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樂江 (四川省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
自國家出臺“雙減”政策之后,不少家長擔心,沒了校外的學科培訓,減少了學生的作業總量,孩子的學習跟不上怎么辦。由此看來,在大力倡導基礎教育改革、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構建高效課堂的今天,在學生和家長既看重考試分數,又關注能力發展的情況下,“雙減”政策的實施,無疑對學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如何駕御課堂,提高課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減”之下,學校應積極主動作為,認真落實國家減負政策,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努力在教學和管理改革上下功夫;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積極主動作為,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堅持“五育并舉”,著力在課堂教學和課間管理上下功夫,確保“減負不減質”,“減負更增效”。
“雙減”以后,缺少了校外的學科培訓,減少了學生作業總量,教師就應在課堂教學改革上狠下功夫,努力構建愉快、互動課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課前預習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歷來被廣大教師所認同。實行“雙減”以后,學生的自主時間相應多了。為了保障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不放松學習,教師應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下,抓好課前預習這個環節。
一是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預習目標。教師在布置預習時,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設計預習題目,讓他們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去完成預習題目。這樣,學生既感興趣,樂于預習,又能有實際收獲,還能避免課堂講授遍地開花,從而有效節約課堂教學時間。
二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預習題目,采取不同的預習方式。有的內容,和前面學過的內容聯系緊密,就可布置一些實際習題,要求學生復習相關內容解決;有的內容,平時學生了解得較少,可布置學生課前收集相關的資料,以便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有的內容,實踐性強,可布置學生課前參加相關的動手實踐活動,進行相關的操作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得到收獲和提高。
三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層次,精心組建合作預習小組。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的。學生獨立的個人預習,缺乏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既容易因缺乏監督而偷懶,又容易因冥思苦想無果而失去興趣。我們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等因素,合理組建預習小組,挑選好小組長,讓學生在愉快的小組探究氛圍中開展預習活動,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初步學習理解相關內容,這樣,課堂上才能出現爭相發言、暢所欲言的愉快探究氛圍,實現課堂愉快和高效。
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工廠的工人加工機器零件不同,工人生產機器零件,只要熟練掌握了機器操作技術,就能通過同一模具生產出統一規格的合格產品來。而學生不是機器,他們不會像機器那樣聽教師任意擺布,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在課堂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愉快教學氛圍,注重學生思維開發、個性特長和創新綜合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新得,學有提高。
1.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流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構建愉快課堂氛圍。課堂上,教師應采用故事導入、情感體驗、問題探究、拓展聯想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努力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變應試課堂的“要我學”為現代課堂的“我要學”,讓學生愿學、樂學、思學,積極主動地通過動口、動腦、動手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氛圍,能自覺去學習,主動去合作探究,拓展自己思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一幫一、一幫幾等互助活動,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快探究氛圍,將課堂內容當堂消化,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再用能力探究新的知識,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樣,學生就會學得快樂主動,教師才能教得輕松愉快。
2.充分了解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起點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生作業,組建互助合作學習小組。教師可仿效中醫給病人診斷病情的方法,采用望、聞、問、切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思維特點、學習能力等學習起點能力,科學合理地讓好、中、差學生有效結對,組成互助學習小組,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使之形成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合作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在設計布置學生作業時,要深入鉆研教材,切實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內容特點,精心設計切合當堂課教學實際的學生作業;深入了解學生,因循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推出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作業;開展小組互助幫扶活動,推出獨立作業和合作作業相結合的多樣化作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推出書面作業和素質作業相結合的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在個性化作業過程中、在互助合作幫扶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感悟到成長與進步,從而減輕學習壓力,提升學習效率。
3.善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規律,認真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積累、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學習貴有法。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究、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光靠“死讀書,讀死書”是沒有作用的。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歸納、分析、總結問題的方法,不斷總結學習方法,如生物鐘記憶法、討論竟猜法、結對子幫扶法、觀察積累法等。只要讓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總結和掌握住了各種題型的解題規律,就能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要教育孩子善于借助集體和他人的力量,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一道,互幫互助,查漏補缺,融大家的智慧于一體,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培養自己的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僅體現在高效的課堂之中,也擴展于精彩的課堂之外。課間是良好的課外教育時段,它不僅是學生調節大腦、鍛煉身體、消除疲勞的好時段,也是學生拓展思維、增長能力、提升素質的好契機。如今,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要求全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我們更應重視學生的課間活動,讓學生快樂地動起來,讓課間10分鐘變得更精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現實中,有的老師上課無計劃,天南海北亂侃,常常是到了下課,教學任務還沒完成,不得不拖堂,甚至拖到下一節上課,還不愿意走出教室;有的老師,總喜歡讓學生課間背誦課文、完成課堂作業、修正課堂作業錯誤;有的班主任,擔心學生課間活動不安全,怕出安全事故,就采用“留堂”的方式,將學生禁錮在教室里看書、做作業,連學生上廁所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返回教室……這些老師,他們自己也守在教室里,從表面上看,這是教師盡職負責的表現,可以督促或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但實際上,這種“拖堂”“留堂”的做法有很多弊端,并不可取。
