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馬賢
自主游戲是幼兒之間及其幼兒和教師進行自主交流的平臺,游戲行為中包含了幼兒多領域成長的啟蒙歷程,在學前教育階段,采取符合幼兒心智發展規律的、積極的游戲內容,在通常情況下能對幼兒的成長形成積極的影響,幼兒能通過游戲的形式,闡述自身的想法、流露自身的情緒情感、展現自身的能力。在幼兒游戲方式的范疇,自主性游戲是最受幼兒和幼師推崇的一類方式,其對幼兒的社會觀念的初步養成、個人認知的進步以及語言能力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在游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幼兒對游戲“三分鐘熱度”、游戲內容過于單元化和難以深入挖掘游戲價值的問題,使自主性游戲對幼兒教育的正面激勵作用大打折扣,倘若教師能適當地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指導,合理地分配游戲工具材料,適度安排游戲開展方式方法、規范游戲時間,并在游戲的過程中規范幼兒對游戲選擇的權利,以保證幼兒最初的判斷意識的養成。
在這個過程中,幼師也能對游戲的情況進行及時的點評。在幼兒自主游戲的概念中,自主選擇是幼兒游戲進行方式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在幼兒玩積木游戲的過程中,倘若積木的種類和最后拼接的形狀是幼兒自己選擇的,那才能稱之為自主游戲,但倘若是教師安排的,那就不能稱之為游戲,充其量只是由教師安排的活動。在自主游戲的概念中,幼兒游戲有自發性、自主性和自由的特征,具體表現為游戲是以幼兒為主體展開的動機性的行為,是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種類的活動,在對相關游戲進行評估的過程中,也擺脫依據手段和目的形式考慮問題的束縛。這些特征的體現,對自主性游戲的開展質量保證有著重要的意義。
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其經常會進行的一類游戲活動是自主游戲,自主游戲是幼兒之間及其幼兒和教師進行自主交流的平臺,游戲行為中包含了幼兒多領域成長的啟蒙歷程,在學前教育階段,采取符合幼兒心智發展規律的、積極的游戲內容,在通常情況下能對幼兒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幼兒能通過游戲的形式,闡述自身的想法、流露自身的情緒情感、展現自身的能力。本文基于此,結合昆明市S 幼兒園自主游戲的開展情況,深入剖析自主性游戲過程中部分教師教育觀念存在的問題,并提及對應的策略。
自主游戲,顧名思義,就是讓幼兒獲得足夠的權利和空間自主地選擇游戲方式、推進游戲內容,在自主游戲的體系下,幼兒的各種游戲權力應為教師所尊重。然而,在實際情況下,通過對昆明市S 幼兒園教師所組織的自主游戲,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是大多將游戲方式的制定交給自己來進行,很好考慮幼兒自主性的選擇,許多教師將這樣的行為理解為可以縮短游戲時間、提升游戲效率,實則,這樣的思路僅僅是將幼兒分配到不同的游戲區域,讓幼兒進行各種規則的游戲,幼兒的興趣也會因為自主性的缺失而大打折扣。在材料投放的方面,通過了解可以發現,昆明市S 幼兒園的部分教師通常會鼓勵孩子進行一物多玩,因為材料的局限性,許多幼兒的游戲興趣也會難以保持,部分教師總是片面地認為,關于自主游戲,游戲的材料越真實越好,越多越好,材料越精致越好。在投放游戲材料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是提前進行思考,然后再提供好相應材料。
在通常情況下,部分教師沒有發揮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評價的積極作用,只是采用簡單的思路對游戲的運作不同內容進行評價,教師通常的評價方法包含以下幾類情況:一是,部分教師過于絕對,評價是非,只是給某些幼兒的行為下結論,部分教師甚至認為幼兒的行為不是對的就是錯的;二是,部分教師喜歡歸納總結,在游戲結束后是應該進行總結,但部分教師忽略了總結自身在活動中對幼兒的觀察和行為反思,僅僅在游戲的最后進行大方向的、流于形式的總結,這就缺失了幼兒與同伴進行情感交流的機會。三是,部分教師在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不能換位思考,僅僅依靠成人的思維,告訴幼兒應怎么做,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和枯燥,缺乏一定的深度,在另一方面,這樣的評價思路,也無法以幼兒的發展為主體來進行,幼兒的主體性的原則也無法體現。這直接影響了幼兒自身對游戲內容的體驗度,自主創造的機會也隨之被剝奪,挫傷部分幼兒游戲創造的積極性。在自主游戲的范疇,游戲的主導者應是幼兒而不是幼師,因此關于幼兒材料的選擇乃至主題和游戲的開始和結束都由幼兒自己來決定,教師的應從內心進行同幼兒的換位思考,并且,當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恰當的觀察和適當的引導,引導行為的合理介入,也能讓幼兒更好地成為游戲的主人。
