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飛 洪 流
去年下半年以來,“雙減”成為教育“熱詞”。“雙減”就是要在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上做“減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上做“加法”。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到“減負增效”呢?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的做法是: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高課后服務水平,以“好課堂”助力“雙減”落地生效。
1.落實“好教研”。
落實“好教研”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學校依托市、縣教研機構和集團教研組織,開展主題研討、集體備課、學科組共建、青藍工程、同課異構、觀課議課、觀摩交流等活動。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的道德引領、課堂教學、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著力體現“聚焦”,注重“融通”,實現“共生”。
2.推進“好課堂”。
扎實推進“好課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制定了《“好課堂”實施方案》,并以《課堂評價量表》為抓手,構建和創新“好課堂”教學范式,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注重開展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學校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指導學生做好預習,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幫助學生提升在校學習效率,確保實現“好課堂”的各階段目標。
1.加強學生作業管控。
學校教務處嚴格監督各學科、各年級的書面作業總量——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各學科組、年級組加強對作業的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過課標。實行各學科作業統籌把關制,建立教務處牽頭、學科主管領導落實、學科年級組長協調、班主任負責、各學科教師配合的工作機制,做好各學科作業的平衡工作。教務處不定時抽查作業或訪問學生,發現問題,馬上整改。
2.注重學生作業設計。
學校制定了校園“好作業”標準,明確作業的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并將作業設計納入集體教研,加強作業專題設計的研究和培訓。各學科組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學校鼓勵教師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堅持“一教一輔”底線,不布置機械式作業、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作業、懲罰性作業;假期要根據“好作業”的工作要求,結合校情、生情,布置具有實效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作業;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加強學生作業輔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時間管理能力;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與備課、上課等教學環節的一致性。
3.認真批改,做好作業反饋。
學校各教研組定期檢查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要求教師認真研究作業,試做作業,做到全批全改,準確規范,評語恰當,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教師要強化面批,力爭每天面批率達30%左右;認真做好作業講評,做到精練、精講,提高學生作業效率。教師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學校根據國家、省、市、縣的要求,全面落實“5+2”課后服務,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展富有實效、富有特色、致力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課后服務。
1.科學構建“1+2+N”課后服務課程體系。
學校圍繞學生多元化成長需求,探索與嘗試課后服務“1+2+N”模式:“1”指基礎課程,通過“固本+培優”,開展作業指導、個別輔導、自習答疑、綜合閱讀等活動,鞏固日常學習成果;“2”指藝術和體育課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N”指圍繞“體育+”“科技+”“閱讀+”“藝術+”等項目,開設豐富多彩的綜合素養拓展課程。
2.精心打造“兩段式”課后服務課程菜單。
對于每天兩小時的課后服務,學校將其劃分為“1小時學業輔導+1小時特色課程”,讓每天下午3:30后的課后服務變得豐富多彩而有溫度,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最愛。
(1)“輔導時刻”,關注差異。多學科教師溫馨陪護,對有需求的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式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和思維品質。學校構建“基本作業+彈性作業+實踐作業”的模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適應性和可選擇性,促進作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確保學困生“吃飽”,學優生“吃好”。
(2)“鍛煉時刻”,培養技能。學校充分挖掘、整合優質資源,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編寫校本教材,打造精品籃球課程,以球健體,以球啟智,以球養德,以球育人;同時,結合地方文化,推廣泗洲戲、淮河錢桿舞,確保全校學生人人參與。
(3)“靜心時刻”,提升情趣。學生被精心呵護,教師要靜待花開。學校每周二下午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交流,或靜讀,欣賞經典名篇,用心與世界對話;每周三下午開設書法課程,每個年級的專任書法教師“走班”上課,指導學生在一撇一捺、謀篇布局中尋找漢字之美。
(4)“自主時刻”,挖掘潛能。每周四下午是孩子們的快樂時光。學校在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基礎上,借助社會力量,聚焦自主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開設了國際象棋、國畫、沙畫、古箏、陶笛、無人機、水火箭等多個領域共62門校級拓展性課程;圍繞“語文+”“數學+”“英語+”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長開設拓展性課程。
(5)“家長講堂”,共同成長。每周一課后時間,都會有家長走進學校課堂。每班推選一名家長,請家長為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級授課,近距離地接觸孩子,觀察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感受孩子在課堂上的智慧火花。從事不同職業的家長,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精心備課,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和教具,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