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琪
春季結膜炎在臨床較常見,又稱春季角膜結膜炎,好發于年輕人和兒童,在春季發病率較高,一般認為是由IgE介導的變態反應結膜間質炎癥所致。患者患病后以黏性分泌物、畏光、流淚、瘙癢等外眼癥狀為主,有一定自限性。目前認為其發病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治療以激素滴眼液為主,但由于治療周期較長,且疾病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治療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近年來,免疫調節治療逐漸應用于春季結膜炎治療中。卡介菌多糖核酸是常用的免疫調節劑,有多重免疫調節功能,有利于改善免疫狀況,提升機體抗病能力[1]。本研究就春季結膜炎給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的效果與該藥對患者免疫功 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朝陽市中心醫院診治的88例春季結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5~25歲,平均(11.37±2.14)歲;疾病類型:球結膜型24例,瞼結膜型9例,混合型11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6~25歲,平均(11.28±2.35)歲;疾病類型:球結膜型26例,瞼結膜型8例,混合型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每年春季發病,連續發病兩年以上,符合春季結膜炎相關診斷標準[2];2)認知功能正常,精神狀況良好;3)雙眼患病;4)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或嚴重過敏體質;2)使用其他眼科藥物治療;3)滴眼液禁忌證;4)合并眼部損傷等其他眼科疾病;5)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的結膜炎;6)近期接受抗炎、免疫調節等藥物治療。
對照組予以常規滴眼液治療:將0.5%濃度的醋酸可的松滴眼液(國藥集團三益藥業(蕪湖)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402)和2%濃度的色甘酸鈉滴眼液(武漢五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086)滴入患者結膜囊內。醋酸可的松滴眼液1~2滴/次,4次/d,對患者連續開展為期2周的治療;色甘酸滴眼液,1~2滴/次,4次/d,連續治療8周。
觀察組則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湖南斯奇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19)治療,>13歲者1 mg/次,<13歲者0.5 mg/次,3次/周,肌內注射,連續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療效判定標準:包括顯效(治療后結膜充血明顯改善,黏液性白色分泌物、眼癢、流淚等癥狀消失);有效(結膜充血明顯減少,黏液性白色分泌物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結膜充血未減少,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3]。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血清指標:治療前、治療后分別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使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對患者血清IgE水平進行測定;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血清干擾素-γ(IFN-γ)和白細胞介素-4(IL-4)水平。3)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分別使用免疫熒光法檢測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指標,包括CD4+、CD8+、CD4+/CD8+水平,根據試劑盒說明書完成相應操作。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4、IgE均低于對照組,IFN-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IFN-γ(pg/ml)IL-4(pg/ml)IgE(I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44 1 307.28±293.26 1 512.36±307.1413.85±4.27 10.26±1.38807.24±29.15 698.37±27.26 觀察組 44 1 323.14±312.28 1 798.26±334.3713.47±4.26 7.12±3.85 813.47±28.12 547.26±26.14 t值 0.245 4.176 0.417 5.092 1.020 26.539 P值 0.806 0.000 0.677 0.000 0.310 0.000
兩組治療前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D8+低于對照組,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CD4+ CD8+ CD4+/CD8+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44 39.27±7.54 40.75±7.47 38.27±6.54 33.75±5.47 1.07±0.34 1.35±0.27 觀察組 44 39.08±7.91 49.71±8.51 38.08±6.91 29.71±3.51 1.08±0.31 1.61±0.21 t值 0.115 5.248 0.132 4.123 0.144 5.042 P值 0.908 0.000 0.894 0.000 0.885 0.000
由于春季結膜炎患者的眼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同時根據該病季節性強、春夏季節發病等特點,其與致變態反應因素具有相關性。春季結膜炎的發生從變態反應方面來看與支氣管哮喘有一定相似性[4]。本研究中春季結膜炎患者血清IgE水平均較高,符合變態反應特征,但尚不能確定上述作用機制是導致春季結膜炎發病的唯一途徑。相關研究指出,短時程敏感IgG能引起速發型超敏反應,但發作時間較短,且不受色甘酸的影響[5],因此在部分色甘酸滴眼液單藥滴眼治療的春季結膜炎患者中,短時程敏感IgG可能是導致治療無效的原因。有研究亦發現IgG的亞型與IgE的作用效果相似[6]。
CD4+T淋巴細胞有調節機體免疫能力的作用,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調節免疫網絡中的其他細胞生物學活性,參與免疫反應的發生和發展并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根據CD4+T淋巴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個亞群,包括Th1亞群和Th2亞群,前者主要分泌白細胞介素-2(IL-2)、IFN-γ等因子,作用在于調節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細胞毒性反應發揮抑制作用,使病原微生物被吞噬細胞所吞噬;而后者多分泌白細胞介素-5(IL-5)、IL-4等細胞因子,主要調控變態反應,能促進IgE的合成,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的激活與分化等[7]。在正常情況下,Th1亞群和Th2亞群處于平衡狀態,而在變態反應疾病中兩者出現平衡失調。在春季結膜炎中,Th2亞群占主導優勢,致變態反應原通過抗原呈遞細胞激活淋巴細胞,促進Th0亞群和Th1亞群向Th2亞群轉化,繼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4、IgE更低,而IFN-γ更高,在細胞免疫指標CD4+/CD8+、CD4+、CD8+等方面,觀察組治療后均優于對照組。說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春季結膜炎具有良好的雙向免疫調節治療作用,能通過抑制人體中過度活化的CD8+指標,避免發生變態反應。春季結膜炎患者體內存在Th1亞群和Th2亞群失衡,而通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能減少IL-4的合成,提高Th1細胞優勢,顯著抑制Th2細胞功能,進而減輕春季結膜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李達等[8]的研究結果卡介菌多糖核酸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一致。但本研究由于存在樣本量少、隨訪時間短等不足,無法明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春季結膜炎的遠期療效,不能完全排除細胞免疫功能、血清指標結果受樣本量小而得出的統計學誤差影響等,今后仍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試驗完善此項研究。
綜上所述,針對春季結膜炎,應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能取得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其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