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夏盛民
中共開化縣委書記
開化地處浙西四省邊界,是錢塘江的發源地、國家級生態縣、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國家公園試點縣。近年來,開化縣以“兩個先行”為引領,扛起創新制勝新使命,不斷推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健全具有生態優良地區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打造“四省邊際(國家公園)綠色科創島”,以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山區共同富裕新路徑。
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山區縣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整合各類創新資源,引進創新“外腦”,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構建現代創新生態產業體系。
全力整合創新資源“連珠合璧”。一是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臺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治理服務體系、區域協作體系和“兩山”轉化體系。2021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投入增幅77.7%,居全市第一;助力華康股份成功獲批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實現兩大主導產業均有“坐鎮”的創新部署,全市唯一。二是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立足有機硅、糖醇兩大主導產業,加速動能轉換,打出工業發展“1+7+3”專項組合拳。大力實施“雄鷹行動”“雛鷹行動”,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形成以數字經濟、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產業為主的“3+1”主導產業體系,聚力補鏈強鏈固鏈,優化提升存量,做大做強增量。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4%,增幅居全市第一。三是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有機硅、糖醇兩大主導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作用,加快產業鏈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進一體化、協同化、差異化發展,形成區塊功能協同、產業互補聯動的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新格局。2021年,獲得省“領雁”項目支持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全面引入創新外腦“扭轉乾坤”。一是建立縣領導聯系機制。建立每名縣領導聯系一家省內高校、一家省屬國企的“1+1+1”常態化機制,明確32名縣領導聯系33個高校,目前已與浙大衢州兩院、浙江農林大學、衢州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一批高校院所深入洽談合作。二是深化“人才+項目”協同引才。舉辦首屆“錢江源英才”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暨2021年“揭榜掛帥”項目發布會,累計征集到參賽項目93個,5個獲獎項目成功簽約;第二屆“錢江源英才”創新創業大賽正在開展。三是著力發展“飛地”體系。著力推進紹興濱海新區“產業飛地”、杭州上城區“科創飛地”建設,鼓勵并支持華康股份等創新型企業在人才富集城市建立“飛地型”研發機構,完善與產業精準匹配的高端人才引育體系。
全速打通成果轉化“任督二脈”。一是開展政產學研合作。推動政府、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合作,充分鏈接技術供給、渠道打通、企業承接、金融支持等科技成果轉化環節,多渠道引進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多種方式推進產學研合作、專業人才培養。二是構建成果轉化平臺。與浙大衢州兩院、電科大(衢州)長三角研究院、哈工大等共建公共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圍繞下游高端產品應用、中上游產品綠色集約生產兩大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三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性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我縣出臺“含金量”最高的《省級科技特派員獎勵激勵辦法》,安排專項財政資金,突出“按勞分配”,調動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構建科技特派員全方位、全產業鏈服務的新格局。
結合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各項任務落實,加強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營造綠色創新文化氛圍,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賦能生態建設。一手抓生態監測。深入踐行“生態保護第一”的理念,建設錢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加快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全覆蓋和生態保護的“全鏈管理”,采用模型預測國家公園內動物適宜棲息地的空間分布。一手抓生態供給。開展國家公園錢塘江源頭流域生態系統性保護修復工作,做好重要水源地、源頭保護區的水土流失預防工作和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技術體系研究和推廣應用;加快流域環境監測與災害預警預報技術,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安全預警等技術的推廣應用。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循環經濟。圍繞產業鏈發展低碳綠色技術。以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低碳循環技術等為發展重點,構建低碳綠色技術應用示范中心、打造低碳綠色解決方案線上服務平臺,提高綠色有機硅產業集群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打造以功能性糖醇為核心支撐的糖醇產業鏈。立足生態優勢構建低碳創新體系。積極融入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充分發揮“院士之家”等高能級平臺作用,培育引進一批低碳技術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打造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創新生態。
培育綠色創新文化,厚植生態理念。機制保障上,探索構建縣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全面推行GEP核算和結果運用,積極參與碳匯市場交易,加快完善碳標簽、碳足跡等制度,推廣碳積分、碳能量等創新性碳匯產業;持續探索碳中和賬戶建設,利用森林、濕地、土壤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理念塑造上,將綠色創新理念納入教育體系和干部培訓體系的重要內容,引領公眾參與創新、共享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聚焦百姓衣食住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降碳全民行動,在重點領域開展“零碳”試點建設,讓綠色創新理念深入人心。
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平臺能級提升工程,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協同創新能力突出、更具競爭優勢的生態工業平臺。
強化平臺能級提升。以高新區創建為牽引,圍繞“1+2+3+N”科創平臺體系,穩步推進平臺建設,即打造“1個高新區”+“2大產業載體”(智慧健康與兩新產業)+“3類科創平臺”(校地合作、產業孵化、公共服務)+“若干企業自主創新載體”。積極探索“科創飛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三基三鏈”等模式,加快吸引相關科技成果在開化產業化落地。圍繞“三大科創高地”打造四省邊際(國家公園)綠色科創島,為開化縣融入市級“四省邊際科創走廊”提供平臺支撐。
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引進技術和人才等途徑,探索由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三鏈融合的開化模式。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落實工業倍增計劃、開展精準招商行動、搭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提升配套協作和協同創新水平,形成區域經濟和創新發展新優勢。
構建全域協作體系。以“創新強縣”為抓手,強化政策、資金、技術等全要素供給,獲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考評第一檔及150畝土地指標獎勵。強化人才首位戰略,完善柔性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錢江源英才計劃”,精準繪制“人才圖譜”,推動產才供需精準匹配,實現高層次人才項目與本土資本、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打造“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從技術需求到協同攻關、成果轉化、產業落地的全鏈條服務。