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媛
作業是學校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教育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作業管理,讓回歸校園的孩子在學校學足學好,意義重大。為更好地抓住學校作業這個關鍵環節,我校聚焦作業管理的總體要求——“壓總量,控時間,調結構,提質量”,積極探索,活力創新,作業管理有了明顯成效。
學校通過不同層面宣講“雙減”的相關文件精神,積極引導一線教師轉變觀念,全面認識作業的育人價值。學校制訂了學校作業管理辦法,形成了“一日一公示”“一周一備案”“一月一檢查”“兩月一問卷”等作業管理制度:班級每天的作業在黑板上公示;備課組以單元或者周為單位設計作業,記錄在專門的備課組作業記載本上備查;每月召開學生座談會,每兩月開展一次全員問卷調查,了解各學科作業情況,及時診斷學科間、班級之間存在的作業問題,及時指導教師調整并將作業管理列入教師和教研組的考核評價。
學校通過建章立制,有效控制了作業總量。問卷調查顯示,85%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布置的作業量較少和較為合理,近90%的同學在校基本能夠完成書面作業,回家后繼續完成作業用時0.5小時以內的占比近50%,1小時至0.5小時的占比41%。
“調結構”包括學科之間作業總量和不同類型作業的統籌。
學校采用兩級管理方式,做好每天和節假日期間作業總量的調控。班主任與學習委員可以根據每日學科作業總量進行動態管理,與學科教師協商后適當增減,保證每天各學科書面家庭作業基本平衡。節假日作業由年級主任與備課組長統籌安排列出作業清單,開展好除常規書面作業外,實踐性、探究性、體驗性等形式作業的開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凸顯“五育”并舉。
教研組從學生現狀入手,聚焦作業管理的各個環節開展專題研討,日常集體備課時,把作業設計作為重要環節進行討論,梳理學生的知識清單和能力清單,強調基礎性、分層和個性化作業。例如各學科根據作業難度進行分層,分為基礎類、拓展類、提升類三類;語文組以單元或章節為基本單位設計作業,形成單元作業系統;體育學科則關注作業的可持續化和家校共育。
通過開展學科主題活動體現作業的育人價值,如數學組以“讀一本數學科普書籍,了解一位數學家的故事,玩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設計一件精美的作品和參加一次數學比賽”為主題在全校開展“魅力數學文化節”。活動中,教師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數學科普讀物,以手抄報的形式介紹讀物內容,學生通過讀書了解數學的美妙;各年級開展“數學家的故事”演講比賽,數學家的偉大成就和執著精神深深感染并打動了學生;開展“榜樣就在身邊”——優秀作業、優秀課堂筆記展,計算小能手、解題達人賽等數學技藝秀活動,讓榜樣帶動更多的學生進步;還可以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剪窗花、拼七巧板等比賽;以不同類型的作業為載體,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數學好玩”“數學美妙”“數學有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推動數學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雙減”不是降低教學的標準,如何讓作業更具“含金量”?如何從“憑經驗”走向“更精準”?
利用智學網、極課等平臺提供的數據進行作業分析,在精準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進一步減少重復性和機械性作業。教師講評作業時可根據平臺提供的數據,多維度分析習題背后的邏輯,深究學生做錯的原因,有梯度、有針對性地評講練習,并診斷、改進自己的學科教學,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運用大數據,還可以向學生推送錯題集和變式練習,幫助學生解決一周的高頻錯題,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例如,可為學生提供時間管理工具,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可通過班級網絡平臺組織學生互評作業,形成相互督促的學習氛圍;還可通過網絡會議平臺開設網絡自習室,滿足學生對學習場所的需求。
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對作業的多元評價和分層評價,客觀判斷不同類型學生的成長,讓學生都能“看見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制度的健全,研討的深入,設計的豐富,評價的多元等措施使作業管理更加規范、科學、有效。當負擔過重的作業減下來之后,學生的睡眠時間增多了,調查顯示,全校有85%以上的學生在22點之前睡覺,其中近20%的學生可以在21點之前睡覺。有近40%的學生回家后有較多的時間可以進行興趣的培養和學科拓展。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里解放出來,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學校的民樂團、合唱團、達人秀也在校園里蓬勃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