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源 鞏茹敏 (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教授課程。本課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闡述,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式,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探索和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有助于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校思政課建設引領作用的時代需要。[1]
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源自實踐的導向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2]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對于培育具有擔當歷史重任的接班人以及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新增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程無疑肩負著這一重要的使命。探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全面”到“具體”,幫助學生從切身相關的事例中思考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內涵,進而使學生切實在思想上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種負面、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使得新時代大學生的情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極易受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賡續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品德修養,進而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課實踐教學中蘊含了豐富素材和生動實踐,有助于增強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領會和運用中來,是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兩性一度”,[5]推動建設思政課“金課”的有效途徑。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具有意識性地教學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用。”[6]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想變化特點,分析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的異同,找準共振,發揮創新。通過“課內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四種方式”,[7]引導學生切身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學習和生活的生動實踐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包括具有指導現實的教學內容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確保課堂實踐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環節中發揮引領作用:
一是表現在教學內容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創新的前提基礎就是確保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政治高度,能夠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進行準確把握,同時與社會現實緊密關聯,與學生的實際發展相結合。如在講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就進一步做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對于這一知識點可以做這樣的分析:首先,從全局發展的角度,分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生的變化;第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通過介紹我國在助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中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來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第三,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組織學生分別計算“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第三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節點上作為90后、00后自己的年齡。最后,感知當代青年大學生在人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黃金時期,都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期相契合。將講授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時代使命。與此同時,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還應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簡稱《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括的“十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整體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
二是表現在教學方法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內研討、學生模擬教學、學生辯論及演講等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教師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部分章節,根據不同班級和不同專業劃分,鼓勵和支持學生以團隊、小組的形式說課。學生自主收集和整合資料,用鮮活的實踐和生動的故事,以演講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學習成果展現出來。如在講授“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展現身邊的事例,并結合專業學習和生活談一談作為新時代青年如何切身踐行愛國、奉獻、奮斗、創新等精神。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統一,培養學生客觀、全面地解析問題以及自主思辨的能力,進而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成效。
當然,教師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實踐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以微電影攝制、實踐學習方案規劃大賽、課內研討升級為思想政治教育沙龍、“新思想·青年說”大學生講思政課等品牌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和接受課程的積極性。
“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 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 沒有預期的目的的。”[8]校園實踐教學作為課堂實踐教學的延伸和拓展,[9]是理論見之于校內這一文化場域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的實踐活動。因此,需要教師與學校思政教學資源組建橋梁,激發學生對于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需求和渴望。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通過精心準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選擇適合的教學地點,積極探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的征文賽、演講賽、知識競賽、書畫大賽、校園文化藝術節、名師學術講座、請榜樣人物和優秀校友座談等展現實踐教學的文化活動形式。如教師可選取教授課程內容中學生感興趣的章節設定主題,適時邀請市內外、校內外相關領域和行業的專家開展主題講座。通過專家講解取得顯著成果中的非凡經歷和真實故事,呈現豐富的間接經驗、感性知識以及人格魅力,從而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切身在校內文化活動中感受才干得以增長、人格得以升華、精神得以熏陶。
校園實踐教學是思政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實驗場域,其開展的重點在于將課程優勢與學生特點有機融合,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把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情感認同轉化為踐行自覺。
在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理論思考為出發點,聚焦于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具體形式上可以是參觀考察、社會調研、研究性學習及公益活動等。在廣泛開展的實踐活動中蘊含豐富的理論價值,需要學生在觀察、認知和分析的過程中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如組織學生參觀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的地方、紅色革命老區、烈士陵園、中國革命博物館等教育基地。這些能夠承載群體成員共同經歷和價值框架的地點,能夠為群體成員回憶過去、認知當下和未來提供共通的解釋和理解框架。[10]學生通過瞻仰革命歷史文化遺存、緬懷革命先烈事跡、感受社會的發展,激發其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要義的深刻體會,促使其認識到自身與集體、自身與社會以及自身與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提升愛國、奉獻、奮斗、創新等精神境界,強化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對“四個自信”的認同感。
社會實踐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在明確學時、學分的要求下,定期開展,科學實施。切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的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實現社會實踐教學對課堂實踐教學的有力補充。
伴隨網絡信息化的迅速普及與高速發展,其具備了新媒體開放性高、共享性強、互動性廣等特點。年輕的自媒體人以其與大學生的年齡相仿的優勢,所呈現的媒體作品直播、短視頻等內容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在此趨勢下,高校應“加快新媒體技術與網絡思政教育類平臺、主流媒體平臺的融合進程”。[11]通過拓展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梳理恰當的實踐主題,準確把握實踐教學目標,不斷探索“互聯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實踐形式。
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平臺教育和實體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緊跟學生群體需要,對思政教育載體進行創新,并有方向性地設計呈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的相關教學內容。如情景模擬、翻轉課堂等,搭建與其契合的網絡平臺,并及時掌握課程相關動態信息。同時,利用QQ群、公眾號、主體博客、網課、微信群、網上調查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接受教育教學的知識。
總體來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的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虛擬實踐四種實踐教學方式中,教師作為“教”這一環節的設計者和操作者,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處理好與學生“學”之間的雙主體關系。與此同時,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也需要提供各方面要素的保障,如實踐環境、實踐經費、長效機制等。有效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發揮“課程思政”作用,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方式得以創新發展。
新時期,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應緊抓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契機,突破部門壁壘,充分調動思政基地、校團委、學工部以及各學院專業課實習基地等部門,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內容制定相關的實踐主題,相互配合,有效整合實踐教學的資源,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陶冶愛國情,樹立強國志,從而更加自覺地投身到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報國行動中,充分體現思政課實踐教學“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2]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