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忱
讀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星河實小”)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感觸,也有很多聯想。
基層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活動要體現育人目標和價值追求,但更重要的是針對教育發展與兒童成長中的真實問題、瓶頸問題進行求索與破解。當今世界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星河實小的“創想課程”始終堅守的就是通過實踐與求索,努力破解困局。學校課程設計、教與學的方式改變、師資隊伍培養、校園環境建設、教育管理、家校合作等諸方面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創想成為一種樂趣、讓創想成為一種習慣、讓創想成為一種理想。學校努力對小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旨在走出一條符合科學規律的實踐之道。
學校的教育變革與探索需要跟隨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而逐步走向深入,星河實小的探索也不例外。20 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學校環境的研究中提出:校園中課堂以外的教育和課堂以內的教育一樣,顯示學校性質的已不僅是圖書館、教學樓等具有學校個性的建筑,而且包括整個校園在內的充滿生機的環境景觀。2013 年年底,江蘇教育系統提出“物型課程”概念,指出應重視全過程的校園物型課程建設,體現物態造型的教育價值、課程意識、學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學生身心需求。星河實小把持續進行的校本創想課程的研究擴展到利用物型課程為兒童創想學習拓展更廣闊的學習場域。正如本書中描述的:“就是要造一座可以呼吸的創想城,讓兒童置身情景化的創想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在這里遇見自己。”這樣一種延展性的研究與實踐當然是有價值的。學習環境是指學生學習活動發生的場所,是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和促進能力形成的外部條件。當代學習科學研究認為:學習不是簡單、機械的識記過程,而是一個實踐性的、社會性的、以資源為中介的、個性化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必要途徑。本書系統闡述了為適應兒童學習而構建的“創想城”,包括創想學校的生態系統,場域里的協作式學習方式,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生活學習內容,讓多感官參與的體驗式學習路徑。同時,書中也介紹了場館學習、社區學習、科創活動等各種學習樣態。
本項研究是對真實問題的回應,是堅持長周期探索的歸納,是實踐與理論交融的產物。本書很好地展現了學校實踐與研究探索的過程,經驗分享實在,案例有點有面,流暢易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