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偉 陳 超
所謂“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就是基于協同育人的系統觀,整體規劃學校德育體系,將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德育活動、文化環境、生活實踐、學科課程進行整合貫通,建構立體化、鏈條式的大思政育人體系,創設具有整體性、系統性、有序性的開放德育系統。學校通過目標引領、情境建構、任務驅動,開展一系列主題化、多樣化的特色德育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踐行,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一體化”視域下主題活動型德育設計,需要從方向、要素、結構、關系上構建全面系統的立體網絡,明確德育方向,厘清德育要素,整合德育活動,推進德育協同,建構全主體參與、全要素介入、全方位覆蓋、全過程貫穿、全系統聯動的育人新格局。基于這一理念,江蘇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學(以下簡稱“北京路中學”)在德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在諸多層面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無論是德育主題擬定,還是德育課程設置,學校都突出“立德樹人”的同向性和系統性。在育人目標的核心價值定位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目標追求;在育人路徑選擇上,牢牢把握德育工作主導權,堅持以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為出發點,依托學生成長的社會生活,通過參與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實踐,引導學生重構經驗,掌握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法,培養興趣和能力,發展個性,提升綜合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為我們推進德育創新指明了方向。在德育實踐中,學校堅持用形式新穎、內容鮮活的主題活動吸引學生,增強德育活動的親和力、感染力、新鮮感,不斷提升德育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在情真意切中感化,在慎思明辨中錘煉,在真情實境中陶冶,在解決問題中重構,在體驗踐行中提升。如學校舉辦的讀書節、踏青節、風箏節、科技節及年度感動校園人物評選等,每年都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增添活動亮點,不斷激發學生參與的激情,喚醒學生的內在價值追求。又如學校打造的憲法體驗中心,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VR技術優勢,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式參與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頂層設計要遵循德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圍繞德育目標,做好統籌布局,構筑一個德育各要素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德育體系。學校整體規劃德育的目標、內容、主題、形式、方法,通過搭建主題鮮明的整體式德育活動架構,遵循“圍繞德育一體化目標—確定德育系列化主題—規劃德育多樣化內容—推進德育校本化實踐”的實施路徑。
德育目標是主題德育的核心要素,它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致力于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國家多次發文對德育目標進行規劃,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包括“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確立遠大志向,培育理想信念”“規范行為習慣,培養良好道德”“提高基本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等。此外,《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文件也對德育目標有所規定。從這些文件可看出,我國德育目標的構成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如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道德素質、民主與法紀素質、心理素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質和科技素養等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這為我們開展好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主題設計要符合德育目標要求,遵循學生發展規律,貼近時代和生活實際,此外還要體現可操作性、整體性和層次性。一是依據不同學段教學特點進行設計。如北京路中學初一年級以日常行為規范養成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初二年級以公民意識培養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初三年級以社會道德培養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依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設計。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拔節孕穗期”,我們要圍繞其成長中的疑難問題設計德育主題。如北京路中學的心理健康課在初一年級開設了“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的處理”等課程,在初二年級開設了“生命的保護”“青春期教育”“情緒調節”等課程,在初三年級開設了“理想信念教育”等課程,為學生的心理發展答疑解惑,助力成長。三是圍繞重要的節假日進行設計。無論是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還是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慶日都是開展德育的良好契機。四是針對學生不良傾向進行設計。如北京路中學針對“網紅”現象,及時設計專題,幫助學生探析問題根源,學會辨別是非,預防、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引導學生正確追星。此外還可根據地域特色設計主題,如北京路中學挖掘淮安地域文化名人資源,開展“周恩來班”創建系列活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學生向偉人周恩來學習,培養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
