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新時代的學校德育,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強調課程育人。而一所學校的德育課程實踐,則體現出教育者的育人精神與時代擔當。
德育課程實踐是教育者寬廣的教育視野的體現。視野決定未來,教育者的教育視野往往決定學校德育的創新高度。正如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你的孩子時要進行你自己較高的教育。在心智方面,你必須學好那門復雜的學科,那就是在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會中所表現的人性和它的規律。在道德方面,你必須經常發揮你的高尚情感而控制那些較低級的。”即教育者需要擁有豐富、開闊的教育視野,依據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與品德形成規律,系統建構與實施德育課程。學校的直接德育課程、間接德育課程及隱性德育課程,都淋漓盡致地體現著教育者的兒童觀、課程觀、教學觀以及世界觀。
德育課程實踐是教育者擁有豐富課程想象力的體現。葉瀾教授認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事業。”學校德育課程建構與實施更加需要強調對象性,需要從人性、道德、語言、社會等多個方面把握,需要“課程想象力”,教育者擁有這種利用理性增進道德、了解人性與社會的“心智品質”,才能設計出個性化的課程,才能培養出富有道德想象力的人才,才能培養有本領、有信念、有理想、有道德的時代新人。
德育課程實踐是教育者的教育變革能力的體現。教育者既要依據德育課程理論,科學規劃設計德育課程目標、選擇適宜的德育課程內容、合理進行課程實施與評價;教育者更要能面向未來,將課程與動態、多元的社會相匹配和適應,進而創造性地編制與實施課程,這是教育者的課程理解力與德育實踐變革能力的體現。在變革性的學校德育實踐場域中,教育者的德性、師愛、專業、匠人精神等又促進學生道德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而提升學校德育課程品質。
德育課程實踐是教育者情感教育專業化的體現。朱小蔓教授說:“走向心靈的德育,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理想。”走向心靈的德育,要求教育者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上,關注兒童心靈成長,要求教育者成為有情感素養、情感能力,能走進學生心靈的人。德育課程建構與實施,是教育者針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整體思考與描述情感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直接與間接關系,通過有計劃、有目標、有組織的德育內容去喚醒、激活、點燃學生的道德情感,擴充與提升其道德認知,促成其道德意志形成,進而形成其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
當下,解決橫亙在新時代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問題與障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