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喬海輝
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全時空”教育生態的建構逐漸為人們所知,這是一種有關教育過程的全新的呈現方式。“全時空”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時空,具有交互作用、連續性和廣延性的特點。幾個時空相互交融,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等提供了保障。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探索兒童“體驗·發現·建構”式學習,注重構建“全時空”教育場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場境。
構建“全時空”兒童體驗式教育場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提出的育人理念,旨在指導教師積極探索多方位、全時空的課程活動,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時空變化對教育的要求。
從教育學視角出發,“全時空”是指與兒童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具體時間與空間,包括學校時空、家庭時空、公共時空、自由時空,具體可分解為在課堂、在校園、在路上、在家庭、在遠方、在云端等。盧梭認為教育兒童應當從自然、周圍的人、周圍的事物三個方面入手,圍繞各個時空展開。杜威認為知識與技能應當具有實用性,他提出的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氛圍正是“全時空”教育理念的理論依據之一。斯賓塞在其著作《教育論》中指出,學校的課程要“為我們完美生活做準備”,他還將知識是否能夠在生活中應用作為衡量學習是否有效和有意義的重要標準。
從跨學科的角度來看,“全時空”強調時空的連續性,學習活動不應囿于學校范圍。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項賢明運用社會學、拓撲學的方法,提出教育時空具有兩個重要的特性,即“交互作用”和“連續性”。時空的交互作用,強調學習活動場域之間的聯系。博爾諾夫從教育人類學出發,探究“時空與人類有內在統一性”。一些研究者吸納前人的研究,提出正確認識和規劃時空是教育促進兒童成長的基本方式和首要任務。“時空教育學”與“教育時空”愈加成為研究者萃聚的焦點。
學校依托信息技術,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環境,促進智慧時空的構建,打造全時空的生態模型。學校可借助大屏幕觸摸一體機、交互式智能平板、數字展臺、自動錄播教室、智能交互教室,依托信息技術進行全程直播,采集教學行為數據,為時空交互與融合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此外,“全時空”教育場境并不只是體現在教學課堂,而是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空間。信息技術將學生的閱讀、交流等智慧學習變成常態,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扎實的活動基礎。學校還通過建構虛擬演播室,制作音頻、視頻,對學習、生活的方式進行創新與應用。每周開展校園播報、未來創客體驗坊、個性化3D 打印、木工設計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為學生提供方便的展示平臺。
學生將生活、娛樂、學習巧妙串聯,離不開真實的體驗與引導。因此,學校創建了“體驗驛站”,通過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全時空教學模式的奇妙。例如,建設6 個生活體驗園時空,即一課一生園、一步一詩園、一鋤一禾園、一琴一座園、啟蒙園和腳印園;打造6 個課程體驗時空站,即未來創客坊、生態氧吧、趣玩驛站、新體驗作文館、文心氧吧和大運河長廊。多時空的教育活動,有效地將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統而有機的整體,從而激活學生參與游戲的興趣。在多時空的課程互動中,學生的社交能力、心理素質、道德品質、文化知識和身體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和培養。校內與校外教育的有效銜接,打造出全新的立體式、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學校依據相關的課程理論,充分串聯起學生在各個場境的空間。學校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宗旨,利用學校環境中現有的課程資源,協同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策劃,構建課程實施和評價體系。需要關注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校本資源促進“全時空”兒童體驗式場境的構建,學校應該重新定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目標,除了關注已有的新課程實施內涵,還應該把握學生的主體特性,從學生主體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把握好文化場境的構建原則,充分擴展學生的生活場境及學習場境。校本課程資源不僅涉及課內的,還涉及學校外部的時間和空間。學校利用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整體活動質量,幫助他們到現實生活中尋訪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