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因為幼兒自身缺乏一定的時間觀念,難免會出現游戲過程中對應時間安排層面的混亂局面。面對這個問題,教師本應給予幼兒足夠的尊重,讓幼兒盡可能自主地進行時間編排的調整,有的時候幼兒玩得興高采烈,結果游戲的時間結束,不得不停止游戲。既然是自主游戲,教師就應尊重幼兒的選擇,在游戲過程盡可能大限度地配合,讓幼兒的興趣能因自己的決定而得到保證和滿足。然而,通過對昆明市S 幼兒園幼兒的自主游戲布局的觀察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經常性地中斷幼兒的游戲行為,對這種行為進行分析,不難意識到,這些教師的行為是有些不合適的,因為,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其持續性的游戲行為來之不易,倘若被中斷,其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轉移。游戲的突然中斷,往往會造成幼兒游戲的積極性被挫傷,從而無法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游戲。
部分S 幼兒園的教師認為,自主游戲,既然是以幼兒為主體進行,那就應讓幼兒自由地玩,教師在一旁不管不顧就是對幼兒的尊重,有些教師不參與觀察和指導,甚至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問題,教師也不會去打斷幼兒的自主游戲過程。然而,自主游戲并不是自由游戲,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干預,輔助幼兒解決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的問題,以便幼兒能順利進行游戲。教師不能認為自主游戲就可以放任不管,而要充當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的觀察者、解讀者以及支持者。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要學會仔細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語言、遇到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解決的效果如何,針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實際需求,指導幼兒高質量地推進自主游戲。教師通過全面觀察,分析幼兒需要哪些幫助,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幼兒自主游戲。
本文采取三種游戲策略:變“單一模式”為“多元整合”、跟進過程評價,激發幼兒興趣以及變“思維定式”為“自主創新”。
1.自主游戲材料的多元整合。自主游戲的材料實現多元的整合,能大幅度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在現代化的自主游戲中,更加提倡幼兒和材料之間的充分互動,鼓勵幼兒對不同的材料形成自主探索的積極性,真正讓游戲行為和游戲材料相生相長。在通常情況下,游戲材料的投放也應科學來跟進,例如,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可以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有時候,幼兒也會結合游戲材料的創新不斷豐富自身的游戲行為,游戲材料的多元化,也為幼兒更加多元化的游戲行為創造了物質基礎。
2.游戲元素的多元整合。為了增加幼兒游戲格局的進一步開拓,讓游戲的領域不再如同從前那么鮮明,不再過度強調游戲應在室內還是應在室外進行,教師應嘗試打破游戲區域的界限,讓游戲的元素能進行多元整合,讓游戲的空間由靜態變成動態,教師也可以采取變換游戲位置的方式,刺激幼兒游戲過程中的新鮮感,激發幼兒繼續游戲的情緒情感。
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在學前階段的滲透,幼兒是一切學前游戲活動開展的主體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學前教育界的共識,作為學前教師,我們應積極跟進對幼兒觀念的落實,尤其是注重在觀察的過程中,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空間,盡可能不讓觀察的方式方法影響了幼兒的游戲思路,應讓幼兒在更加自由的氛圍中展示自己的喜好、呈現自己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讓幼兒教師對幼兒的觀察過程能在保證幼兒的獨立性的過程中展開,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目的,教師應做到當幼兒進行游戲的時候,盡可能地不打擾幼兒的游戲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不打擾式觀察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放任自流幼兒的游戲行為,在必要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采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不斷提升幼兒的活動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也應在保證幼兒獨立游戲的情況下,把觀察的過程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為接下來合理的引導建立依據。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對幼兒在活動過程的觀察,并且在發現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暴露一些問題的時候,應采取合理的方式來加以引導,從而讓幼兒真正受益于教師的觀察,在更高質量的教育環境中獲得成長。
