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鵬(湖北省咸寧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力行”出自《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實踐,竭力而行。《中庸》記載:“力行近乎仁。”其大意為努力實行、竭盡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還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將力行作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終要通過“行”展現出來。《周易》中蘊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廣業”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對力行的推崇。建功立業、敢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稱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給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本次作文為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由材料、寫作任務、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
其中材料包含兩段話。第一段著重解釋“力行”的出處及含意;第二段強調“力行”的作用、力行與德行的關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內容。
寫作材料中明確了寫作者的身份——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青年。同時,明確了寫作任務——由材料得到的啟示,結合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在寫作中萬萬不可忽視身份,并要結合對自身發展的思考來寫作。
寫作任務分解如下:
材料已明確了“力行”的內涵,即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力行”的意義與價值,即“仁”“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現,即建功立業、敢為天下先。
寫作任務要求學生聯系民族復興重任,即側重闡述“力行”的當代意義。
寫作時,可順勢打開思維——
“力行”對個人的意義:助力個人實現夢想,實現自我價值。典型人物,如反詐警察陳國平、翻譯家許淵沖等。
“力行”對團體的意義:通力協作,攻堅克難,獲得科研方面的勝利。典型人物,如研制青蒿素的屠呦呦團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醫護人員等。
“力行”對國家的意義:落后就要挨打,趕超才能贏得話語權。典型事例:中國由清朝的閉關鎖國、民不聊生到新時代實現小康、大國復興,力行而自強。
“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青年”是材料給予寫作者的角色定位,寫作時應結合對自身發展的思考,處處有“我”在。作為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青年,寫作者需要明確:為什么要力行?就是要肩負民族復興重任。如何力行?就要通過竭力而行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民族復興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①當代青年要有敢為天下先、建功立業的力行品格;
②當代青年要肩負民族復興的使命,力行正道;
③力行對個人、社會、國家意義重大。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
2.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張栻)
3.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張載)
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5.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貝多芬)
于力行中汲力,揚復興之燈火
使命為燈,力行作火
力行在左,使命在右
陸游詩中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習近平總書記曾言:“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句句、一聲聲都在勸勉我們——凡事要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力行是古代君子的大德。而身處“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的當代青年,也應于力行中汲力,揚民族復興之燈火。
(湖北省崇陽縣第一中學A300班王炯)
易卜生曾言:“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民族復興的使命看似縹緲,但只要我們每個人貢獻一份力量,就能落地生根。青年們,何不以使命為燈,力行作火,于變局中起舞,于人生之華中熾然前行呢?我們終將掌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湖北省崇陽縣第一中學A300班宋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強國須力行
文/程焯(湖北省崇陽縣第一中學A300 班)
毛主席曾對青年們諄諄告誡:“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中國青年作為祖國未來的脊梁,被寄予了厚望。吾輩青年當不負眾望,身體力行,肩負起強國之大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扛起重任。袁隆平院士常告誡學生,書本上是種不出稻谷的。若非袁老身體力行,日日于稻田中“打卡”,哪來雜交水稻的成功?又如何解決14 億人的溫飽?
欲擔復興民族之大任,須在困難中竭力而行。
最清晰的腳印留在最泥濘的小路上。只有克服困難,突破困難,方可贏得成長。強忍宮刑之辱,究天人之際,司馬遷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數年如一日地測試,千萬種藥材混合分析,終換得一粒小小的糖丸,造福我國千萬兒童。若非在黑暗中依舊堅持摸爬滾打,在困難中竭力而行,哪來顧方舟團隊根除小兒麻痹癥的可能?
欲擔復興民族之大任,須在堅定心志中竭力而行。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若做不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不能堅定心志、竭力而行,成功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終身踐行,為民族復興貢獻了巨大力量。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立志幫助貧困女孩走出大山,不惜忍受疾病的侵擾,托起女孩們的讀書夢。他們堅定心之所向,竭力而行,終得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吾輩青年當接過接力棒,敢為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君可見,神舟十二號的科研團隊人員平均年齡僅為33 歲,他們在幕后默默耕耘,竭盡全力,為共同的航天夢奮斗。君可見,奧運會的賽場上,“00 后”的運動健兒們以無限的拼搏展現自己,為國家榮譽盡其所能……身為當代青年的一份子,我們要如終軍“弱冠請長纓”,如宗愨“少年破巨浪”,身體力行,為祖國的河清海晏貢獻力量。
青年向上,國家向前。唯有身體力行,不斷前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指日可待。
本文題目化用了陸游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開頭段亮觀點、展文采,中間段素材豐富,結尾簡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