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海南省“十四五”再制造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方案》),提出將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積極探索和推動海南再制造產業突破性發展,到2025年全省再制造及配套產業規模達到20億以上。
《方案》提出,海南將聚焦船舶(游艇)及海工裝備、航空器材、汽車零部件、高端醫療器械、電子設備及數字化領域設備5個重點領域再制造,引進和培育一批再制造骨干企業,結合重點園區定位,選取1~2個園區,以“園中園”形式打造綠色化、智能化再制造產業園,統籌考慮環保、公共服務、共性配套設施等園區配套建設。對特殊業態的再制造業務考慮在產業聚集區布局。
海南將充分利用自貿港先行先試相關政策開展壓力測試,在符合環境保護、安全可控的條件下,研究“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和“兩頭在外”再制造發展模式的支撐政策。
其中,“兩頭在外”發展模式,探索進出口便利,爭取5個重點領域相關產品及零部件列入“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放寬部分進出口貨物管理措施”;“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發展模式,對來料在外,市場在內的,以企業試點方式爭取突破舊件進口限制,利用好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生產高附加值的再制造產品,銷往內地;對來料在內,市場在外的,利用自貿港出口便利和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利用內地舊件在海南加工再制造后,銷往東南亞等地區。
此外,海南還將落實再制造產業認定制度,加強再制造產品認定和推廣。鼓勵再制造企業與原廠合作,防范知識產權侵權風險。規范再制造產品生產銷售,鼓勵原廠支持再制造產品進入自身售后體系,探索“以舊換再”試點,推動再制造產業可持續循環發展。
在物流體系上,海南將加快探索并完善有利于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電子產品等逆向回收物流體系,建設風險可控的專業化再制造舊件回收物流集散中心、交易平臺,以專業化機構建設為依托,加強有效分類和回收管理,形成與再制造規模相匹配的舊件收集能力。探索以舊換再、融資租賃、以租代購等舊件回收模式,建立穩定的舊件回收物流體系。
在環保保障上,將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對再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物分類儲存管理,提高后續廢物再利用潛力,消除再制造產品的安全環保隱患。強化再制造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完善質量安全追溯、召回、區域監管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強化質量安全防控能力,探索建立基于大數據再制造監管服務平臺,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試點,實現閉環管理。
在服務平臺上,將根據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需求,針對生產、檢測、認證、固廢處置等各環節,推動建設一批再制造工程中心、檢測中心、固廢處理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第三方機構在海南成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為再制造企業提供規范化、標準化技術支撐和風險防控等服務,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風險成本,促進再制造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圍繞5個重點領域,海南還將加強國內外再制造企業招商,積極發揮平臺機構、骨干企業作用,實施以商招商、精準招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積極開展上下游企業招商和資源配置,推動構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檢測認證、產融合作等區域再制造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