從學生方面看,“拖堂”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這種“拖堂”做法往往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容易滋生學生的抵觸情緒。雖說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可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心思早已不在課堂上了,根本沒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課間留學生背誦、做作業,不少學生當老師守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裝模作樣地背課文,做作業,一旦老師離開,或老師根本不來監督他們時,他們就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兒地吹牛聊天,或抄襲其他同學的作業。這樣的“拖堂”“留堂”,收效甚微。從教師方面看,“拖堂”不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師生關系的改善。長期愛好“拖堂”的教師,往往習慣于采取強制性的做法和武斷的行為,這容易滋生學生的敵對心理,產生抵觸情緒,讓師生關系更緊張,讓學生更不理解老師的做法,不給予積極、友好的配合。長期愛好“拖堂”的教師,往往不容易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如何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而一味地把問題推到學生身上,這不利于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不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課間10分鐘,教師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以調節疲勞的大腦和眼睛,放松緊張的心情,增強身體素質,健康自己的身心。
現代教育是生本教育,課間的校園應該是靈動的,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中小學生,他們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緊張而繁忙的學習之余,應該讓他們開心地玩樂,輕松地鍛煉。課間時段,教師不能將他們禁錮在教室里,與書本為伍,與作業做伴,不能讓學生老是對著課本皺眉,對著作業發呆,否則,他們就會變得毫無個性,學校也會變得毫無生氣。課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自由空間,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輕松疲憊的大腦,舒緩勞累的身心。
首先,教師要注重課間安全管理,教育學生以健康的方式開展課間活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時間高度集中精力,難免造成大腦疲勞,尤其是那些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更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之感。在班級授課制下的學校教育,設置10~2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是為了調節師生緊張教學后的大腦,松弛他們上課時緊繃的腦弦,提高下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組織開展唱歌、游戲或其他各種活動,尤其要開展好大課間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調節大腦,放松緊張的神經,從而解除疲勞,愉悅身心。在活動中,要切實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學校應強化值周教師的課間值班職責,加強課間安全巡邏巡視,各班級可在樓道、走廊、校園活動場所等處設立學生安全監督崗,以此加強學生課間活動管理,防止學生到危險處玩耍、肆意追逐打鬧等而出現意外事故,讓學生的課間活動平安快樂。
其次,教師要強化督促引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從事健康活動,注重課間調節。人們常說,會休息才會工作。而作為學生,會休息才會學習,才能學習得更好。學校里,不少學生讀書刻苦用功,連下課都專注于書本或作業,這未必是好現象。教師應教會學生利用課間時段的休息,松弛上課或考試讓大腦形成的緊繃的神經,緩解繁重的學習和考試造成的無形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休息,不做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教師應督促并帶領學生下課后走出教室,學會利用轉移回避、心理換位、自我解嘲等方式,通過注意力轉移,如唱唱歌、散散步,打打乒乓球、課間玩玩游戲,或者做做課間操、眼保健操等,以另一種方式忘卻和沖淡上一堂課帶來的壓力,使大腦得到有效的調節和休息,從而以輕松的狀態、充沛的精力上好下一堂課,提高學習效率。
課間10分鐘,是班主任進行個別教育的最佳時段。有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問題學生,光靠課堂上的口頭說教,光靠在辦公室的批評教育,效果未必見佳。如果班主任利用好課間時段,和學生一道共同開展課間活動,在活動中交流,在活動中融洽,就能拉近師生的距離,融洽師生關系,其教育轉化就會更容易。
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撬開門上的大鎖,而鑰匙鉆進鎖孔輕輕一轉,就打開了。為什么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我們教育學生也一樣。面對學生,我們不能高高揚起那冰冷的鐵棒,而要做那把打開學生心靈頻道的鑰匙!面對問題學生,教師用強加于學生的辦法不行,心靈的有效溝通才是關鍵。如何進行學生心理疏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溝通,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呢?在師生共同活動中開展交流是不可多得的有效方式。
課間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平時多和他們一道參加一些課間活動,在平等友好的活動中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情感、意志品質等,和他們做以心交心的朋友,這樣才便于因材施教、有效溝通。尤其應多與平時不愛和老師接近、不習慣交流的學生一同活動,在活動中推介自己,展示自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間時段,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之中,和學生一道在課間活動中去體驗、經歷和實踐,達到共同鍛煉、和諧關系、增進感情、擴展課堂教育的目的。
學校要切實加強教學改革和管理,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間管理上下功夫,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特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參與程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堅持立足課堂,讓每一名學生成為探索者;體驗生活,讓每一名學生成為實踐者;倡導合作,讓每一名學生成為開拓者;突破傳統,讓每一名學生成為創新者。努力做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新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答;新規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概括;新系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建構,真正讓所有學生的思維都得到訓練,讓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到培養,從而學會探索,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只有這樣,“雙減”的舉措才能真正贏得學生、家庭、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減負不減質”“減負更增效”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