德育內容既要聚焦目標、圍繞主題,還要考慮到時代的發展、現實生活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興趣、需求、思想、心理和認知水平等)。如北京路中學2021 年組織的暑期學黨史教育活動,包括:一賞紅色視頻——觀看2 部關于革命人物或時代楷模的紅色電影;二訪紅色足跡——鼓勵學生參加紅色研學;三讀紅色書籍——給不同年級推薦暑期必讀紅色書籍2 本;四講革命故事——通過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講革命故事活動,征集優秀短視頻展示;五繪美好未來——開展紅色主題的手抄報評選;六寫兩封書信——分別撰寫“給2049年自己的一封信”“給新安旅行團的一封信”;七做公益活動——將黨史學習與淮安文明城市創建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社區,從環境保護、衛生保潔、垃圾分類等方面參加文明創建。以上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與認知水平、時代特點以及淮安現實生活等多種因素,以多樣化形式激發學生的黨史學習熱情,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
為防止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傾向,我們聚焦某一德育主題,圍繞主線多角度、分層次地安排系列活動。如北京路中學“月主題”活動安排:二月“習慣養成”,三月“志愿服務”,四月閱讀、誠信教育,五月勞動教育、關愛教育,六月生態環境教育、勵志教育,七月黨史學習,八月研學,九月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十月敬老教育,十一月心理健康教育,十二月憲法教育、“感動校園年度人物”評選。北京路中學以“尊嚴教育”為追求,著力打造“全域”德育品牌,以“一個中心”“兩大創建”“三個培訓”“四大節日”“五大儀式”“九大主題”等為主線,涵蓋課程思政、規章制度、綜合實踐、勞動教育、文體活動、主題教育、表彰評比、志愿服務、研學實踐和社團服務等諸多內容。串聯一年所有德育活動,初步構建起全面覆蓋、整體觀照、貫穿始終的育人活動體系。
項目是德育建設的重要抓手,將德育項目做精做細,打造特色品牌,可帶動、串聯整個學校的德育發展。如北京路中學以德育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德育課題研究為保證,以內涵打造為依托,有效開展優質特色項目建設。如學校在思政學科建設中,對照“江蘇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示范中心”目標要求,從環境建設、平臺建設、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教師成長、協同機制六個方面開展創建,不僅營造了主題鮮明的育人環境,夯實了多維的育人平臺,還開設了豐富多樣的德育課程。通過兩年創建,學校成功將思政學科創建成課堂變革的孵化器、教師發展的加油站、課改成果的播種機。2020年11月,學校創成江蘇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示范中心,同時在中心“以點帶面”輻射下,實現了“大思政”育人體系的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程融入和全面激活。
學校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探索規范科學的評價機制,建構一種動態、多元、開放、綜合的評價體系,實行學校、教師和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辦法,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統一起來,通過綜合評價,完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如北京路中學對學生道德品質的評價采用自評、師評與家長評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平時道德積分的運用,在期末評優時,不僅有常規的“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團員”等綜合獎的評選,還設立了“翔宇之星”“北中之星”“進步之星”“榜樣學生”“文明學生”“讀書之星”“服務之星”等數十個單項獎。這些獎項的評比,形成了“金字塔”型與“群星燦爛”型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多層次展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
建構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學校聯合家庭、社會等多主體進行密切合作,形成資源整合、合力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打造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體”。首先是在學校內,組建以班主任和思政教師為主體,包括科任教師、全體教職員工為一體的協同育人團隊。著力抓好班隊、團組織、文體娛樂活動和思政課教學,充分發揮學校課程、科研、文化、網絡、管理、服務等育人功能,積極構建師生互動、課上課下同步、網上網下融合的立德樹人新格局。其次是在學校外,發揮區校外聯的作用,加強“少年宮—社區指導站—社會實踐大課堂”立體化平臺建設,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蔡元培認為,“全人格之培養為教育的根本,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由其他教育相輔而成”。基于廣義上的課程思政,做好大德育課程體系建構,需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堅守思政課程“主陣地”,聚焦課程建設“主戰場”,建設德育課堂、校本化德育活動、綜合實踐以及學科思政在內的育人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匯聚多元化課程生態,構建“銜接貫通、有機融合”的課程網絡,實現課上課下一體化,校內校外一體化,德智體美勞一體化。如在“雙減”新形勢下,北京路中學以社團形式開設的“自選課程超市”,在增強課后服務供給的同時,也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豐富的課程支撐。該“自選課程超市”涉及德、智、體、美、勞五大類的二十幾項社團課程,包括德育類的青年學習社、黨史宣講、法制宣講等社團,智育類的編程班、趣味數學、魔方等社團,體育類的圍棋、排球、魅力武術操等社團,美育類的書法、吉他、演講與主持等社團,綜合實踐類的淮安·運河文化、非遺傳承等社團。此外學校還以“成長中的記憶”為主題,全方位打造文化環境浸潤體系,充分發揮文化浸潤、環境育人作用。
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旨在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充滿活力、洋溢生機、開放包容的育人場域,全面助力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學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