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鐵路選線是鐵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工作,不僅關系到鐵路工程的全局建設與后期影響,同時也涉及了鐵路經濟性與長期戰略價值,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復雜程度高的系統工程[1]。在社會各界對鐵路工程建設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鐵路選線工作面臨著選線控制因素多、建設標準高、選線難度大等難題,此外,鐵路選線工作質量還會影響鐵路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適用性、技術可行性及社會接納性等多個方面,尤其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項涉及面廣的復雜工程。因此,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鐵路選線,才能全面提高鐵路工程建設質量,使我國鐵路建設朝著世界一流的目標不斷邁進與突破。本文對鐵路選線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據此得出解決對策。
個體工程的設計與建設質量往往決定了總體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其中尤其以設計決策最為關鍵,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首要因素,這也決定了鐵路選線在鐵路工程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鐵路選線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1)鐵路選線應當進行多方案對比與論證分析,結合鐵路工程的總體規劃與戰術、戰略目標,運用各種現代勘察、測繪技術對線路選擇方案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多方案基礎之上通過論證分析選定最優決策,從而全面提高鐵路選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2]。
2)在保證列車安全運行的基本前提下,鐵路選線還應充分考慮線路方案對于列車行駛的舒適性及對鐵路工程建設成本的影響,應當充分考慮造價、工期、工程量、后期運營難度、運營成本及鐵路總體經濟效益,為鐵路工程的長期良性運營做好前期鋪墊。
3)鐵路工程量巨大,建設過程中會對線路沿線的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鐵路選線還應當充分考慮鐵路建設對地方生態環境與人文的影響,避免鐵路線路選擇在具有重要人文與經濟價值的區域,同時還應減小鐵路建設對地方生態的影響,使鐵路與周圍環境或景觀相協調[3]。
4)鐵路建設對基本農田的占用與破壞通常無法避免,因此,鐵路選線過程中應盡量減小對基本農田的占用,避免鐵路穿越經濟園林與經濟作物,減少鐵路建設對農田的侵占與破壞。
5)鐵路選線還應避免破壞地方水文地質,選線時應當對沿線的水文地質情況進行深入勘察,重視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是鐵路工程建設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這也使環境因素成為鐵路選線工作中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鐵路施工與鐵路后期運營都會不可避免地對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其中,廢氣污染、污水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均是較為常見的污染問題,因此,鐵路選線應充分考慮沿線的環境保護問題,降低環境因素對于鐵路工程的影響[4]。鐵路選線時,應提前對沿線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特點進行勘察,避免鐵路穿越人口密集區域與重點保護建筑或環境保護區,若當地還有有重要歷史或人文意義的建筑或景觀,應當充分尊重當地風俗,避免鐵路工程對當地人文與歷史的破壞,為鐵路的長期良性運營減少影響因素。
地理因素也是鐵路選線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不同地形、地貌、地質條件下,鐵路工程建設施工標準、施工難度、施工成本及建設周期等均有所差異,若鐵路選線不恰當,可能會導致鐵路建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施工難度增加及建設周期延長等問題[5]。在鐵路選線時,應對沿線的地質地貌特征進行充分勘察,盡量避免鐵路穿越復雜地質地貌區域而增加施工難度與施工成本,尤其應當避免直接穿越險峻地勢區域,若遇到無法避開的復雜地形,應根據鐵路總體建設目標選擇適宜路線,為鐵路施工、隧道掘進等后續施工提供助力,減少地理因素對于整體鐵路工程建設的影響。
