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翠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五中學)
教育的社會性價值是為未來社會準備人才。2021年秋季,“雙減”政策在全國全面落實,那個被稱為“劇場效應”的教育內卷鏈條正在斷裂。破除唯學歷、唯分數論的教育評價體系,從重視學歷向重視能力與素養轉變,夯實人才儲備,適應當下國家對于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初中歷史教學中切入熱點新聞,激發學生內在的、自我成長的力量,是“雙減”落實,尤其是專業師資缺乏和資金欠發達地區的一個可選新元素之一。
當下,我國的教育已經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高等教育將近普及。多年以來的高考應試思維,讓中國學子的創新意識和才華,在多年的埋頭苦學中消磨,創新意識不足,只會“制造”,不會“創造”。未來對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更是需要下大力氣。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關鍵技術和關鍵領域仍然受制于人,甚至頻頻被壓制。這是當下我國發展的瓶頸。能夠突破這一大關的必然是人才。國家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在國家尖端領域里深耕,能推動國家技術產業進步的人才。人才轉型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再者,近幾年的中高考,無情景不命題。所有科目的題目都是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題目甚至已經沒有了標準答案,題目更加靈活、創新、開放,而不是死記硬背的能力。“雙減”政策的減輕學生負擔,并不是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但是通過培訓、刷題,已經拿不到高分。該政策推動下高考選拔的學生是真正能夠推動創新,獨立思考,有質疑精神,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能夠和西方“掰手腕”,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人。說到底,高考改革還是為了人才轉型。因此,高考試題會更難、更活。但教材篇幅、容量的限制及相對穩定性,信息的相對滯后性,不利于解決中高考試題取材于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需求。
熱點新聞就是活教材,在教學中找出歷史與現實相通相似的節點,巧妙滲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彌補教材信息的相對滯后性,讓課本知識變得飽滿,提高閱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雙減”政策落實中以材料為載體、情景命題的高考改革。也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專門關心社會與實踐,只需平時點滴積累熱點新聞素材即可。且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把握時代脈搏,參與社會實踐,有助于人才轉型,為學生與社會接軌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多年來,為了考取更高的分數,學生往往淪為學習機器,陽光心態透支,應試壓力下的學習成為了生活的全部。“雙減”政策使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價值得以呈現,實現人性啟迪、思想啟蒙與精神塑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穿針引線,適當穿插正能量的熱點新聞,春風化雨般地熏陶學生將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一課中關于中共誕生意義的理解,可結合脫貧攻堅收官和“綠化將軍”張連印的熱點新聞:張連印,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為人民謀福利;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以此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正是因為每個共產黨員踐行初心與使命,所以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的勝利,建立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全民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等一件件治國安邦的大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也必將實現。通過張連印和脫貧攻堅收官的熱點新聞,引導學生樹立堅信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學習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鋼鐵長城”時,教材內容涉及中國空軍從無到有,從國外購機到自主研發。可以滲透第十三屆中國珠海航展“藍天儀仗隊”副隊長井飛的話:“作為一名空軍飛行員,能夠駕駛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戰機,翱翔在祖國的藍天,感到非常的驕傲與自豪。”也可切入遼寧艦上的指揮家陳曉彤的體會:“每一次用手勢指揮放飛我國獨立開發的第一款艦載戰斗機殲-15時,都非常自豪,非常地激情澎湃。”
中國的國防科技從“一無所有”到“驚艷面世”,從“艱難迷惘”倒“展翅騰飛”,一代代航空航天人在增強國防實力的歷史進程中謀劃人生、創造歷史,也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全過程。中國也正是在這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和奮斗中不斷成長,不斷前進。以此激勵學生在時代的機遇中,將個人前途、家庭幸福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遠大的抱負付諸實踐,勤奮學習,為青春的飛揚增添動力。借助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特征,貼近學生生活和經歷的正能量的熱點新聞,在播下愛我中華種子、增強家國認同感的同時,必將激發更多為祖國進步而奉獻的中國志氣。
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談到的那樣,“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死去的時候,比來的時候靈魂更高尚”。一個人能賦予生命意義,為理想奔跑,就會幸福。
疫情來襲,居家學習,平時靠推著、逼著才去學習的孩子與父母的矛盾突然加劇。這不是疫情的錯,更不是線上教學的錯,而是家長不斷催促和不良推動之下,孩子自始至終被推著、逼著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雙減”落實需要每一個受教育者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善于反思,樂于分享。因而,教一萬個知識點,遠不如養成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不斷獲得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與實現夢想相匹配的能力的過程,這樣才會走得更遠。初中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是非常強大的。無論是課堂、課后延時活動,還是放學后,均可以熱點新聞為主線,激發、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轉變學生業余關注的興趣,改變學生的“行走方式”,養成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體會歷史智慧帶來的最深層次的快樂。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國重返聯合國50周年。俄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致中國賀電:中方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為世界應對危機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在聯合國各個領域都表現積極,聯合國和世界需要中國繼續發揮領導力。借此熱點新聞布置課外延伸探究作業:利用課后空閑時間或晚飯時間,收看中國重返聯合國50周年新聞聯播。或手機查閱,或與家長交流該新聞等方式,思考完成:決定成立聯合國的決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哪次會議上做出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哪一年?經歷了怎樣艱難曲折的重返路?中國在聯合國風雨同舟合作路上的積極表現有哪些?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中國又在聯合國發展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為世界應對危機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你能列舉幾個?
