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勇
社會交往能力往往決定一個人將來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因此,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它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逐漸形成,并隨著成長不斷提升,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一個必備能力。
三月,窗外微風吹拂,河面波光粼粼,河畔楊柳枝頭的嫩芽正悄悄地帶來春的氣息。路上行人稀少,疫情沒有因為春天的到來而有所減緩,整個城市透出一種清冷的寂靜。因為疫情,孩子們在家上網課,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想必他們一定非常渴望能和同學一起在教室里認真學習,在操場上盡情玩耍。
小羽媽媽給我打電話時,非常不滿地表達兒子小羽在家太鬧了,根本沒法安心在家上網課,一個勁地說太無聊。小羽媽媽想帶著孩子來見我,我們在謹遵防疫細則的情況下在咨詢室見面了。
小羽,初一男生,個子很高,身體壯實,濃密的頭發蓬松地覆蓋著前額,有些自然卷,穿了一身寬松的運動服,走路時身體微微搖擺晃蕩。
一落座,媽媽又重復了電話里的困惑,小羽坐在邊上一聲不吭,眼神卻不自主地躲閃。
“疫情期間,在家通常是怎么安排時間的?”我轉向小羽問道。
小羽沒有回應我,看了看媽媽,再次低下了頭。“老師在問你呢,你和老師說說,你一天是怎么過的!”媽媽及時插話,打破了那一刻的沉默,言語中透著生硬的抱怨。
在青少年心理咨詢初始訪談中,每一位走進咨詢室的父母,通常會很用心、很努力地描述孩子的狀態,在那份急切的陳述中,我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當下狀態灼熱的焦慮。
“小羽,老師知道,你說或不說其實都是一種回應,都是在表達你自己,如果你愿意用語言來表達,也許我可以更快地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也可以更快地被別人理解。”小羽抬起了頭,看了看媽媽,又轉過頭來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
“小羽媽媽,小羽也許需要單獨和我溝通,要不你先到樓下坐會兒吧!”我示意媽媽先出去,室內氣氛一下子松弛下來。
“小羽,這里只有我們倆,首先我想表達的是,這個空間是安全的,我們所有的談話都只是發生在這個空間里,我們是有保密原則的。”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于自我邊界的意識很敏感,強調保密原則可以讓他盡快打開心扉。
在隨后的時間里,小羽陸陸續續開始表達。他說自己太無聊了,希望能多和同學交往,能有幾個好朋友。可是他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每次相處下來都會不歡而散。有一次,在上完一堂體育課回到教室,他打開書包準備吃從家里帶來的點心,卻發現書包里的點心被同學偷偷吃掉了。他生氣地問是誰偷吃了,班里有個男生向他走來,小羽看到這個同學,不問青紅皂白,掄起拳頭就迎面痛擊,結果造成這名同學的鼻梁骨斷裂。后來得知,這個同學本想上前告訴他是誰偷吃了他的點心,結果卻遭此待遇。談起這件事的時候,小羽還是很生氣,沒有一絲愧疚。他說憑什么有人偷了東西,學校還要批評、懲罰他。
在與小羽隨后的溝通過程中,小羽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無聊”。他說最想要的是和同學一起玩兒,可是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沒有交到知心的朋友,他很困惑,問怎樣才能交到朋友?
我想小羽同學的困惑很多同學都會有,有的同學因為沒有要好的同伴,就沉迷游戲中不能自拔;有的同學在班級里用吵鬧、打架的方式吸引同學的注意,結果自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這類學生將來離開校門步入社會后,通常仍然保持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的狀態。與家人和親友相處不知道包容、忍讓,工作中很難與他人合作共事,也無法進入一段良好的親密關系。究其原因,是父母在孩子早期沒有有效地引導孩子發展出“與人聯接”的社交能力。作為家長,有必要教導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學習兄弟姐妹間的親密相處、禮讓,鼓勵孩子多與小伙伴交往,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事、玩耍)。
小羽一家四口人,他有一個姐姐,家人在家里都是各做各的事,彼此間除了事務層面溝通交流外,很少有情感層面的互動。小羽說沒有看到父母間有溫情表達的畫面,也沒有看到父母為了某事爭執吵架,他和姐姐之間也沒有姐弟間的親昵與爭吵。我在聽他講述時,感到他的家庭是一種程式化的機械狀態,家庭成員的情感是不流通的,仿佛凍結了一般。我深深地理解了小羽處理關系的方式為什么如此簡單粗暴。他無從模仿與學習表達情緒感受,當情緒來時,要么硬生生壓抑,要么付諸行動。
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往往決定一個人將來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因此,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它從人的幼兒時期就開始逐漸形成,并隨著成長不斷提升。它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一個必備能力。
如果把獲得知識的能力看成是智商,那么人際交往能力便是一個人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俗地講,情商是指一個人的關系處理能力,主要包括:情緒感受力、溝通力、感同身受力、自我表達力等。深度心理學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取這些能力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要素。
媽媽的鏡映能力。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媽媽的鏡映,從而感到被承認、被接受、被認可,從而體驗自己的價值感。那么,當他在人際交往中要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時候,敢于做到自我亮相。為此,有心理專家指出,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鏡映的感覺——被喜悅的雙親愉快且贊許地注視著,稱為“母親眼里的光芒”。當他的內在感受被父母看到時,內在的情緒情感就開始流動了。當他遇到困難時,他能表達自己的痛苦,尋求來自于他人的幫助。或者當他獲得贊譽時,他懂得把自己內在的喜悅分享給他人。
爸爸的肯定與欣賞。父親的肯定與欣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在人格力量的來源,當孩子弱小時,有一個功能是從想象層面與自己父親的融合,并通過這種融合獲得內在的平靜與力量。父親的積極陪伴,讓孩子充分吸收這份心理營養。當孩子滋養足夠、人格力量飽滿時,便有力量表達自己,敢于探索,愿意與同伴分享成果,這份力量使孩子的人格具有彈性,是進行良好人際交往的潤滑劑。
同伴的換位思考力。當我們順利地從父母那里獲得感受力與感染力時,緊接著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和父母的分離。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聚合,唯有一種愛是指向分離,那便是父母對孩子的親子之愛。當孩子有力量與父母分離時,孩子最希望的是找到一個類似自己的人,他的心理能量指向與自己興趣相投、愛好相近、有共同語言的同伴。發展良好的同伴關系是青春期孩子最大的內在動力,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發展良好換位思考能力的關鍵時期,當順利度過這段時期,孩子便擁有了珍貴的同理心。
在陪伴小羽的過程中,小羽經歷了從一開始的猶豫懷疑、緊張憤怒到后來的柔和敞開;從一開始的情緒張力,甚至動身離開,到后來的身心放松、表達感受。慢慢地,他在關系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在關系中確認自己的價值,發展出了愛的能力。
畢淑敏說過:“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愛是什么?良好的人際關系便是愛。懂得經營人際關系,便擁有了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