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施凱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是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舉措?!半p減”直擊中小學生過重的負擔,對遏制“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教育亂象,還教育本來的樣子,意旨鮮明?!半p減”作為國家層面頒布的教育政令,在減負史上力度空前?!半p減”是教育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對標強化角色定位,增強主體責任,努力做好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依法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首次將“雙減”的核心要求寫進法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管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半p減”入法,充分彰顯“依法治教”的原則和立場,開創教育新格局。教育主管部門要主動執起這把“寶劍”,全面依法治教,建立專門約束機制,強化系統設計、部門統籌、科學推進。要理順“雙減”“五項管理”及衍生的系列變革間的邏輯關系,確立“整體性、結構性改革”思維而非“點狀創新”思維。
第一,要在營造良好氛圍上下功夫。教育主管部門有義務、有責任通過多種方式,解讀國家教育政策內容,促進全社會對“雙減”深入理解,形成正確的教育觀。第二,要統整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全鏈條系統推進。要強化各環節的主體責任,規范有序地解決好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維護教育的“綠水青山”。第三,要落實依法治教的主體責任,有序推進各項法規政策的推進,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力求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如完善教育質量評價,以科學評估來破解教育頑疾,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要優化評價機制,變一味追求結果的“靜態評價”為關注過程的“動態評價”;變只問分數的“單一評價”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評價”;變只關心升學率的“權威評價”為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評價”。第四,要在促進教育均衡上下功夫,緩解人民群眾的教育焦慮。通過深入調研,細化對校內外的督導與監管,加大問責力度,推動“雙減”政策在區域內落地落實。
落實“雙減”的最大要旨是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學校要遵循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思想,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第一,要深入研究“怎么評”。學校要對標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落實責任,與時俱進,變革評價機制。如在原“三好學生”評比的基礎上,對“德智體美勞”五好學生評比進行建章立制,讓學生努力做具有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者、具有核心素養的全面學習者、具有體育特長的終身運動者、具有審美情趣的優雅生活者和具有動手能力的問題解決者。這樣的評價改革會讓教育更有活力,讓學生更有朝氣,讓師生才智更能彰顯,讓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更加適切于時代復興之偉業。
第二,要深入研究“減什么”,多樣化探索“如何減”“怎樣減更有效”等一系列事關靶向、操作及實效的問題,提升教學有效性、作業針對性,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由此推動校本教研發展、師資素養提升和教育方式變革。
第三,學校管理要強化監督反饋功能,實事求是地做好課后服務工作,豐富五育內容,避免將“課后服務”變成“合法延長在校時間的補課”。學校要不斷拓展各類平臺載體,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為其應對未來發展挑戰進行持久賦能。只有切實消除急功近利的教育觀,才能淡化因“排名”而滋生的教育焦慮。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每一位教師都應以“四有”好教師為標準,致力于內涵提升,在“雙減”工作中力行責任。
一方面,教師要努力提升學術修養,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在六個方面有所追求:當好班主任,做導師型名師;上好課,做智慧型名師;解好題,做學術型名師;做好課題,做科研型名師;用好軟件,做技術型名師;身心健康,做魅力型名師。
另一方面,教師要有育人的長遠眼光,在實踐中善于復盤反思,深刻領會“課比天大”的思想,把“雙減”落實到點面結合、過程優化的技術層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學校一體化教研實踐中,要加大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整合教學內容,打造高效課堂,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樹立“讓學生真發展、讓作業真有效”的作業理念,努力建構分層作業設計體系,開發設計趣味性和發展性兼具的作業,真正讓學生在有效作業中深度學習,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科組與年級組要統籌協調,把控作業的量,提升作業的質,并進行常態化檢查和通報,杜絕機械重復的無效作業,從而真正引領學生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為學生提供更有溫度的校園生活。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其價值觀、教育觀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規定了父母及相關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只養不育、粗暴養育的時代徹底結束。因此,家長要充分理解“雙減”政策,主動承擔起“智慧養育”的責任。
孩子成長是一個“慢”的過程,家長要有靜待花開的智慧與淡定,不能僅被“唯分至上”“升學為王”的思維束縛,要在現代教育之于學生成長和終身發展的規律認識上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家長要充分理解“雙減”是擺脫教育盲目競爭、回歸教育本質,呵護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半p減”減去的是家長過重的負擔,但不減家長的責任;減去的是學科學習畸形的壓力,不減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家長在做好監護人的同時,更要當好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根據孩子的個性差異、特質潛能,家長要努力填補孩子在校外教育的“空白”,做孩子的家庭教育者、人生引領者、品格鍛造者和心理調節者,努力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新時代,家長應有教育理解的新格局、新境界和新作為,要主動參與這場教育改革,發揮能動作用;要及時“到位”“補位”,陪伴孩子,與之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雙減”之前,在學校這一國民教育體系之外,校外培訓機構正在構建另一個龐大的“教育體系”?!半p減”后,以營利為目的的校外培訓機構應規范從業行為,守法誠信,做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一方面,要加強行業自律,主動接受監管,規范收費行為;另一方面,必須符合時代要求,思考轉型出路,強化素質導向?!半p減”后,校外培訓機構可主動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補充全日制中小學的教育短板。主管部門更要嚴控資本運作,倡導公益辦學,將現有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以更好地凸顯公益性和普惠性??h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以制度設計、優化監管、精準治理,持續增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引導、規范,明晰并增強校外培訓機構該有的社會誠信責任,遏制校外培訓機構辦學亂象。
當前,“雙減”政策已初見成效,然而其落實、落細真正成為常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育相關的各方當形成“集成式”責任鏈,回歸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規律,明確育人方向,共同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減負不減責,增溫不增壓,只有追求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富有創新精神、有擔當使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