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姍姍
學校教研既是促進教師和校長專業素養提升的重要路徑,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提升的關鍵。長期以來,基層學校教研往往陷于“教而無研”的處境,這樣的學校科研生態很難滿足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需求。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探索的組合教研模式,充分發揮了各年齡段、各類型、各學段教師的優勢,在自由組合中創新教研的內容和形式,創建了校本教研的新生態,使學校教研形成了新氣象。
組合教研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開闊的交流空間,但習慣被動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如何邁出自由組合的第一步?這需要學校整體規劃在先,為教師提供一些自由組合的參考,推動教師打破以往的教研慣性,促使其逐步形成結伴合作的新模式。
傳統的師徒結對是中小學培養青年教師的一項傳統活動,但這種形式中相對固定的師徒關系存在一些隱患:一是知識和經驗的單向傳輸容易導致前輩教師陷入單向的“傳幫帶”思路;二是課堂構建是多方參與的過程,傳統的結對活動難以提供多維的角色思考。這些隱患無形中增加了年輕教師教研創新的壓力。
針對以上問題,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對結對方式加以創新,不局限于老帶新的傳統,而是以問題和興趣為導向,進行更加自由的組合。同一年段的教師可以圍繞同一主題開展系列研究,志同道合的教師則可以根據興趣開展課題研究……歸根結底,相同的研究興趣、共同的教學困惑,是讓不同年級、不同年紀、不同經歷的教師真正走到一起的動力。
學校立足課程實際,在創新的組合教研中,引導教師制訂研究方案,提煉研究課題。如語文學科的教師因教授相同體裁、題材的課文,或因相似的研究風格、傾向等自由組合成隊,以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環節為依托,通過“在看中學”“在想中學”“在做中學”,大量吸收蘊含于團隊合作中、教學行為中的實踐知識。目前,學校語文組合教研的活動已經開展了近30 次,其中有不同課型的專項研究、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銜接研究、校本特色的漂流書導讀研究、階段式讀書研究等。
在學校整體規劃之后,教師團隊組合的跟進是有力的。教師從被動的參與者成為主動的建構者,從一次嘗試性的組合教研走向多次系列化的組合教研。教師在參與中感受組合教研的魅力,在實踐中認同組合教研的優勢,在堅持中享受組合教研帶給彼此的共同成長。
當以“我們”為核心開展教研時,各位成員的優勢就能得以顯現并形成互補。不同類型的成員就意味著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思路,這些都是內隱于團隊中的財富;不同類型的成員還擁有不同的研究工具,這是外顯的抓手。組合教研的亮點就在于讓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在真實情境中體驗不同研究工具的具體效能及獨特優勢,并在教學中加以借鑒和使用,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成熟。
在組合教研的團隊中,二、三、四人的團隊組合是較為常見的形態。這需要教研組設計綜合型的教研情境,在流動的情境中考驗綜合能力。有學者基于“教師主體、問題情境、行動中反思、信念”四個要素,構建了實踐性知識的動態生成模型。圍繞這四個要素,學校結合教學實際,創生各有重點的多樣態組合教研活動,對教師綜合能力、課堂管理策略、學生心理特征等因素各有考查。
例如,學校開展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模擬課堂比賽。所有青年教師先兩兩自由組對,多名骨干教師作為導師隨機抽取隊員,最終組成多個“三人行”教研團隊。現場比賽中,各團隊抽簽決定模擬課堂的比賽順序,團隊中的青年教師抽簽確定教師或學生的角色身份。每個青年教師都有抽到學生角色的可能,因而,在整個備賽過程中都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這場教師素養提升活動對青年教師來說,既有利于經驗和能力的提升,又是轉換視角的體驗。抽簽是手段,穿上學生的校服是形式;課程理解的深入程度、學生視角的全程關注,是這一活動的核心價值。
組合教研的過程是組合提升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研中,需要讓研究工具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以顯現、使用和分享,將個人優勢和團體優勢雙雙放大,達到最優效果。
研究型教師通常較擅長文獻研究。大量豐富的教育文獻資料積累了相關的教育事實、數據和方法。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料,做好搜集、鑒別、整理工作,并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能有效助力組合教研。研究型教師的成果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且是直接的、有效的資源。
經驗型教師擁有大量的案例積累,他們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個案研究經驗,善于把握課堂節奏,對學生學習狀況能夠進行持續的追蹤和及時的反饋、調節。組合教研有利于讓經驗型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有效發揮作用。除此之外,行動錄像、錄音、觀察記錄、個案、教案等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
教師通過聽課、評課、寫反思日記,以及讀相關文獻等方式開展研究活動,有利于在靈活多樣的組合教研中解決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任課教師的期望,也是學生、家長、學校共同的愿景。
教師合力擰成一股繩,將遇到的問題轉變成研究的課題,不斷摸索問題解決的辦法,更新教學研究的工具,通過討論交流,形成共享局面。在組合教研中,學校積極支持,為教師提供優質的硬件設施、充足的教研時間、豐富的評審資源,從而為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教師自主選擇、自發組合。以教研組為代表的校方力量,最需要做的就是觀察教師、研究教師行為,在更廣的范圍內,為教師提供時間、場地,提供更多優質、精準的資源,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組合教研的組織方式相較于傳統教研,更能體現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教研活動初期,教師是“被”組合在一起的,但是隨著組合教研的持續開展,教研經歷轉化為良好的體驗,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教研活動以終為始,通常在每一次活動結束時規劃下一次組合教研。教師在復盤的過程中,用現階段的研究成果激發下一階段的研究熱情,進一步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
例如,語文教研組的紅色主題組合教研,多個研究型團隊遵循“寧鑿一口井,不開一條渠”原則,開展組合教研。組合教研結束后,教師主動申請拍攝紅色主題的視頻課,學校根據教師的研究需要專門邀請了專業的錄制人員確保此項工作的開展。參加該主題研究的教師進一步提供了各年級紅色主題課文的視頻鏈接,滿足了其他教師研究和學習的需要。大家共研共享、互惠互助,讓組合教研進入良性循環。
又如,數學學科的組合教研不斷創新,多位教師與周邊學校的骨干教師攜手教研。其中,云端線上的組合教研緊扣“實驗”研究的主題,從實驗方案到實驗工具,從班級實驗到家庭實驗,研究活動開展得有條不紊。教師在一個個“小切口”中尋得“大洞見”,系列微課在省市區頻頻獲獎,省市級別的規劃課題多個立項成功,合作撰寫的論文屢屢發表。
一種模式想要不斷優化,除了內部的科學組合,外部力量也不可小覷。學校內部的校本研習、素質提升是專業能力成長的“內循環”,而校際的互通互聯,促進了專業能力成長的“外循環”。
即使是學校內部組織的教研活動,也是以開放流動的形式,與本校之外的“外部環境”積極接觸。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活動中,就有市數學專家、多所小學校長組成的評審團坐鎮,積極開放外部建議,有效助力內部生長。創新的組合教研及其階段性成效已經證明,這種互動模式可以實現多方共贏,應當堅持和推廣。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擴大團隊互動的視野,加強與校外力量的共生,通過交流與合作,擴大互動的影響范圍,提升發展可能性,實現持續的共同成長,為教師成長提供廣闊舞臺,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