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司杰 張小元
現如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明確,臨床上主要癥狀表現是以患者反復出現持續性腹瀉或腹痛、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如食欲減退、消瘦、乏力等癥候群,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UC的發病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以往的研究證明,大部分人的病因及發病與自身免疫、家族遺傳、腸道感染和腸道菌群等因素有關[1]。中醫藥在UC的治療中方法多種多樣,經驗十分豐富,尤其是中藥保留灌腸法,通過傳統的中醫口服藥物臨證加減治療疾病的思維,也可以采取外用治療UC,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四診合參,藥物酌情加減治療,療效顯著,且不良作用小,發展前景廣闊。
在一些古籍的記載中,依據UC的臨床癥狀,當屬“泄瀉”“腸癖”“臟毒”“痢疾”“滯下”等范疇,如《千金翼方·脾臟方》中對痢疾癥狀的敘述:“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2]。《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從病因角度提出:“痢由脾弱腸虛……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血痢者,熱毒折于血,入大腸故也”[3],中醫認為UC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故此病發病的主要基礎是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互結,瘀血阻滯,痰濕停滯為標,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更復外感六淫、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潔)等因素而發病,邪正相持,遷延難愈。中醫對UC的辨證分型主要包括內蘊濕熱型,血瘀氣滯型,脾虛肝郁型,胃脾虛弱型,腎脾陽虛型,虧虛陰血型6種,而臨床多以大腸濕熱證的實證為常見證候,若瀉下頻繁,長年累月的頻頻瀉下,則病性就由實證轉為虛證如脾胃氣虛證或虛實夾雜的脾虛夾濕熱證[4]。
單純的中藥保留灌腸可以依據患者的疾病特點,進行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可選擇臨床較常用的經驗方加減,更能體現傳統中醫藥的治療特色,例如白頭翁湯加減,戴高中等[5]研究表明本方治療大腸濕熱型急性期UC的療效最好。陳文競等[6]選擇120例UC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對照組60例UC患者采用單純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治療,觀察組60例采用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白頭翁湯中藥煎劑灌腸治療,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顯效率為53.33%(32/60),總有效率為 95.00%(57/60),2組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朱東東[7]將60例UC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例,治療組采用中藥薏苡仁15 g,秦皮10 g,大血藤15 g,黃連10 g,白術15 g,茯苓15 g,山藥15 g,赤芍12 g,白及15 g。水煎100 ml隨癥加減直腸滴入灌腸治療,對照組柳氮磺吡啶片(SASP)1.0 g,碾成極細粉加入100 ml生理鹽水后給予直腸滴入灌腸,研究結果表明:總有效率治療組95%、對照組7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中藥保留灌腸治療UC療效顯著,與西醫的治療方法相比較不良作用小,藥物直達病所,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具有推廣意義。
中藥灌腸法可以聯合西藥或者中藥內服治療UC,如若選擇中藥口服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分期,依據望聞問切來辨證施治,目前中藥內服的治療被較多采用,王朝陽等[8]將60例UC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芍藥湯加減內服配合中藥保留灌腸,對照組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1 g,每日3次口服配合中藥保留灌腸,灌腸方藥物組成及用法與治療組一致,觀察研究后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對照組為83%(P<0.05),2組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2.93±2.96)明顯小于對照組(5.06±4.19),且(P<0.05)。李連會等[9]對90例UC患者遵循隨機、對照、前瞻性原則分為各有45例的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顯示口服美沙拉嗪緩釋顆粒的對照組臨床綜合療效總有效率為77.78%,內服益元固腸湯的觀察組為91.11%,2組均采用愈瘍灌腸液睡前保留灌腸,結果(P=0.035<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陳德宇[10]通過對80例UC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中藥保留灌腸聯合內服半夏瀉心湯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37%高于采取西藥治療的對照組25%(P<0.05),由上述這些臨床研究可知,內服中藥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UC不僅可提升治愈率,還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可行性。
臨床上較常用的外治法當屬中醫外治法,例如針灸療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貼敷,治療方法多變、簡單安全又經濟,且臨床療效顯著。李周等[11]將120例確診的UC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選用SASP治療,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加溶液灌腸1個月,治療組選用科室協定中藥灌腸法同時進行辨證并給予穴位注射療法,針灸治療。通過對比研究西藥治療和中藥保留灌腸聯合其他中醫外治法的臨床療效,發現中藥灌腸聯合外治法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SASP(P<0.01)。齊洪軍[12]通過觀察隨機分成的以中醫治療為主的治療組和以西醫治療為主的對照組治療UC的臨床療效,得出采用健脾、滲濕、止瀉類的中藥湯劑口服聯合中藥保留灌腸,加臍餅神闕穴貼敷外治以及中藥納肛的治療組的注射液、慶大霉素注射液及利多卡因注射液保留灌腸治療的對照組75%,2組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中藥保留灌腸聯合中醫外治法可以迅速減輕患者的癥狀,可以改善患者體質,縮短療程,且不良作用小,患者依從性好。
傳統的中醫藥治療方法治療UC的優勢表現在長期維持或緩解病情,降低復發率,中藥保留灌腸療法最早記載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后來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和不斷改良灌腸技術,在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記錄有:“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搗汁。筒吹入肛門中,取通”。中藥保留灌腸屬于中醫內病外治法之一,通過腸道給藥,可有效取代經口服藥物導致的肝腸循環的首過消除效應以及對胃黏膜的損害,由于UC的發病部位一般在乙狀結腸黏膜、黏膜下層、直腸也可累及降結腸,病位較高,而中藥保留灌腸療法可以直達病所,作用于腸道局部的時間較長,結合臨床中醫辨病與辨證論治,采用傳統的經驗方,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病情、癥狀,有針對性地進行臨證加減應用,達到標本兼顧,也可改變藥物的濃度,以便更有利于腸道炎癥吸收和潰瘍愈合,使其更加有效地發揮保護黏膜、抗感染、止血、鎮痛的治療作用,中藥灌腸還有調節腸道菌群的作用,從而修復腸道黏膜,減輕炎癥反應,除了上述優勢它還有抑制免疫反應、調整結腸運動、改善機體內環境的作用,目前臨床效果顯著[5]。
近年來關于UC的治療,中藥保留灌腸療法研究報道較多,主要用于濕熱證型,其次是脾虛濕蘊證,其他證型較少,用此法聯合口服藥物以及其他外治法治療UC,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成果。綜上所述,中藥保留灌腸法在治療UC中顯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對于此法的研究仍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辨證的確切標準,中藥灌腸的方法、直腸滴入還是保留灌腸,保留灌腸插管的深度及體位怎樣為最佳,臨床及動物實驗的結合以及UC癌變的監測等諸多問題還需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