人文因素也制約著鐵路選線。鐵路選線時,若未充分考慮當地的人文特點而錯誤選線,可能對鐵路工程產生長久的不利影響,從而造成鐵路建設難度與運營成本增加的問題,是鐵路選線時應當重點考慮的因素。在鐵路選線時,應當對沿線當地的人文情況進行充分調查,了解當地居民的核心訴求與風俗習慣,避免因選線不當或溝通不充分而導致當地政府或居民的反對,影響鐵路整體建設。鐵路選線時,還應當與當地居民代表和政府進行良好的交流,在鐵路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方面達成共識,避免鐵路選線引起當地居民與政府的不滿,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合理訴求,獲取地方的支持。此外,還應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強調鐵路建設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獲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并請求政府對當地居民進行動員工作,從長期角度考慮得失,而不應局限于地方經濟損傷與鐵路建設的矛盾。
除環境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外,還有諸多因素制約著鐵路選線,常見的如鐵路工程項目勘察設計人員緊缺、工作周期短、工期緊等因素。此外,選線中的用地矛盾、工程投資矛盾、工程安全矛盾、資料收集工作不細致、勘察作業不完整、其他工程項目矛盾等也影響著鐵路選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6]。
鐵路選線應當通過多方案對比、分析,確定最優線路,其中,地質、人文、環境復雜的線路尤其應當在選線整體思路上遵循控制工程、重大工程優先的選線原則:確保線路中關鍵的隧道和橋梁工程處于適宜的地質和水文條件內,優先確保此類工程的順利開展。隧道進口也應當充分考慮線路的地質與地形,避免隧道長度、隧道洞口過量土體挖掘影響山體的穩定性。橋梁建設則應在遵循國家宏觀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地形、河流及鐵路運輸特點合理設計,在保證安全性、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滿足橋梁設計要求[7]。
地方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省會合資鐵路項目逐漸增多,因此,在部分鐵路項目建設中,地方政府的建議與意見發揮的決策作用也越來越大,若線路選擇與地方規劃嚴重沖突,可能會影響鐵路建設的總體進程,不利于鐵路項目的順利進行。因此,鐵路選線過程中應當對區域經濟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進行合理統籌,做到盡量靠近區域經濟發展點和重要的城鎮,實現鐵路項目與地方規劃之間的充分協調,在滿足鐵路建設技術標準的條件下避免或降低鐵路建設對地方發展的影響。若鐵路選線方案與地方規劃間存在嚴重矛盾,應對選線方案進行重新審視并仔細考量,盡量兼顧兩方之間的利益,并通過交流協商調節矛盾與分歧,平衡鐵路項目與地方規劃間的矛盾,為鐵路項目的穩定順利建設掃清障礙。同時,設計人員應尊重地方政府的合理意見,從運輸組織、技術標準、運營維護、土地利用、城市配套工程、區域經濟效益、聯絡線工程等方面進行統籌考量,通過多方案論證分析盡量調節矛盾,從而與地方政府達成共識,必要時可在省級政府的協調下進行矛盾調節,平衡各方利益與矛盾[8]。
環境保護是鐵路選線的重要考量因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應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鐵路線路選擇的同時采取必要的環境保護措施,減少鐵路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可通過避繞措施避免鐵路線路穿越重點人文盡管、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及民族文化遺產遺址;對于無法避開的重要區域,可通過設置緩沖區等應對措施盡量保護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等。
2)堅持綜合治理、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鐵路線路選擇,重視鐵路工程的長期可持續運營,同時應當根據鐵路沿線的地理特征選擇合理的最小曲線半徑與限制坡度,避免大量的高填深挖工作,降低鐵路工程對于環境的影響。
3)重視噪聲污染與光污染等環境問題,選擇鐵路線路時,應當盡量避開居住密集區域,若無法避繞,應當通過種植隔離樹木、設置隔音遮光墻等方式減少噪聲與光污染,其中,應尤其注意學校、商業區、居住區等的噪聲污染問題[9]。
4)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土地資源對于國家長期發展與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鐵路選線時,應首先避免穿越經濟農田或園林,做到切實保護與合理利用耕地,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盡量選擇荒地,避開農林耕地,在鐵路線路選擇時應優先考慮耕地占用面積少的方案,重視耕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長期戰略價值。
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建設設施,不僅可以極大地方便人們的交通出行,而且對于地方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價值。鐵路選線是影響鐵路工程總體質量的關鍵工作,鐵路選線涉及面廣且人員眾多,是一項復雜程度極高的綜合性、系統性工作。因此,合理選擇鐵路線路不僅可降低鐵路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降低鐵路建設及后期運營成本,提高鐵路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