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鵬
江蘇省盱眙縣第三中學及聯盟校堅持立德樹人,以“三全育人”為導向,從“主題活動教學”入手,深耕德育十余載,對主題活動型德育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形成了“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課程”實踐范式,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實現了中學德育的轉向與超越,促進了育人目標的實現。
各聯盟校在進行主題活動型德育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特點,以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學生興趣、認知水平和思想心理,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教育,深化了德育的精神意蘊。一是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來開展德育工作。例如針對初一學生重點開展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這個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劇發展且具有可塑性,正是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養成的好時機。二是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依據不同個體的特點開展德育工作。例如根據學生的興趣、思維、意識等差異,設置個性化的德育目標,布置個性化的行為作業,建立個性化的學生德育檔案,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等。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朱小蔓也曾說:“道德滲透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不能處身于沒有生活的純粹的道德世界中。”同樣,主題活動型德育的實施也離不開生活,需要貼近現實生活和當代社會。各聯盟校將德育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依據學生的現實生活開展主題活動型德育。一方面把主題活動型德育的主題、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設計貼近生活的主題型活動,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共鳴。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淮安本土的、學生極其熟悉的地域文化名人資源,使主題活動型德育的開展更加生動、鮮活、有說服力。在進行主題活動型德育的過程中,各聯盟校以生活為依托,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內心的真實反饋,提升了德育的工作實效。
主題活動型德育的多元化特色主要是指活動平臺、參與主體和評價機制的多樣化,創新了德育的思路。各聯盟校在常規的運用“課堂”進行德育活動的基礎上,較好地運用了“課后”和“社會”這兩大輔助平臺,讓主體課堂、行為作業和社會實踐三者有機銜接,突破了傳統德育的時空限制,形成了學習、作業、實踐三位一體的主題活動型德育平臺。學校拓寬了德育的參與主體,在外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等融合的外部德育參與,在內實現了以思政教師、學科教師、德育教師等為依托的內部德育參與,打造了全員育人的隊伍大體系,實現了德育的全員參與。學校健全了德育的評價機制,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等都得到了優化。
一是主題活動型德育的主題設置和內容設置的動態化。各聯盟校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德育活動,充分考慮了新時代德育活動的基本要求,關注新時代德育活動的突出特點,據此制定和完善了符合新時代德育標準的主題和內容,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二是學生道德內在發展的動態化。學生的道德發展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各聯盟校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根據學生道德發展的動態過程對教育對象進行全面分析,通過過去和現在去預判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三是德育手段的動態化。各聯盟校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讓學生沉浸式和體驗式地參與主題活動型德育,提升了德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動力。各聯盟校通過主題活動型德育的動態管理,使得德育的實踐價值充分體現。
在全員育人的背景下,各聯盟校通過建立專業的團隊來推動主題活動型德育的實施。團隊中既有能進行主題活動型德育的研發成員,又有能開展專業的主題活動型德育的實踐成員,還有與學生道德發展和成長有關的其他校內人員、家長、社會人士等。研發成員負責研制德育課程的內容、計劃、實施、評價等;實踐成員一方面負責具體開展主題活動型德育,并在此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引領和指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負責落實專業培訓,科學保障主題活動型德育團隊的成長;其他相關人員則全程起到輔助作用,如設立家長接待日,讓家長參與學生道德實踐等。
各聯盟校堅持表現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多元評價,助力主題活動型德育的科學發展。充分發揮評價的預測功能和激勵功能,一方面讓教師迅速洞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趨勢,及時發布預警,提前進行教育干預和引導,既讓學生快速看清自身道德的不足處,找出自身的軟肋和短板,形成“日新又新”的自我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又讓學生迅速在自身與其他同學的橫向比較中,看清自己的缺陷,激發其落后于人的羞恥心和進取心,形成“見賢思齊”的他人激勵機制。在評價過程中不以某次評價結果作為評價該學生的唯一標準,既關注評價對象平時的表現和狀態,洞悉評價對象內部的發展變化,又關注評價的起點,確保評價過程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