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陽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力衰竭的常見誘因,心力衰竭也是AMI常見并發癥,臨床以吸氧、利尿、抗凝、擴張血管及糾正心力衰竭等對癥處理為主,雖可一定程度緩解癥狀,但對于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欠佳[1]。重組人腦利鈉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是基因重組技術下生產的一種高純度凍干制劑,其屬于內源性代償性心臟保護因子,可有效舒張血管[2]。且大量文獻[3-5]證實,rhBNP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功能效果顯著。但目前有關rhBNP對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就rhBNP輔助治療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的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62~76歲,平均(68.36±3.85)歲;心前區疼痛至入院時間1~10 h,平均(4.62±1.05)h;其中下壁梗死9例,前壁梗死15例,高側壁梗死7例,前間壁梗死17例;Killip分級:Ⅱ級38例,Ⅲ級10例;其中合并高血壓9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61~78歲,平均(69.86±2.98)歲;心前區疼痛至入院時間1.5~9 h,平均(4.35±1.12)h;其中下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13例,高側壁梗死9例,前間壁梗死16例;Killip分級:Ⅱ級36例,Ⅲ級12例;其中7例合并高血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及《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7]確診;2)AMI發病12 h內就診;3)Killip分級Ⅱ~Ⅲ級[8];4)能夠耐受相關藥物;5)簽署了知情同意書;6)病歷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需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溶栓等治療;2)存在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3)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或重度心臟瓣膜病;4)血液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5)嚴重精神疾病或家族史;6)相關藥物禁忌證。
對照組急診治療:住院臥床休息,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呼吸困難者予以吸氧;疼痛嚴重者舌下含服或靜脈滴注硝酸甘油,視情況予以嗎啡鎮痛。規范化處理: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個體化治療:視病情、癥狀予以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另外輔以rhBNP(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33)治療,起始劑量1.5 μg/kg靜脈沖擊,1 h內靜脈滴注完,隨后更改為0.007 5 μg/(kg·min)靜脈泵注,泵注時間48 h。
治療前、治療48 h后評估患者心功能指標[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LVSD)]及氧化應激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評估藥物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低血壓、室性心動過速等。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后,兩組LVEF高于治療前,LVEDD及LVESD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及LVESD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LVEF(%)LVEDD(mm)LVESD(mm)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對照組 48 34.15±5.67 41.15±8.25 61.35±3.82 58.17±3.29 37.67±3.99 33.97±3.01 觀察組 48 33.26±6.03 49.45±8.91 60.24±4.12 53.31±3.26 38.15±4.05 30.31±2.94 t值 0.745 4.735 1.369 7.270 0.585 6.027 P值 0.458 <0.001 0.174 <0.001 0.560 <0.001
治療前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后,兩組SOD、CAT及GSH-Px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SOD、CAT及GSH-Px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SOD(μg/g)CAT(μg/g)GSH-Px(kU/g)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對照組 48 439.61±50.80 481.64±49.96207.81±40.29226.71±49.5895.71±15.52 110.65±23.31 觀察組 48 432.52±46.18 562.17±53.34205.38±38.19276.06±46.0398.35±13.28 138.31±20.21 t值 0.715 7.634 0.303 5.054 0.902 6.210 P值 0.476 <0.001 0.762 <0.001 0.369 <0.001
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發展至一定程度后導致的心肌收縮、舒張能力減弱,心排出量減少,繼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及體征[9]。心力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室肥厚、心肌纖維化及心肌細胞壞死凋亡,心室的重構也會加重心功能惡化[10]。AMI合并心力衰竭臨床救治難度較大,多采用藥物治療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避免心肌細胞持續性缺血損傷,但一般患者預后較差[11-13]。腦鈉肽主要是由心臟分泌的利尿鈉肽家族一員,又稱B型利鈉肽[14]。研究發現,當心室細胞壓力或者容量超負荷時分泌,故被視為心力衰竭時重要的觀察指標,隨著心力衰竭程度加重,患者腦鈉肽水平顯著下降,這時則需要補充外源性腦鈉肽[15-16]。
rhBNP是一種與內源性腦鈉肽空間結構、氨基酸序列以及生物活性相同的一種新型抗心力衰竭藥物,其能夠擴張小靜脈及動脈,降低體循環阻力,減輕心臟負荷,繼而提高每搏輸出量,改善心功能[17-18]。本研究通過觀察患者心功能指標發現,治療48 h后,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及LVESD低于對照組。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抗氧化酶系統可單獨或協同發揮作用,以保護機體,使其不受自由基損害,而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AMI發生時心排血量突然降低,此時心肌的持續性缺氧狀態將給大量自由基入血創造機會,而機體為了消除大量氧自由基則需要大量的抗氧化物酶與之對抗,繼而導致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異常。本研究中,治療48 h后,觀察組SOD、CAT及GSH-Px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與高思明等[19]的研究結果相符,提示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輔助rhBNP治療可改善氧化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rhBNP輔助治療AMI合并心力衰竭,不僅能夠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時還能促進機體氧化-抗氧化系統平衡,改善機體氧化應激反應,且聯合用藥并未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