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江蘇省張家港市崇實初級中學)
結合近幾年多個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主要表現為:出現心理問題的年齡在不斷下降,問題的種類和復雜程度在不斷增加。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學上又將這一時期稱為“心理斷乳期”。心理發展最突出的特點表現為自我覺醒和性意識的覺醒,但存在著親子關系、同學交往和學習壓力等多方面的困擾,兩者之間必將產生沖突,而沖突的結果則是諸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對于初一新生來說,小升初是學生生涯的一大轉變,他們將面對學習要求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變化,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是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本研究采用更適合初中生的MHT量表,用以了解:學校新生入學適應兩個月以后,總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性別和生源類型是否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不同的影響。
以CS初一新生為調查對象,共有371名學生參與,其中2名學生存在題目雙選的情況,問卷無效作廢;17名學生的效度量表分值大于7分,結果不可信,剔除,因此回收有效問卷352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4人;本地學生163人,新市民學生189人。
以班級為單位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采用紙筆測驗的方式進行施測團體施測。該量表包含了學習焦慮(A)、對人焦慮(B)、孤獨傾向(C)、自責傾向(D)、過敏傾向(E)、身體癥狀(F)、恐怖傾向(G)和沖動傾向(H)這8個因子和1個效度因子,總計100個項目。(1)效度因子反映受測者回答的可靠性程度,如果被試在因子上得分>7分,則此問卷視為無效問卷;(2)每個因子得分≥8分者,考慮該受測者在該因子上可能存在癥狀,需制定相應的指導計劃;(3)除效度量表以外,量表總分≥65分者考慮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專業心理咨詢與診斷。
采用SPSS26.0進行數據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352名學生的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發現:量表總分陽性人數為23人,檢出率為6.53%。各項因子的陽性檢出率排序為:學習焦慮(64.77%)>過敏傾向(29.83%)>身體癥狀(26.42%)>自責傾向(25.57%)>恐怖傾向(12.78%)>對人焦慮(10.23%)>沖動傾向(8.24%)>孤獨傾向(3.69%),學習焦慮是學生當前首要心理問題。
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各因子得分和量表總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結果表明:除孤獨傾向和過敏傾向以外,男女生在其余6項因子上得分和量表總分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這6個維度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特別是在恐怖傾向這一因子。
對不同生源學生的各因子得分和量表總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9個維度上P值均>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說明生源類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產生影響,無論是新市民學生還是本地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相似。
學校新生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為6.53%,國內中小學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一般都在5%~10%之間,這個檢出率屬于正常范圍。學習焦慮的檢出率最高,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運用相同測量表的研究,如舒立國等人和萬増奎的結果相比,存在一致性,說明學習問題是這一階段學生的普遍問題。除此以外,各因子的陽性檢出率結果與馬利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隨著相關教育文件的出臺和落實,整個社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張家港市教育部門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更是嚴格按照要求,結合本校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貫徹于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保障。
城市“教育內卷”正慢慢擴展到農村,農村家長不懂得教育方法,也不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學習壓力。“雙減政策”的實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但是升學壓力依舊存在,因而學習焦慮成為這一階段學生最大的心理困擾。
父母的教養方式更多呈現的是過度關愛或過分嚴厲,導致學生的個性太過膽怯、敏感,或者太過自大。所以他們自責傾向和恐怖傾向的陽性檢出率遠高于其他因子。城鄉一體化和網絡普及的加速,學生與人交流的途徑減少,溝通經驗和技巧的欠缺容易產生人際交往的焦慮。當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時,初中生難以有效地調控情緒,負性情緒以生理癥狀的形式出現;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也使學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存在差異,這一結果與楊麗冰等人(2009)的研究結果一致;表現出女生量表總分顯著高于男生,女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高于男生。在8個因子中,除孤獨傾向和過敏傾向這兩個維度以外,男女生在其余6個維度上都存在差異,表現為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從生理學角度看,與男生相比,女生的身體發育早,促進女生心理成熟早,青春期也到來的更早,因而青春期女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明顯高于男生。社會角色期待理論則認為,現代社會要求女生既要具備傳統女子的溫柔、賢淑,又要具備現代社會的精明能干、多才多藝,這些高素質要求使得女生對自我發展有更多的思考,促使女生的心理焦慮水平較高。從情感體驗角度看,與男生的大大咧咧相比,女生具有更為豐富細膩且深刻的情感體驗,她們較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多疑、害怕等情感體驗,這導致女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大。且在父母教養過程中,父母對于女生的關注遠高于男生,這些過多的關注容易導致女生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她們獨立應對困難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所以一遇到問題,女生更易產生情緒波動,出現心理問題。
