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雄州初級中學 鄒 彤
北方人愛吃面食,而我們安徽人也不例外,我們早上和晚上都會吃燒茶餾饃,中午吃面條,只有人多或過節時才會吃米飯。
所謂燒茶餾饃,就是煮稀飯時在鍋邊餾饅頭。但光吃饅頭多無味呀,所以就有了醬豆子。這個醬豆子可跟超市賣的黃豆醬不一樣。
醬豆子手藝一般人是不會的,只有那些年齡比較大的、手腳勤快的農村老太才會。我姥姥就會,我還親眼看過她做醬豆子呢!
首先,將上好的黃豆用鹽水泡大約12 小時。然后,把泡好的黃豆撈出,放入大灶鍋,不斷地翻炒;大約十分鐘后,倒入涼水,大火煮開;煮到黃豆快要爛時,把豆子撈出來,注意不能太爛,否則就會成醬糊子了。接著,就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捂豆子”,如果捂不好就白忙活了。等豆子徹底涼了,找一個大皮口袋,把豆子倒在里面,扎緊,千萬不要漏氣。扎好后放在家里陰涼的地方,姥姥會拿家里不要的衣服蓋上幾層。大約一星期后,豆子表層會出現黏黏的、細絲狀的白色物質,其實就是發酵的菌絲,這就說明豆子捂好了。最后,把豆子放在陽光下曬干,美味的醬豆子就做成了。
等到要吃時,姥姥會將醬豆子和少量的紅辣椒放在鍋里翻炒,當聞到一點臭味時,就可以出鍋了。這時豆子雖然聞起來臭,可是吃起來卻很香。我們通常把醬豆子夾在饅頭里吃,香中有辣,辣中有香,特有味!
據說,醬豆子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這里還有一個民間小故事呢!輔佐越王勾踐的范蠡,年輕時在地主家管理廚房。因為家里剩飯多,變質快,只好扔掉,范蠡因此經常被地主責罵。后來,范蠡就將這些長了綠毛白毛的食物曬干,再炒熟,最后加水煮一煮,意外發現很好吃。范蠡得此啟發,就用發毛豆子制作了美味可口的醬。后來呀,制作豆醬的方法就在民間傳開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沒有人會自己去做這種過程復雜的醬豆子了,只會到超市里買各種各樣的醬。超市賣的醬能有自家做出來的好吃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家里做的醬豆子,不但沒有添加劑,還有親情的味道,是超市里買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