借助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熱點新聞,通過課堂穿插、布置課后查閱新聞資料的探究活動、與家長同學相互交流等方式,鼓勵學生每天關注熱點新聞,尤其是專家評論,逐步形成不斷追問的思維品質,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徹底搞清楚,并試著跟老師探討,與同學、家長交流、分享。不能讓學生單純地沉浸在學習當中,當一個只會讀書的人,不諳世事。書本上東西是有限的,學生以后總歸是要面向社會的,不會有人給他選項,更不會有人讓他一遍又一遍地刷題練習。通過關心身邊事、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意識的培養,慢慢拓展學生的眼界。
“雙減”政策逐步理清教育體系,打造學校主戰場。每個受教育者都有獨特的發展節奏,學校教育要引導其探尋屬于自身的學習方式與未來成長方式。提高校內教育教學質量、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落實好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將課后延時和學校自身的教學優勢結合起來,通過興趣拓展、作業輔導、愛好培養等一系列課后個性化活動,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助力教育回歸本原。
首先,“雙減”要求學校和教師必須擁有一份擔當,直面挑戰。“雙減”政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時間專注于研究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課堂要質量,做到應教盡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選教學內容,有效突出重點;時刻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控制作業,減少學生學習總量;還需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注意力集中,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涉及內容極廣、跨度極大的學科,歷史教師的思想和學科素質還需站在歷史的最前沿,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從熱點新聞中汲取新鮮血液,結合教材,恰當切入,畫龍點睛,爭取做到歷史課堂的“博”“精”“趣”。
一開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熱點新聞時,作為九年級的家長是擔憂的,委婉地建議:會不會太浪費時間,課堂時間夠嗎?半年后,收到了未曾預料的成果。每節歷史課前的課間,只要本人走在樓道里,總聽到學生的聲音:歷史老師來了,坐好。學生愛上歷史課,怕耽誤課堂時間歷史老師穿插不了熱點新聞而提前坐整齊,抓緊時間背誦上節課的知識點,給歷史老師留點時間。學生對能夠了解更多的熱點新聞充滿了渴望。課堂秩序井然,氣氛活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且成績遠遠高于平行班。課后總有學生搶著與老師談論自己關注到的熱點新聞,或事關國家,或身邊小事,侃侃而談、滔滔不絕,滿滿的正能量。正所謂“減負不減學習興趣”。語文老師無意中談起,該班的學生這學期作文當中應用了好多的新聞材料,語言表達也準確了很多,很有見解,進步很大。
其次,利用課后延時活動(大課間)組織熱點新聞興趣小組。校內的素質教育活動培養的是一種集體精神,學生之間是協作共生關系,一起學習,相互指導,分工協作。教師確定活動主題,安排任務,學生分組分工查閱收集資料,分享交流,記錄心得。通過活動的開展,打開學生封閉狹隘的眼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查閱、收集資料的能力,團隊合作與交往能力。通過熱點新聞成功將課后延時活動和學校教學優勢結合起來。
最后,教育是個慢活兒,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范。“雙減”政策促使家長與學校在管理理念上達成共識、在育人途徑及方式上同向而行,讓教育回歸常態、讓家長回歸平常心、讓人才培養適應規律。“雙減”,恐怕真正要減的是對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讓孩子真正行動的方式永遠是家長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興趣合伙人,不是決定者。“雙減”一不減盡職的家長,二不減優秀的學生。減掉的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家長和不愿學習的學生。這類家長和學生在“雙減”政策下會很快被淘汰。真正優秀的父母,不在于為孩子報了多少班,而是在于是否真正參與了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的心理成長包括認知、情感、人格方面的逐步完善。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場修行,孩子的學習、成長是爬坡,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培育。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咨詢更加便捷。初中生博覽群書沒有時間,看電視看手機獲取新聞資訊,了解社會常識、生活技巧、國家政策,可以滿足其強烈的好奇心。經常關注新聞的學生,見多識廣,善于溝通,能坐知天下事。建議家長將熱點新聞作為每天固定閱讀項目,將游戲、動漫、偶像劇改為新聞,陪孩子每天關注5~10分鐘的新聞。早上起床后隨手打開電視,刷牙、洗臉的同時,聽聽早間新聞;坐地鐵的途中看晨報,或聽聽廣播等。重點看一些專家的點評。倡導家長嘗試與學生一起分析前因后果,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使學生擁有探索事物關系、透過現象把握歷史本質的眼光。家長及學生堅持關注,養成自律,聚沙成塔,成為習慣。
每個人都不是單純的歷史看客,更是歷史的記錄者,推動者。疑惑、彷徨、失落是一時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生活的意義、成長的幸福,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熱點新聞,讓學生學會思考與分析、自信與自勵,正確抉擇,沉著穩重;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從現實中尋找學習的內驅力,用現實的眼界去辯證地看待歷史,用歷史的智慧面對今天,洞察未來,逐步成長為半個社會人,為落實“雙減”政策、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提供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