由數據結果可得,新市民學生與本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任何差異,這一結果與鄭海燕(2016)的研究結果相反。產生相反結論的原因主要有:(1)本研究的被測學生均來自農村,兩者之間差異性較小,因而心理健康水平相似。(2)由于新市民子女長時間在本地學習、生活,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較大。測驗過后,經筆者對學生班主任訪談了解到,新市民子女大部分從小學,甚至學齡期就在本地就讀,只存在極個別的學生小學在外地讀完轉到本地。因此,兩者雖然籍貫不同,但學習、生活經歷與本地學生基本上相同,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基本相似。(3)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飛速傳遞的影響,父母的教養觀念日趨相近,對于學生的影響存在相似性,因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上不存在差異。
學校初一新生經過兩個月的適應,表現為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仍有問題存在,急需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改善。雖然本研究著重調查了性別、生源等因素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但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各因素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構建一個社會(政府和社區)——學校——家庭的三級教育保護網,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幫助。
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儲備力量,是整個社會的關注焦點,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三觀發生巨大轉變的關鍵時期,但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政府、社區和社會其他方面的聯動,推動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的規范化和積極化,促使社會和網絡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
編制特殊學生心理檔案。每年九月,對3個年級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再結合觀察、訪談和個別心理咨詢等方式,為特殊的新生建立一人一檔“心理成長卡”,并及時更新其他兩個年級特殊學生的相關信息,追蹤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減少校園危機事件的產生。
建立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由學校牽頭,建立學校——年級——班級——小組的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系統。(1)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編寫和開設。結合心理測試結果,在新生開學后的一個月內,開展系列新生適應活動,重點幫助他們適應初中快節奏的學習生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減少他們的學習焦慮。(2)開展有針對性的校園心理活動。以學校為主陣地,定期開展心理情景劇活動、主題心理活動等;針對特殊學生,定期開展個案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結合女生較為細膩、敏感,男生易激惹的情緒特征,可以進行情緒調節和調控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3)發揮年級這個教育系統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教師可分年級定期開展年級主題心理活動,推動整個年級、甚至是整個學校的心理健康狀況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4)充分發揮班主任隊伍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力量。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由于班主任時刻都與學生接觸,以及他們對于學生整體情況的了解,所以他們更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更顯著的質量和效果提供了穩固的基礎。(5)利用好心理課和各種德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在課堂里,還貫穿于德育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得每一節課堂和每一次活動都在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6)善用班級心理小組。在班級中形成獨特的心理互幫小組,每組都有心理氣象員,當心理氣象員發現身邊的伙伴有困擾時,及時給予他們幫助;當超過自身能力范圍時,及時向老師求助。學生在助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的提升,真正做到在學生生活的點滴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發揮學校——年級——班級——小組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聯動作用,相互配合,才能維護好學生的校園心理健康工作,減少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家校平臺,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家長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對于學生的教育問題多次受挫,對于學生的教育呈現兩極化狀態,過于寵溺或者過于嚴厲。當孩子處于小學低年級時,在這兩種教養方式下,父母能較多地約束孩子;但當孩子進入初中,特別是青春期以后,這種約束力急速下降。對此,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各種形式和主題的家長學校,利用微信平臺和幸福家長驛站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識;通過家訪了解家庭出現的困惑并給予反饋。學校在幫助家長成為一名合格家長的同時,也推動學校心理工作更好地開展,最終實現學校和家長、學生發展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