在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就幼兒在游戲中的問題進行細心的觀察和記錄,在不打斷幼兒游戲興致的基礎上,適當地采取過程性的評價策略,一方面,不斷激勵幼兒高質量地參與自主游戲活動,在另一方面,協助幼兒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使自主游戲能順利進行。記錄的意義是以游戲不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傷害的前提下,在自主游戲結束的時候,對問題能進行事后的指導,讓幼兒能形成自我糾錯的機制。這既是對幼兒的尊重,也是對游戲本身的效果得以保證的有力手段。總而言之,教師應明白,自己在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并非一位看客,而是應擔當起游戲導航者、解讀者、陪伴者等多種角色,而不是絕對的“領航者”,因此教師應把握好這個過程性評價的“度”。
1.玩什么由幼兒決定。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其游戲興趣的建立往往需要充分的空間,然而就現實情況而言,許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僅僅是提前制定好游戲內容,告知幼兒某一次“自主游戲”的主題是什么,應如何進行,在這樣的游戲框架下,幼兒會根據教師意愿進行自主游戲,這種游戲方式實則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游戲,因為這種游戲的開展機制不是以幼兒自發的方式進行,幼兒的主體性也無法在這樣的游戲體系中得到彰顯。所以,在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應對自身的角色進行合理的定位——教師,不是幼兒自主游戲時候的領航者,而是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者、分析者和引導者,幼兒在游戲中玩什么應完全由幼兒來自主決定,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自主游戲主題,尋找自己想合作的游戲伙伴,幼兒也有權利發表自身對游戲如何推進的看法,并且,教師也要鼓勵幼兒在自主游戲中進行恰當的自主決策。比如,昆明市S 幼兒園的許多教師助力幼兒推進的“打戰”自主游戲是以幼兒為主體、為幼兒自發構建的,在開展本次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享受游戲的內容,進行打戰、追逐和躲避等多種游戲行為,幼兒也可以在這樣的游戲機制下,因為自主空間的獲得,獲得更多的心理成長空間。
2.幼兒決定怎么玩。在通常情況下,幼兒教師總是會對幼兒的游戲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全方位的干涉,比較傾向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過多的指導,希望幼兒能在自主游戲中以正確的方式推進各種游戲行為,當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總是過度干預幼兒,長此以往,幼兒也會在這樣游戲體系下,形成思維慣性,剝離了教師的引導,不知道如何進行游戲。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幼兒的行為被教師捆綁住了,當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材料提供者的角色,僅僅是對游戲的內容進行大致的講解,給幼兒的游戲行為留有較大的想象空間和實踐空間,從而讓自主游戲真正為幼兒所推動,比如,昆明市S 幼兒園許多教師在木條和輪胎的組合就成了滑滑梯、迷宮、獨木橋。軟墊和跨欄就能組合變成帳篷、椅子、盾牌、小房子、起跑器等,這些基礎材料往往由教師提供,但應保證幼兒游戲的自主性,讓幼兒能真正在自由的氛圍下進行游戲和創造。
總而言之,自主游戲是幼兒不可或缺的內心世界交織的空間活動,幼兒教師要從教育觀念上正視幼兒的自主游戲行為,讓幼兒最初的情緒情感、個性經驗以及智力指揮得以體現的同時,能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健全人格。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在實踐中自我成長,對幼兒的游戲內容做到更加深刻和廣泛的了解,并且適當地進行指導支持,從而利用游戲的方式,推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