習慣養成、愛家愛鄉情感的培養。綜上所述,學校教育可能會有需要社區教育資源的時機,社區教育也有需要滲透到中小學生內部的契機,但二者在融合開發、建設方面還需仔細謀劃。
在廣泛的社會調研后發現,社區對與學校的融合也有相應的要求,如“加強與學校的聯系,積極聯合學校參與組織活動”等。然而,學校團隊教育中并沒有什么文件與制度,要求學校加強與社區的融合教育;這就導致缺乏相關的政策保證和監督兩者的融合。而在國外,“北歐各國、美國、日本,都強調在實踐中提供立法保證,加大財政投入支撐,持續均等資源配置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往往對社區教育開展的活動“不感冒”,導致活動資源浪費,甚至只是走過場、敷衍塞責。二者也沒有互相監督和約束的規定,學校和社區融合的方法和原則尚未形成系統。所以,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融合,尚缺乏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指導和監督。此外,官方統籌的長效合作機制欠缺,地域性社區資源尚不能按照主題、節日等融合到學校德育主題、團隊活動中。如在五四青年節中,帶領學生重溫入團誓詞已經是學校的常規活動,還欠缺社區融合下的優秀黨員、團員的事跡報告,打卡周邊的團性體驗中心等深入人心的融合機制。
根據學校團隊教育的需要,學校與社區的融合主要載體是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這為青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社區里的風景名勝區、革命古跡、黨團教育基地等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以多種形式進入學校教育視野。然而社區缺乏專門的教育者,二者開展活動時,一般是學校老師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寫觀后感,而對于背后的故事與精神知之甚少。例如,污水處理廠是社區教育資源之一,但是老師帶領學生“污水處理廠一日游”,學生浮光掠影,不能與當代青少年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充分融合,對污水處理的意義無從了解。此為參觀類,即使操作類課程也存在融合度不夠的問題。如筆者本地的剪紙是一門優秀的社區資源課程,雖然教師在學校教授剪紙課程,但也只是局限于“剪紙技藝”的傳承,對剪紙文化背后蘊含的中華民族美好愿望的追求欠缺深入探討。社區沒有深入探索整合的方式和形式,社區中的老黨員、先進人物等人文資源等亟待開發。
沒有總結和反思,任何教育都將原地踏步,不會取得進展。學校團隊教育與社區教育一體化的總結與反饋是推動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發展的動力。在我國,針對學校與社區融合的評價尚待完善。有人建設性地指出:“建立社區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目標的價值判斷機制……健全社區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績效的評估機制。”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目前存在兩種評價反饋方式:一類是學生成果評價,即學生參與活動的照片、觀后感;另一類是檔案評價,包括師生對教育基地的等級反饋,基地的接待記錄等。這樣的反饋缺乏交流與提升,大部分反饋被封存,以檔案的形式束之高閣,不會參與學生的成長歷程中,并不會為促進二者的融合而提供借鑒。而通過文獻發現,在國外,已有第三方評價的介入,用數字化、長期性地跟進舉措使得該評價有深度,更徹底。
如果社區教育的內容只局限于一些親子關系、職業技能、就業擇業和安全方面的知識培訓,不會引起中小學生及其從事“團隊”教育教師的興趣。因此,要擴大“團隊”教育在社區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培養青少年學生,尤其是少先隊員和共青團員的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結合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需要的教育資源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如宣傳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介紹社區的先進人物、社會各行各業優秀人才,舉辦勞模、黨員先進事跡匯報會等,使中小學生接受良好的社區道德教育。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學習后,也能將學習所得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間接地影響其他的學生。所以,社區教育要想實現其對中小學團隊教育的輔助作用,就必須深入挖掘社區團隊教育資源,積極拓展社區教育的團隊教育內容,不斷自我完善、創新。
社區教育由于與中小學的聯系表面上不是很密切,所以,如果社區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不能夠引起中小學生的興趣,那么,社區教育即使包含著再豐富的團隊教育內容也難以發揮其對中小學生的團隊教育作用。中小學生并不是不喜歡團隊教育,而是不感興趣那些枯燥的團隊教育大道理。為此,社區教育要采取豐富多彩的多種形式參與中小學團隊教育,才能夠實現其對中小學團隊教育的有效影響。
具體來說,要在社區中建立專門的“青少年課堂”,根據中小學團隊教育的年度計劃需求,結合社區的物質、精神資源情況,開設目標明確系統完備的社區教育課程,遴選具有資質水平的社區教育教師,以課程融合、活動融合、人員融合、資源融合等多種形式,與學校攜手舉辦團隊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可以到學校中去開展(比如,游園活動、辯論賽、中小銜接、勞模報告會、傳統技藝曲藝學習等),也可以在社區中開展(比如,涉及生理發育、心理健康、法律知識等內容的教育活動)。以在學校開展的中小銜接活動為例,社區可充分打通大、中、小、幼不同學段學生的溝通交流機制,通過好書交換、故事分享、成長交流、科技探索等,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向身邊優秀的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學習和靠攏。通過教育活動指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所以,社區教育要拓展團隊教育內容,積極采取多種形式豐富中小學團隊教育組織形式,促進中小學團隊教育的開展。
中小學團隊教育與社區教育脫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與中小學教育和社區教育的內容不同和形式各異有關,而且與中小學團隊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整合不足有關。基于此,在社區教育的基礎上,加強中小學團隊教育,除建設“青少年課堂”外,還應加強中小學社區教育與團隊教育的融合力度。中小學的團隊教育必須與社區教育相結合,中小學的團隊教育才能更完善,更充分,更徹底。由于社區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學生對社會最直觀、最生動、最熟悉的感知形象,二者的融合更容易形成合力,才能夠實現中小學團隊教育的有效性。具體來說,應從兩個方面進行:
1.構建起以學校為主體、社區參與的教育系統
對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的教育首先是學校的責任,學校要唱“重頭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觸社會機會的增多,社區教育的“參與”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小學團隊教育應充分借助社區教育的作用,以增強團隊教育的有效性。中小學團隊教育應大力整合社區教育資源,結合社區特征,構建以學校為主體、社區廣泛參與的團隊教育體系構架,形成校內外教育的合力,增強團隊教育的有效性。具體來說,社區教育工作者應與中小學團隊教育教師建立密切的聯系。開發開放社區中具有教育價值的場館、基地、設施、展廳,組織推介社區中有教育價值的文化因素、歷史故事等,吸引中小學及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針對社區或社會中可能對中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積極影響的事件,或網絡上先進的人物和事跡,加以整合,形成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反過來,在社區教育系統中,也可以構建反饋系統,將社區教育部分內容納入學校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評價維度,納入學生評獎評優的加分維度,納入團隊學生選拔推薦的評價維度。
2.構建起以學校為常態、社區為紐帶的教育模式
不可否認,學校對于優秀的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的影響是常態的,學校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和完整性。如果說學校教育是節點化的塊狀教育的話,那么社區教育就是條狀的紐帶。這種交往不僅包括社區與學校的交往,還包括社區內部的融合。社區教育的工作者和學校教師應結合中小學團隊教育的相關內容,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自覺、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區,了解社會,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讓優秀的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同時,要把課堂上的知識與課堂外的實踐相結合,緊密聯系學校、社會、家庭,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地發展,更好地促進中小學團隊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以社區志愿服務為例,學校要將紅領巾志愿隊、“團團”志愿隊與社區工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參與社區科教文衛體事業,比如,在社區舉辦的消夏晚會中,學校團隊志愿者可以參與節目宣傳、秩序維護、節目編排與演出、紀念品發放、衛生掃除等事務,在多重角色參與中,促進青少年充分融入社區。
在新時代新思想面前,社區團隊教育活動的內容及方法也需要大力創新。“社區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轉變社區教育的主體、擴大社區教育的覆蓋范圍、創新社區教育的形式。”這有利于提高學校團隊教育質量,有利于提升團員、少先隊員的素質,有利于提高社區精神文明程度。為此,強化社區教育活動內容及形式的創新,重點要做到“兩個結合”:
1.結合社區實際情況來選擇社區教育活動
首先,結合社區既有設施。比如,社區里配備有閱覽室、綜合活動室、娛樂廣場等場所,可以組織學校學生開展讀書活動、歌詠比賽、紅歌傳唱等健康向上的活動,培養團員、隊員廣泛的愛好。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團隊成員有了更多的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打卡”社區教育資源。其次,結合社區人力資源。比如,聘請社區內老黨員、先進知識分子為學校輔導員,定期為團員、隊員上團課、隊課,在社區和團隊之間開展“老少幫扶”“軍生結對”活動,達到“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教育效果,實現社區人力資源效益最大化。比如,在學校的衛生健康活動中,可以邀請社區醫生到學校,為同學們現場模擬心肺復蘇和緊急救護操作,為學生講解新冠肺炎防范注意事項,并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取戴、處理口罩,以增強團隊志愿者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基本能力。最后,結合社區文化資源。如結合國史、黨史課程,挖掘紅色革命傳統,堅定團員、隊員理想政治信念,打造“紅色信念課程”,提升團員隊員愛國愛黨的意識;融合實踐教育,重點結合勞動實踐、研學旅行,打造“紅色實踐課程”,提升團員隊員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意識。利用社區文化帶動團隊活動,為團隊的健康成長打造一片健康的樂土。
2.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要求來選擇社區教育活動
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要求和任務,團隊社區教育也應該按照不同時期的要求開展相應活動。七一來臨,團隊社區教育活動主題可以與建黨聯系在一起,組織團、隊員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舉辦黨史演講比賽;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可以與部隊進行聯誼會,讓團、隊員深入軍營,了解祖國國防建設,培養團、隊員的愛國情懷。團隊教育活動結合各時期開展活動,能夠讓團、隊員了解時事,豐富團、隊員的知識面,拓寬團、隊員的知識結構層次,讓團、隊員在實踐和現實的激勵下快樂成長,鍛煉學生的膽識、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廣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